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邊防,從東北陸續調整滿、錫伯、索倫等族官兵駐紮在新疆。經過世代的繁殖,這些民族也成為新疆當地少數民族之一。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大清帝國的國力開始衰弱,位於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國派大將阿古柏率軍入侵新疆,清朝時任陝甘省長的左宗棠力主恢復了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監督新疆事務。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軍恢復了天山北部的廣闊地區。次年(1877年)又越過天山南下,一舉恢復南疆。天山南北再次回歸中國版圖。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將這塊土地命名為新疆,意味著舊土新歸。這就是今天新疆這個名字的由來。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開闢了新疆歷史發展的新篇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新疆,國民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工業非常落後,沒有一寸鐵路,沒有像樣的工廠和礦山,一些地方糧食不足,人民生活貧困。五十年來,新疆經濟和社會事業迅速發展。2001年,新疆國內生產總額達到1485.48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額從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1年的7913元。
農業綜合產能顯著提高。到2001年,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量、農村用電量、全疆總播種面積比1955年擴大了1倍,糧食、棉花、甜菜總產量比1955年增加了4.4倍、61.5倍、4550.2倍。2001年,牲畜年底有4603.78萬頭,比1955年增加了1.8倍。新疆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醬生產基地,成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和甜菜糖生產基地。
工業實力迅速增強。新中國成立初,新疆只有363家工業企業,年產值0.98億元。2001年,全區已有鄉鎮以上工業企業6287家,工業增值450億元原油、原煤、棉紗、發電量比1955年增加590.78倍、42.68倍、80.8倍、358.3倍機製糖41.98萬噸、鋼131.83萬噸、水泥981.29萬噸、化肥72.9萬噸。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導力,以石油、石油化學工業、鋼鐵、煤炭、電力、紡織、建材、化學工業、醫藥、輕工業、食品等資源工業為主體的門類基本完善,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工業體系。
交通運輸業突飛猛進。新中國成立前的新疆,人們遠行,運輸物主要借畜力,現代交通幾乎空白。1962年底蘭新鐵路建設結束了新疆沒有鐵路的歷史1984年全長476公里的南疆鐵路吐魯番至庫爾勒西段建設,1990年全長460公里從烏魯木齊到阿拉山口的蘭新鐵路西線順利建設,通過第二亞歐洲大陸橋1994年蘭新鐵路複線建設,1999年全長975公里的南疆鐵路庫爾勒西至喀什段建設1949年新疆只有幾條簡單的道路,通車距離只有3361公里,到2001年底,全區道路通車距離已經達到8.09萬公里,通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漠道路是世界上第一條在流動性沙漠建設的長距離等級道路。
新疆民航現在擴建了11個機場,開設了從烏魯木齊到阿拉木圖、塔什干、莫斯科、伊斯蘭瑪巴德的國際航線、香港包機航線和跨省(區)航線和自治區內的航線92條,以烏魯木齊為中心,連接了國內外65個大中城市和區內12個地方、州、市的航空運輸網旅遊業蓬勃發展。2001年,新疆接待國際旅遊人數27.3萬人,旅遊外匯收入9856萬美元國內旅遊人數達839.3萬人,旅遊收入71.8億元。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2001年與1949年相比,全區小學從1335所增加到6221所,中學從9所增加到1929所,中等專業學校從11所增加到99所,普通高中從1所增加到21所,高中學生數從0.04萬增加到11萬人,實現9年義務教育的縣(市、區)已經達到65所。
衛生事業發展迅速。1949年,新疆只有54家醫療機構、696張床,每萬人只有1.6張床,0.19名醫生,2001年已有各類衛生機構7309張,其中各類醫院1357張,三級以上醫院11張,床7.1萬張,平均每萬人有醫院床35.1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9.7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衛生技術人員3.36萬人,每千農業人口有鄉鎮衛生院床數,鄉鎮衛生技術人員9.75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10.44元,實現衣食豐富的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10278元,城鎮居民整體實現小康。
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宗教信仰自由,截至2000年底,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共制定地方法規119件,法規決議、71件,批准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法規31件,單行條例3件自治區政府制定的行政規則173件。少數民族充分尊重和保障了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自治區政府於1988年和1993年相繼頒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語言使用管理暫行規定》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條例》,進一步保障了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無論是在、行政、教育等領域還是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都被廣泛使用。新疆人民廣播電視台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等5種語言廣播,新疆電視台有維吾爾、漢、哈薩克等3種語言頻道節目,維吾爾、漢、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錫伯等各民族有本民族文字的報紙和書刊。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被充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護。新疆少數民族大眾信仰宗教,一些民族大眾信仰宗教,如維吾爾、哈薩克、回歸等民族大眾信仰伊斯蘭教、蒙古、錫伯、達調解爾等民族大眾信仰佛教。各民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得到充分尊重,正常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新疆現有宗教活動場所2.4萬多座,其中伊斯蘭教清真寺23753座宗教教職員2.68萬人,其中伊斯蘭教職員2.65萬人。政府每年為重點寺院教堂提供專業資金,僅1999年中央政府就為烏魯木齊的洋行寺、伊寧拜圖拉清真寺、和田加麥大寺提供了760萬元的資金。
