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節氣的得名,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到了小寒這一天,天氣雖然已經很冷,但還不到最冷的時候,所以這一天就叫做「小寒」。但實際上呢,不論是民間的俗語,還是現代的氣候數據統計都證明,多數情況下小寒才是一年最冷的時候。比如民諺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也有「冷在三九」的說法。從冬至開始數九,過十八天正是小寒前後。而從1951年以來的溫度統計顯示,有42%的年份小寒比大寒更冷,有34%的年份兩者不分上下,大寒更冷的年份只有24%。這可能就給很多人帶來疑惑:既然小寒更冷,那麼為甚叫做「小」寒呢?這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個是古人沒有現在這種量化溫度的辦法,所以界定寒冷程度的時候更多的是靠體感。小寒的時候,天氣雖然很冷,但人們的耐受度可能尚可。但到了大寒,人們都已經「凍透了」,所以感覺起來更冷一些。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氣溫南北差異的緣故。畢竟咱們現在說溫度一般都是講全國平均溫度,但其實沒有幾個人是生活在全國平均溫度里的吧?南方和北方,最冷時節基本上要差個一旬左右,有些地方大寒就是最冷的時節,這也沒什麼奇怪的。
最後一個原因,咱覺得可能性最大,也就是小寒、大寒,說的可能本來就不是溫度,而是地表上凍的程度。就跟我們之前講過的小雪、大雪不一定下雪,而是指下雪的可能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地表上凍,那自然要有個漸進的過程。而且考慮古人的認知方式,既然沒有一個量化的溫度標準,體感溫度這事兒個體差異又比較大,那麼選擇都能看到的,比較直觀的地凍程度來界定一下節氣,也是比較正常的事情。
一個是古人沒有現在這種量化溫度的辦法,所以界定寒冷程度的時候更多的是靠體感。小寒的時候,天氣雖然很冷,但人們的耐受度可能尚可。但到了大寒,人們都已經「凍透了」,所以感覺起來更冷一些。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氣溫南北差異的緣故。畢竟咱們現在說溫度一般都是講全國平均溫度,但其實沒有幾個人是生活在全國平均溫度里的吧?南方和北方,最冷時節基本上要差個一旬左右,有些地方大寒就是最冷的時節,這也沒什麼奇怪的。
最後一個原因,咱覺得可能性最大,也就是小寒、大寒,說的可能本來就不是溫度,而是地表上凍的程度。就跟我們之前講過的小雪、大雪不一定下雪,而是指下雪的可能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地表上凍,那自然要有個漸進的過程。而且考慮古人的認知方式,既然沒有一個量化的溫度標準,體感溫度這事兒個體差異又比較大,那麼選擇都能看到的,比較直觀的地凍程度來界定一下節氣,也是比較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