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一片小小的茶葉背後,蘊藏著一個擁有巨大發展潛力與競爭優勢的產業。如何合理利用區域優勢,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近日,由人民網主辦、人民在線承辦的中國茶·2021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原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原農業部副部長劉堅在論壇上指出,要重視區域公共品牌建設,重視地理標誌品牌建設、保護和管理,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
發展有喜有憂。
茶產業仍有較大潛力。
茶產業是關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民生產業,對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都具有重要意義。
茶產業與「一帶一路」倡議、健康中國行動、鄉村振興戰略等多項政策舉措緊密相關。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表示,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種植規模穩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國茶園總面積4700餘萬畝,茶葉總產量293萬噸,面積、產量分別占世界的62%、42%,形成了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長江上中游特色級出口綠茶、天然紅茶和特種茶等4個優勢產區。二是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先後育成國家級茶樹品種134個,茶樹譜系良種達到62%,超過印度、斯里蘭卡、肯亞等重要產茶國。重點產茶區機械化率超過30%,綠色生產和自動化管理成為我國茶產業發展的方向。三是產業化水平穩步提高。創建了一批優勢茶產業集群,培育了一批國際化的茶葉集團,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茶葉品牌。茶葉鏈條不斷延伸,茶食品、茶日用品等衍生產品不斷湧現,市場供應更加豐富。四是社會功能加快拓展。茶文化組織、社團、展館紛紛建立,茶文化歷史文物古蹟不斷被發現並得到保護,茶文化氛圍日益濃厚。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提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發展至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茶葉大國、茶葉強國。「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今天的中國茶產業發展有喜有憂。」一是因上一輪茶園面積增長速度過快,我國茶葉產銷失衡的問題正在凸顯。二是茶葉生產的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產業需要思考如何通過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規模化來控制成本。三是茶葉出口的增長速度比較緩慢。四是在很多以名優茶為主導的產區,夏秋茶的利用率還比較低,很多地方的夏秋茶沒有採下來,或者即使採下來了其利用價值也沒有得到發揮。「從經濟效益方面來看,相較於其他經濟作物,茶葉具有一定的優勢,茶產業還有更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劉仲華如是說。
推進轉型升級。
擦亮「中國茶」招牌。
當前,「三農」工作已經轉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茶產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推進茶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和茶文化交流,2003年就提出了『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經典論述;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指出,要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脫貧奔小康;今年3月在福建又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面對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的部署,聚焦重點、聚集資源、聚合力量,加快將茶產業打造成生態友好的綠色產業、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就業增收的扶貧產業。」曾衍德表示,一是要堅持以綠色為基,振興發展茶產業。要堅持質量興茶的理念,持續優化茶產業生態布局,推動適度發展。集成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模式,探索發展電商直播、休閒茶旅、定製茶園、新式茶飲等新型消費業態,促進茶產業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同步振興。二是要堅持以創新為根,提升做強茶科技。要推進茶科技自主創新,加強茶樹良種繁育,著力打造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促進茶葉標準化種植,推進清潔化、自動化、精準化加工。三是要堅持以品牌為基,擦亮中國茶招牌。要依託大型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打造一批消費者喜愛、國際競爭力強的標誌性茶葉品牌,讓小品牌強起來、老品牌亮起來。四是要堅持以融合為魂,弘揚茶文化。要推進茶產業發展與茶文化傳承相融合,加強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對外交流,讓栽茶、採茶、品茶的傳統文化鄉村民俗不斷發揚光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宗懋提出,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要打造具有優勢的地域性茶產品,發展成產業集群;要發揮科技的作用,用通俗的辦法向農村宣傳推廣;要宣傳茶葉的健康屬性,茶葉消費要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更透明、更安全、更容易選擇,才能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科技與文化的聯動一定會讓品牌生輝,讓品牌價值得到提升。」劉仲華提出,要推動茶科技與茶文化融合,從而助推茶產業發展。科技方面,要把茶的品質做好,把安全保障好,把成本做到最低,把性價比做到最高。文化方面,要為品牌賦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以及中國茶的獨特魅力。
