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又稱粟粒疹,是因環境溫度升高時,外泌汗腺、汗管被角蛋白阻塞,導致汗液在導管下段積聚所產生,新生兒發生率可達15%,可伴隨瘙癢。
粟粒疹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晶形粟粒疹,又稱白痱。新生兒最為常見,也可見於高熱、大量出汗及長期臥床的患者。皮損為針尖至針頭大小的淺表性小水皰,壁薄、清亮、似露滴樣、輕擦易破,因沒有炎症反應,周圍無紅暈,一般沒有自覺症狀,去除熱源之後,數小時至數天可以自行緩解,乾涸後留有細小鱗屑。
二是紅色粟粒疹,又稱紅痱。汗液滲漏入真皮並導致局部炎症反應,從而引起小片密集的瘙癢紅斑狀丘疹,周圍可以見到紅暈,皮損與毛囊分布不一致,多見於嬰兒的頸部、腋窩、腹股溝等皺褶部位,常伴有瘙癢,出現膿皰時稱之為膿痱,皮損消退後可有輕度的脫屑。
三是深部粟粒疹,又稱深在痱,非常罕見,發生在成人者較多。常見於反覆發生紅色粟粒疹的患者,表現為非毛囊分布性的深在小丘疹,通常伴有炎症,出汗時會明顯,不出汗時可以縮小。痱子會在極少數情況下,引起繼發感染,比如引起膿皰瘡,此時應採用抗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如外用的莫匹羅星或口服頭孢類藥物等。
粟粒疹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晶形粟粒疹,又稱白痱。新生兒最為常見,也可見於高熱、大量出汗及長期臥床的患者。皮損為針尖至針頭大小的淺表性小水皰,壁薄、清亮、似露滴樣、輕擦易破,因沒有炎症反應,周圍無紅暈,一般沒有自覺症狀,去除熱源之後,數小時至數天可以自行緩解,乾涸後留有細小鱗屑。
二是紅色粟粒疹,又稱紅痱。汗液滲漏入真皮並導致局部炎症反應,從而引起小片密集的瘙癢紅斑狀丘疹,周圍可以見到紅暈,皮損與毛囊分布不一致,多見於嬰兒的頸部、腋窩、腹股溝等皺褶部位,常伴有瘙癢,出現膿皰時稱之為膿痱,皮損消退後可有輕度的脫屑。
三是深部粟粒疹,又稱深在痱,非常罕見,發生在成人者較多。常見於反覆發生紅色粟粒疹的患者,表現為非毛囊分布性的深在小丘疹,通常伴有炎症,出汗時會明顯,不出汗時可以縮小。痱子會在極少數情況下,引起繼發感染,比如引起膿皰瘡,此時應採用抗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如外用的莫匹羅星或口服頭孢類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