國家對新疆發展的戰略支持。加大新疆固定資產投資。中央政府制定實施的十個五年計劃中,始終將新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業基礎發展項目、現代工業體系建設項目等列為國家重點項目,制定一系列優惠和特殊政策,保障計劃順利實施。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建設,從1950年到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了5015.15億元,其中中中央投資2662.23億元,占同期全社會投資的53.1%,累計建設了9萬多個投資項目,其中包括178個中型項目和對新疆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
給新疆以巨大的財力支持。據初步統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的1955年至2000年,中央政府對新疆的補助累計達到877.41億元。通過石油天然氣的研發讓新疆受益。中央政府逐年加大新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投資力度,1995年為181.96億元,2000年為292.23億元。已經開始建設的以新疆為主要氣源的西氣東輸工程,計劃投資額達到1200億元以上。制定優惠政策,促進新疆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央政府傾向於經濟發展和各項政策。實施沿邊開放戰略的相關法規,建議建設新疆糧棉生產基地,建設三北(東北、華北和西北)防護林和防沙工程,實行支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建設邊境道路,完善輔助邊境道路設施,加快塔里木河生態和水資源綜合管理,優先在新疆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01年,中央政府在《關於西部大開發幾項政策措施實施意見的通知》中,規定提出了18方面的68項具體優惠政策。
全國其他省區市大力支持新疆。幾十年來,各省區市為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和人才支持。在新疆工業企業發展落後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工廠全部轉移到新疆,從大陸調動工程技術人員充實到新疆初建的中堅企業,選擇大量少數民族勞動者到大陸先進企業進修實習,在短時間內在新疆培養工程技術中堅隊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新疆與內地各兄弟省區市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人才相互流動越來越興起和擴大,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物流、人才流為特徵,以優勢相輔相成為原則的新疆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式迅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根據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浙江等20多個比較發達的省市。
回顧一段歷史,數一個數字,新疆的命運,各民族人民的幸福,都與祖國的興衰有關,國家強大,新疆安泰,人民康樂,自由,民主,宗教,民族,這個音符,融入祖國的發展,強大,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章節中。
新疆潛力巨大,經濟和社會發展前景美好。我們相信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央和自治區各級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通過努力,新疆一定會建設得更加美麗。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大清帝國的國力開始衰弱,位於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國派大將阿古柏率軍入侵新疆,清朝時任陝甘省長的左宗棠力主恢復了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監督新疆事務。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軍恢復了天山北部的廣闊地區。次年(1877年)又越過天山南下,一舉恢復南疆。天山南北再次回歸中國版圖。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將這塊土地命名為新疆,意味著舊土新歸。這就是今天新疆這個名字的由來。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開闢了新疆歷史發展的新篇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新疆,國民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工業非常落後,沒有一寸鐵路,沒有像樣的工廠和礦山,一些地方糧食不足,人民生活貧困。五十年來,新疆經濟和社會事業迅速發展。2001年,新疆國內生產總額達到1485.48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額從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1年的7913元。
農業綜合產能顯著提高。到2001年,農業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量、農村用電量、全疆總播種面積比1955年擴大了1倍,糧食、棉花、甜菜總產量比1955年增加了4.4倍、61.5倍、4550.2倍。2001年,牲畜年底有4603.78萬頭,比1955年增加了1.8倍。新疆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醬生產基地,成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和甜菜糖生產基地。
工業實力迅速增強。新中國成立初,新疆只有363家工業企業,年產值0.98億元。2001年,全區已有鄉鎮以上工業企業6287家,工業增值450億元原油、原煤、棉紗、發電量比1955年增加590.78倍、42.68倍、80.8倍、358.3倍機製糖41.98萬噸、鋼131.83萬噸、水泥981.29萬噸、化肥72.9萬噸。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導力,以石油、石油化學工業、鋼鐵、煤炭、電力、紡織、建材、化學工業、醫藥、輕工業、食品等資源工業為主體的門類基本完善,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工業體系。
交通運輸業突飛猛進。新中國成立前的新疆,人們遠行,運輸物主要借畜力,現代交通幾乎空白。1962年底蘭新鐵路建設結束了新疆沒有鐵路的歷史1984年全長476公里的南疆鐵路吐魯番至庫爾勒西段建設,1990年全長460公里從烏魯木齊到阿拉山口的蘭新鐵路西線順利建設,通過第二亞歐洲大陸橋1994年蘭新鐵路複線建設,1999年全長975公里的南疆鐵路庫爾勒西至喀什段建設1949年新疆只有幾條簡單的道路,通車距離只有3361公里,到2001年底,全區道路通車距離已經達到8.09萬公里,通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漠道路是世界上第一條在流動性沙漠建設的長距離等級道路。