做強公共品牌。
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茶」如何助力鄉村振興?會上發布的《2021中國茶公共品牌聲譽現狀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近年來,茶公共品牌通過在營商環境、電商物流、茶旅融合、人才培養、國潮新茶飲和聲譽風險管理六大方面的努力,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並持續帶動鄉村振興。
《報告》提出,自2013年起多個部委就不斷出台相關政策,通過完善頂層設計,為茶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地方政策則更強調現代農業產業、資金與技術扶持政策、行業自律等三方面互補發展。而電商物流的蓬勃發展,也為部分茶產地應對產、銷、推廣難題提供了新的破局之道,電商與茶產業的深度融合,帶動了各地茶農脫貧致富。在茶旅融合方面,多地政府與企業攜手,主打生態環境、地域特色與歷史文化「三張牌」,通過維護優質的茶園生態與建設完備的基礎設施,將獨特的自然生態、民族風情與茶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在人才培養方面,一些地區已經敲響了茶產業鏈各環節存在人才缺口的警鐘,陸續出台針對性政策緩解燃眉之急。下一步,要培養更多「懂茶」又「懂網」的專業人才,推進數字化營銷平台與數字化供應鏈的搭建,茶公共品牌建設才能更好地賦能鄉村振興。此外,一些國潮新茶飲品牌也在通過打通產銷渠道,探索長效助農模式。
「茶產業作為現代化程度較高的農業產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劉堅指出,一是要以茶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為切入點,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區域公共品牌和地理標誌產品具有獨特性,在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所以要推進標準化建設,加強溯源與創新,重視區域公共品牌建設。二是要以茶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為切入點,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生態振興的核心是綠色發展,要把茶區域公共品牌基地建設成鄉村綠色發展的典型,發揮在鄉村振興當中的引領作用。三是要以茶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為切入點,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每個區域公共品牌又擁有獨特的地方文化,弘揚這種文化可以推進當地文化的振興。四是要以茶公共品牌建設為切入點,推動鄉村人才建設。要培育種茶、制茶的人才,培養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人才。五是要以茶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為切入點,推進鄉村組織振興。改善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要以為老百姓辦實事為抓手。探索不同的經營管理模式,如託管農業、商品農業、共享農業等,這些改革都要與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相結合。(顧雨霏)。
來源:中國食品報。
發展有喜有憂。
茶產業仍有較大潛力。
茶產業是關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民生產業,對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都具有重要意義。
茶產業與「一帶一路」倡議、健康中國行動、鄉村振興戰略等多項政策舉措緊密相關。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表示,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種植規模穩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國茶園總面積4700餘萬畝,茶葉總產量293萬噸,面積、產量分別占世界的62%、42%,形成了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長江上中游特色級出口綠茶、天然紅茶和特種茶等4個優勢產區。二是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先後育成國家級茶樹品種134個,茶樹譜系良種達到62%,超過印度、斯里蘭卡、肯亞等重要產茶國。重點產茶區機械化率超過30%,綠色生產和自動化管理成為我國茶產業發展的方向。三是產業化水平穩步提高。創建了一批優勢茶產業集群,培育了一批國際化的茶葉集團,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茶葉品牌。茶葉鏈條不斷延伸,茶食品、茶日用品等衍生產品不斷湧現,市場供應更加豐富。四是社會功能加快拓展。茶文化組織、社團、展館紛紛建立,茶文化歷史文物古蹟不斷被發現並得到保護,茶文化氛圍日益濃厚。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提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發展至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茶葉大國、茶葉強國。「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今天的中國茶產業發展有喜有憂。」一是因上一輪茶園面積增長速度過快,我國茶葉產銷失衡的問題正在凸顯。二是茶葉生產的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產業需要思考如何通過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規模化來控制成本。三是茶葉出口的增長速度比較緩慢。四是在很多以名優茶為主導的產區,夏秋茶的利用率還比較低,很多地方的夏秋茶沒有採下來,或者即使採下來了其利用價值也沒有得到發揮。「從經濟效益方面來看,相較於其他經濟作物,茶葉具有一定的優勢,茶產業還有更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劉仲華如是說。
推進轉型升級。
擦亮「中國茶」招牌。
