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鎮栗坡村板樹坪組原隸屬於太常鄉,2016年鄉鎮合併併入沅陵鎮,離縣城近35公里,掩映在大山之中,由於路途較遠偏僻,很少有外人去此地。
這次發現的整個康熙年間建築群坐西北朝東南方向,全部屬於窨子屋,系兩進兩層,四合院,裡面為木質結構的房子,房子中間有吸納陽光和空氣的天井。門內有門,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杆、柱杵上都雕刻有花紋,十分精巧。
木質房子外面有封火牆,以青磚砌成,再塗以石灰砂漿,環繞包圍木質房子,可用來可防火、防盜。封火牆外面的大門也多有雕花畫梁,其門楣、楹柱均飾有龍游鳳翔、雲紋精美動物圖案等,雕刻精細,十分考究,漂亮至極,讓人喜愛。
據熟悉村史的70歲老人張仁傑回憶,板樹坪本來有7棟窨子屋,「文革」期間因破「四舊」毀壞了3棟,現在只剩下4棟。這些窨子屋是先祖張新繼在康熙年間所建立,至今已相傳12代,距今至少有300年歷史。
據沅陵縣文體旅廣新局副局長張祖鸞介紹,這些窨子屋「建在深山未人識」,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希望引起縣裡重視,加以保護。
這次發現的整個康熙年間建築群坐西北朝東南方向,全部屬於窨子屋,系兩進兩層,四合院,裡面為木質結構的房子,房子中間有吸納陽光和空氣的天井。門內有門,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杆、柱杵上都雕刻有花紋,十分精巧。
木質房子外面有封火牆,以青磚砌成,再塗以石灰砂漿,環繞包圍木質房子,可用來可防火、防盜。封火牆外面的大門也多有雕花畫梁,其門楣、楹柱均飾有龍游鳳翔、雲紋精美動物圖案等,雕刻精細,十分考究,漂亮至極,讓人喜愛。
據熟悉村史的70歲老人張仁傑回憶,板樹坪本來有7棟窨子屋,「文革」期間因破「四舊」毀壞了3棟,現在只剩下4棟。這些窨子屋是先祖張新繼在康熙年間所建立,至今已相傳12代,距今至少有300年歷史。
據沅陵縣文體旅廣新局副局長張祖鸞介紹,這些窨子屋「建在深山未人識」,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希望引起縣裡重視,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