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沒有參加任何黨派組織,而參加了人民民主運動的知名人士。
無黨派民主人士是在中國革命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發展形成的。他們在形式上沒有結成黨派,但實質上是有黨派性的。1946年1月,國民黨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有九位無黨派的代表是以「社會賢達」的身份出席的。
國民黨發動內戰後,「社會賢達」發生了分化,一些人依附國民黨,參加了國民大會和國民政府,敗壞了社會賢達的聲譽。1948年5月,郭沫若等無黨派知名人士在致電毛澤東以響應中共中央關於召開新政協的「五一」號召時,為與以往的「社會賢達」相區別,使用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1949年在籌備新政協時,中國共產黨經與各方協商,專門設立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界別,以郭沫若、馬寅初、張奚若、李達等12人為代表,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由此,「無黨派民主人士」列入黨派界別而延續下來。
無黨派民主人士是在中國革命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發展形成的。他們在形式上沒有結成黨派,但實質上是有黨派性的。1946年1月,國民黨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有九位無黨派的代表是以「社會賢達」的身份出席的。
國民黨發動內戰後,「社會賢達」發生了分化,一些人依附國民黨,參加了國民大會和國民政府,敗壞了社會賢達的聲譽。1948年5月,郭沫若等無黨派知名人士在致電毛澤東以響應中共中央關於召開新政協的「五一」號召時,為與以往的「社會賢達」相區別,使用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稱謂。1949年在籌備新政協時,中國共產黨經與各方協商,專門設立了「無黨派民主人士」界別,以郭沫若、馬寅初、張奚若、李達等12人為代表,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由此,「無黨派民主人士」列入黨派界別而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