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有「而以」的應用,可以理解為是「而已」的通假字。而已表示「就這樣」或者「到此」的意思。現在來說,一般沒有「而以」的寫法,都屬於「而已」的誤寫。
擴展資料。
「而已」和「而以」的區別。
兩個詞沒有什麼區別。現在來說,一般沒有「而以」的寫法,都屬於「而已」的誤寫。古文中有「而以」的應用,可以理解為是「而已」的通假字?
「而已」,用在陳述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於「罷了」,常跟「只」、「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沒了的意思。
【出處】。
如《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釋義:「人生天在世;就好像白駒之過縫隙;很快就會過去。」 )。
【相關成語】。
1、死而後已。
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生,意為不辭辛苦地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到死為止的精神,語出《論語 泰伯》,後人引用最出名的是《後出師表》。
2、如是而已。
就是這樣罷了。出自《左傳·成公五年》:「其如此而已,雖伯宗若之何。」(釋義:「他這樣而已,雖然伯宗怎麼樣。」 )?
3、僅此而已。
基本意思為只是這樣。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1章:「不過,一切也都僅此而已了。」
【引證解釋】:
助詞。起到修飾作用表示僅止於此。猶罷了。
(1)《論語·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釋義:「孔子之道,忠恕罷了。」 )。
(2)宋范仲淹 《上資政晏侍郎書》:「眾或議爾以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而已。」(釋義:「大家有人建議你把不是忠誠不僅,只是好奇求名而已。」 )。
(3)周恩來 《關於和平談判問題的報告》:「今天勝利局面已定,用戰鬥方式可以解決是毫無問題了,只是時間早遲而已。
「以」在古語中的解釋。
1、<動>用;使用。
2、<動>做。
3、<動>認為。
4、<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
5、<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6、<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
7、<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
8、<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9、<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
10、<連>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
11、<連>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
12、<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
13、<連>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
14、<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
15、<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
16、<副>通「已」。已經。
擴展資料。
「而已」和「而以」的區別。
兩個詞沒有什麼區別。現在來說,一般沒有「而以」的寫法,都屬於「而已」的誤寫。古文中有「而以」的應用,可以理解為是「而已」的通假字?
「而已」,用在陳述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於「罷了」,常跟「只」、「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沒了的意思。
【出處】。
如《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釋義:「人生天在世;就好像白駒之過縫隙;很快就會過去。」 )。
【相關成語】。
1、死而後已。
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生,意為不辭辛苦地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到死為止的精神,語出《論語 泰伯》,後人引用最出名的是《後出師表》。
2、如是而已。
就是這樣罷了。出自《左傳·成公五年》:「其如此而已,雖伯宗若之何。」(釋義:「他這樣而已,雖然伯宗怎麼樣。」 )?
3、僅此而已。
基本意思為只是這樣。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1章:「不過,一切也都僅此而已了。」
【引證解釋】:
助詞。起到修飾作用表示僅止於此。猶罷了。
(1)《論語·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釋義:「孔子之道,忠恕罷了。」 )。
(2)宋范仲淹 《上資政晏侍郎書》:「眾或議爾以非忠非直,但好奇邀名而已。」(釋義:「大家有人建議你把不是忠誠不僅,只是好奇求名而已。」 )。
(3)周恩來 《關於和平談判問題的報告》:「今天勝利局面已定,用戰鬥方式可以解決是毫無問題了,只是時間早遲而已。
「以」在古語中的解釋。
1、<動>用;使用。
2、<動>做。
3、<動>認為。
4、<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
5、<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6、<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
7、<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
8、<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9、<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
10、<連>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
11、<連>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
12、<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
13、<連>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
14、<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
15、<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
16、<副>通「已」。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