瀘州,瀘州得名「瀘水說」,古稱江陽,別稱酒城、江城,是四川省地級市。
瀘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2000多年歷史文化:
西漢景帝六年封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
南梁大同年間,建置瀘州。瀘州轄一郡即江陽郡,三縣即江陽縣、江安縣、綿水縣。
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乾道六年升本路安撫使。宋末改瀘州為江安川,屬潼川路。轄瀘川縣、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
元改江安川為瀘州,並廢瀘川縣入瀘州,屬四川行省重慶路,轄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
明洪武六年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轄江安縣、納溪縣、合江縣。
清嘉慶七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
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屬永寧道,為永寧道治,並與江安、納溪、合江三縣脫離。民國二十四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
瀘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2000多年歷史文化:
西漢景帝六年封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
南梁大同年間,建置瀘州。瀘州轄一郡即江陽郡,三縣即江陽縣、江安縣、綿水縣。
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乾道六年升本路安撫使。宋末改瀘州為江安川,屬潼川路。轄瀘川縣、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
元改江安川為瀘州,並廢瀘川縣入瀘州,屬四川行省重慶路,轄江安縣、合江縣、納溪縣。
明洪武六年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轄江安縣、納溪縣、合江縣。
清嘉慶七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
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屬永寧道,為永寧道治,並與江安、納溪、合江三縣脫離。民國二十四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