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一證,在《內經》只有積飲之說,本無痰證之名.經曰:「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積飲.」又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甚則飲發.」古時「痰」字本作「淡」,如《脈經》、《千金翼》中均作「淡飲」.唐·玄應在《一切經音義》中雲:「淡飲,謂膈上液也」.至漢代張仲景著《金匱要略方論》,始首創痰飲病名,並根據水飲停積部位的不同,分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自此,痰飲病名沿用至今.仲景所論痰飲,與後世痰證還有較大的差別,仲師所論痰飲,重點在「飲」,而非「痰」.其所論的「痰飲」是痰、飲並列,治療上仍偏重於水、飲,以水飲的病機為主,痰只是推類而及.也就是說,治病注重於調養式的。
@lijinpeng
頂0
加入收藏
相關問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