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為僅亞於過年。冬至節在年末來臨,古人稱其為「亞歲」,以看出冬至節在古人心目當中的地位。同時,在民間,更有「冬至=年」的說法。以冬至為節日的傳統,可以溯源到周朝。在當時天子率領眾臣祭地,以求得國泰民安。到了漢朝,冬至正式成為一個節日,皇帝於這一天舉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賀。這個規矩,一直沿襲。這個節日的習俗,倒有點像今天過春節的意味。魏晉南北朝以冬至賀儀「亞以歲朝」,並有臣下向天子獻鞋襪的禮儀,表示迎福踐長;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重在一起過,百官放假數日,並走親訪友。由此可以說,當時冬至節的節日氣氛比春節還要濃,因而就有了「肥冬瘦年」的說法。從這些方面說冬至是「亞歲」,乃至「大過年」,絕非虛話。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周朝以農曆十一月初一作為歲首的承襲,並且冬至日總在十一月初一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