當前,「三農」工作已經轉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茶產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推進茶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和茶文化交流,2003年就提出了『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經典論述;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指出,要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脫貧奔小康;今年3月在福建又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面對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的部署,聚焦重點、聚集資源、聚合力量,加快將茶產業打造成生態友好的綠色產業、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就業增收的扶貧產業。」曾衍德表示,一是要堅持以綠色為基,振興發展茶產業。要堅持質量興茶的理念,持續優化茶產業生態布局,推動適度發展。集成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模式,探索發展電商直播、休閒茶旅、定製茶園、新式茶飲等新型消費業態,促進茶產業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同步振興。二是要堅持以創新為根,提升做強茶科技。要推進茶科技自主創新,加強茶樹良種繁育,著力打造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促進茶葉標準化種植,推進清潔化、自動化、精準化加工。三是要堅持以品牌為基,擦亮中國茶招牌。要依託大型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打造一批消費者喜愛、國際競爭力強的標誌性茶葉品牌,讓小品牌強起來、老品牌亮起來。四是要堅持以融合為魂,弘揚茶文化。要推進茶產業發展與茶文化傳承相融合,加強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對外交流,讓栽茶、採茶、品茶的傳統文化鄉村民俗不斷發揚光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宗懋提出,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要打造具有優勢的地域性茶產品,發展成產業集群;要發揮科技的作用,用通俗的辦法向農村宣傳推廣;要宣傳茶葉的健康屬性,茶葉消費要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更透明、更安全、更容易選擇,才能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科技與文化的聯動一定會讓品牌生輝,讓品牌價值得到提升。」劉仲華提出,要推動茶科技與茶文化融合,從而助推茶產業發展。科技方面,要把茶的品質做好,把安全保障好,把成本做到最低,把性價比做到最高。文化方面,要為品牌賦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以及中國茶的獨特魅力。
做強公共品牌。
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茶」如何助力鄉村振興?會上發布的《2021中國茶公共品牌聲譽現狀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近年來,茶公共品牌通過在營商環境、電商物流、茶旅融合、人才培養、國潮新茶飲和聲譽風險管理六大方面的努力,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並持續帶動鄉村振興。
《報告》提出,自2013年起多個部委就不斷出台相關政策,通過完善頂層設計,為茶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地方政策則更強調現代農業產業、資金與技術扶持政策、行業自律等三方面互補發展。而電商物流的蓬勃發展,也為部分茶產地應對產、銷、推廣難題提供了新的破局之道,電商與茶產業的深度融合,帶動了各地茶農脫貧致富。在茶旅融合方面,多地政府與企業攜手,主打生態環境、地域特色與歷史文化「三張牌」,通過維護優質的茶園生態與建設完備的基礎設施,將獨特的自然生態、民族風情與茶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在人才培養方面,一些地區已經敲響了茶產業鏈各環節存在人才缺口的警鐘,陸續出台針對性政策緩解燃眉之急。下一步,要培養更多「懂茶」又「懂網」的專業人才,推進數字化營銷平台與數字化供應鏈的搭建,茶公共品牌建設才能更好地賦能鄉村振興。此外,一些國潮新茶飲品牌也在通過打通產銷渠道,探索長效助農模式。
「茶產業作為現代化程度較高的農業產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劉堅指出,一是要以茶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為切入點,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區域公共品牌和地理標誌產品具有獨特性,在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所以要推進標準化建設,加強溯源與創新,重視區域公共品牌建設。二是要以茶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為切入點,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生態振興的核心是綠色發展,要把茶區域公共品牌基地建設成鄉村綠色發展的典型,發揮在鄉村振興當中的引領作用。三是要以茶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為切入點,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每個區域公共品牌又擁有獨特的地方文化,弘揚這種文化可以推進當地文化的振興。四是要以茶公共品牌建設為切入點,推動鄉村人才建設。要培育種茶、制茶的人才,培養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人才。五是要以茶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為切入點,推進鄉村組織振興。改善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要以為老百姓辦實事為抓手。探索不同的經營管理模式,如託管農業、商品農業、共享農業等,這些改革都要與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相結合。(顧雨霏)。
來源: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