新疆民航現在擴建了11個機場,開設了從烏魯木齊到阿拉木圖、塔什干、莫斯科、伊斯蘭瑪巴德的國際航線、香港包機航線和跨省(區)航線和自治區內的航線92條,以烏魯木齊為中心,連接了國內外65個大中城市和區內12個地方、州、市的航空運輸網旅遊業蓬勃發展。2001年,新疆接待國際旅遊人數27.3萬人,旅遊外匯收入9856萬美元國內旅遊人數達839.3萬人,旅遊收入71.8億元。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2001年與1949年相比,全區小學從1335所增加到6221所,中學從9所增加到1929所,中等專業學校從11所增加到99所,普通高中從1所增加到21所,高中學生數從0.04萬增加到11萬人,實現9年義務教育的縣(市、區)已經達到65所。
衛生事業發展迅速。1949年,新疆只有54家醫療機構、696張床,每萬人只有1.6張床,0.19名醫生,2001年已有各類衛生機構7309張,其中各類醫院1357張,三級以上醫院11張,床7.1萬張,平均每萬人有醫院床35.1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9.7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衛生技術人員3.36萬人,每千農業人口有鄉鎮衛生院床數,鄉鎮衛生技術人員9.75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10.44元,實現衣食豐富的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10278元,城鎮居民整體實現小康。
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宗教信仰自由,截至2000年底,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共制定地方法規119件,法規決議、71件,批准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地方法規31件,單行條例3件自治區政府制定的行政規則173件。少數民族充分尊重和保障了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自治區政府於1988年和1993年相繼頒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語言使用管理暫行規定》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條例》,進一步保障了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無論是在、行政、教育等領域還是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都被廣泛使用。新疆人民廣播電視台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等5種語言廣播,新疆電視台有維吾爾、漢、哈薩克等3種語言頻道節目,維吾爾、漢、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錫伯等各民族有本民族文字的報紙和書刊。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被充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護。新疆少數民族大眾信仰宗教,一些民族大眾信仰宗教,如維吾爾、哈薩克、回歸等民族大眾信仰伊斯蘭教、蒙古、錫伯、達調解爾等民族大眾信仰佛教。各民族人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得到充分尊重,正常宗教活動受法律保護。新疆現有宗教活動場所2.4萬多座,其中伊斯蘭教清真寺23753座宗教教職員2.68萬人,其中伊斯蘭教職員2.65萬人。政府每年為重點寺院教堂提供專業資金,僅1999年中央政府就為烏魯木齊的洋行寺、伊寧拜圖拉清真寺、和田加麥大寺提供了760萬元的資金。
國家對新疆發展的戰略支持。加大新疆固定資產投資。中央政府制定實施的十個五年計劃中,始終將新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業基礎發展項目、現代工業體系建設項目等列為國家重點項目,制定一系列優惠和特殊政策,保障計劃順利實施。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進行了大規模投資建設,從1950年到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了5015.15億元,其中中中央投資2662.23億元,占同期全社會投資的53.1%,累計建設了9萬多個投資項目,其中包括178個中型項目和對新疆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
給新疆以巨大的財力支持。據初步統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的1955年至2000年,中央政府對新疆的補助累計達到877.41億元。通過石油天然氣的研發讓新疆受益。中央政府逐年加大新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投資力度,1995年為181.96億元,2000年為292.23億元。已經開始建設的以新疆為主要氣源的西氣東輸工程,計劃投資額達到1200億元以上。制定優惠政策,促進新疆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央政府傾向於經濟發展和各項政策。實施沿邊開放戰略的相關法規,建議建設新疆糧棉生產基地,建設三北(東北、華北和西北)防護林和防沙工程,實行支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建設邊境道路,完善輔助邊境道路設施,加快塔里木河生態和水資源綜合管理,優先在新疆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01年,中央政府在《關於西部大開發幾項政策措施實施意見的通知》中,規定提出了18方面的68項具體優惠政策。
全國其他省區市大力支持新疆。幾十年來,各省區市為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和人才支持。在新疆工業企業發展落後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工廠全部轉移到新疆,從大陸調動工程技術人員充實到新疆初建的中堅企業,選擇大量少數民族勞動者到大陸先進企業進修實習,在短時間內在新疆培養工程技術中堅隊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新疆與內地各兄弟省區市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人才相互流動越來越興起和擴大,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物流、人才流為特徵,以優勢相輔相成為原則的新疆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式迅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根據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浙江等20多個比較發達的省市。
回顧一段歷史,數一個數字,新疆的命運,各民族人民的幸福,都與祖國的興衰有關,國家強大,新疆安泰,人民康樂,自由,民主,宗教,民族,這個音符,融入祖國的發展,強大,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章節中。
新疆潛力巨大,經濟和社會發展前景美好。我們相信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央和自治區各級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通過努力,新疆一定會建設得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