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屬於緩慢進展的退行性疾患。主要病變為頸椎間盤退化引起頸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椎間孔變窄或椎管狹窄,導致頸脊神經根、椎動脈、頸交感神經或脊髓的刺激、受壓,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根據受累的部位及臨床表現,通常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脊髓型頸椎病等。
頸椎病的治療以緩解症狀為目的,除少數嚴重病例需手術治療外,通常採取以理療為主的保守療法。理療的原則及方法的選擇應依頸椎病的類型而定。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以頸肩臂的放射性疼痛為特點。在急性期,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炎症水腫為治療原則;在慢性期,則應以改善血運、松解粘連為原則。可以酌情選擇的理療方法有:
(1)頸椎牽引電動或機械牽引,牽引時取坐位或仰臥位,頸前屈15~30度角,連續或間歇式牽拉,牽引力4~10公斤,可逐漸加重,牽引時間為20~30分鐘,每日1次,重症者可用較大牽引力,每日連續牽引6~8小時,通常20~3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7~10天。
(2)短波透熱頸背部三聯摺疊電極或頸、臂雙板極,脈衝或連續式輸出,15~20分鐘,每日1次,20次為一療程。
(3)干擾電或調製中頻電療頸背或頸臂部,20分鐘,每日1次,20~30次為一療程。
(4)低頻溫熱或負壓電療頸背或頸臂部電熱板極或吸附極,選定頻率,治療20分鐘,余同(3)。
(5)直流電藥物透入療法可酌情選用碘化鉀、醋酸、中藥等等,余同(3)。
(6)雷射照射可選用氦氖雷射、二氧化碳雷射或半導體雷射等,局部或穴位、神經運動點、痛點照射。
(7)紅外線局部照射、蠟療、熱袋等溫熱療法。
(8)超聲波或超聲-中頻電療法。
(9)按摩推拿療法無論哪種按摩、推拿,皆應在了解頸椎解剖、生物力學運動、頸椎病的病理的基礎上,輕柔操作,嚴防意外。
(10)手法治療。
(11)頸肌鍛鍊做頸伸、屈、側屈、旋轉的操練,每次10~15分鐘,每日2~4次。動作宜緩慢、平穩,以不引起明顯疼痛頭暈為適度。劇烈的旋轉手法應禁用。
頸椎病的治療以緩解症狀為目的,除少數嚴重病例需手術治療外,通常採取以理療為主的保守療法。理療的原則及方法的選擇應依頸椎病的類型而定。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以頸肩臂的放射性疼痛為特點。在急性期,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炎症水腫為治療原則;在慢性期,則應以改善血運、松解粘連為原則。可以酌情選擇的理療方法有:
(1)頸椎牽引電動或機械牽引,牽引時取坐位或仰臥位,頸前屈15~30度角,連續或間歇式牽拉,牽引力4~10公斤,可逐漸加重,牽引時間為20~30分鐘,每日1次,重症者可用較大牽引力,每日連續牽引6~8小時,通常20~3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7~10天。
(2)短波透熱頸背部三聯摺疊電極或頸、臂雙板極,脈衝或連續式輸出,15~20分鐘,每日1次,20次為一療程。
(3)干擾電或調製中頻電療頸背或頸臂部,20分鐘,每日1次,20~30次為一療程。
(4)低頻溫熱或負壓電療頸背或頸臂部電熱板極或吸附極,選定頻率,治療20分鐘,余同(3)。
(5)直流電藥物透入療法可酌情選用碘化鉀、醋酸、中藥等等,余同(3)。
(6)雷射照射可選用氦氖雷射、二氧化碳雷射或半導體雷射等,局部或穴位、神經運動點、痛點照射。
(7)紅外線局部照射、蠟療、熱袋等溫熱療法。
(8)超聲波或超聲-中頻電療法。
(9)按摩推拿療法無論哪種按摩、推拿,皆應在了解頸椎解剖、生物力學運動、頸椎病的病理的基礎上,輕柔操作,嚴防意外。
(10)手法治療。
(11)頸肌鍛鍊做頸伸、屈、側屈、旋轉的操練,每次10~15分鐘,每日2~4次。動作宜緩慢、平穩,以不引起明顯疼痛頭暈為適度。劇烈的旋轉手法應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