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是指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以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足背外側為主的放射性疼痛。
症狀體徵
坐骨神經病多見於中老年男子,以單側較多,起病急驟,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或者在發病前數周,在走路和運動時,下肢有短暫的疼痛,以後逐步加重而發展為劇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髖部開始,向下沿大腿後側,膕窩,小腿外側和足背擴散,在持續性疼痛的基礎上有一陣陣加劇的燒灼樣或者針刺樣疼痛,夜間更嚴重。
一,根性坐骨神經痛。
起病隨病因不同而異,最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常在用力,彎腰或劇烈活動等誘因下,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少數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側臀部,大腿後,膕窩,小腿外側及足部放射,呈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咳嗽及用力時疼痛可加劇,夜間更甚,病員為避免神經牽拉,受壓,常取特殊的減痛姿勢,如睡時臥向健側,髖,膝關屈曲,站立時著力於健側,日久造成脊柱側彎,多彎向健側,坐位進臀部向健側傾斜,以減輕神經根的受壓,牽拉坐骨神經皆可誘發疼痛,或疼痛加劇,如kernig征陽性(病員仰臥,先屈髖及膝成直角,再將小腿上抬,由於屈肌痙攣,因而伸膝受限而小於130度並有疼痛及阻力);直腿抬高試驗(lasegue征)陽性(病員仰臥,下肢伸進,患肢上抬不到70度而引起腿部疼痛),坐骨神經通路可有壓痛,如腰旁點,臀點,國點,踝點及跖點等,患肢小腿外側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覺減退,臀肌張力鬆弛,伸拇及屈拇肌力減弱,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二,乾性坐骨神經痛。
起病緩急也隨病因不同而異,如受寒或外傷誘發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從臀部向股後,小腿後外側及足外側放射,行走,活動及牽引坐骨神經時疼痛加重,壓痛點在臀點以下,lasegue征陽性而kernig征多陰性,脊椎側彎多彎向患側以減輕對坐骨神經乾的牽拉。
體檢發現
1、壓痛點沿坐骨神經分布區有壓痛點如腰旁,髂點,臀點,腓點,踝點等。
2、坐骨神經牽扯征陽性,如kernig征,laseque征,bonnet征等陽性。
3、坐骨神經支配範圍內,有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致患側腳趾背屈力弱,小腿外側皮膚痛覺減退,跟腱反射消失,臀部肌張力降低等。
治療方法
1,應針對病因治療,腰椎間盤脫出急性期臥硬板床休息1-2周常可使症狀穩定。
2,對症治療,疼痛可用撲熱息痛加可待因30mg,3-4次/d,以及其他非甾體類鎮痛藥,如異丁苯乙酸,萘普生等,肌肉痙攣可用安定5-10mg口服,3次/d;或環苯扎林10mg口服,3次/d,可能有效。
3,嚴重病例可用地塞米松10-15mg/d,靜脈滴注,7-10天;一般可口服潑尼松10mg,每日3-4次,10-14次為一療程,也可用1%-2%普魯卡因或加潑尼松龍各1ml椎旁封閉,可配合針灸和理療,保守療法多可緩解,療效不佳時可用骨盆牽引或潑尼送龍硬脊膜外注射,個別無效或慢性復發病例可考慮手術治療。
一,臥床休息:
特別是椎間盤突出早期臥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症狀自行緩解。
二,藥物治療:
止痛劑,維生素b族,短程皮質類固醇激素口服可有利恢復。
三,理療:
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療法,紅斑量紫外線照射等治療,慢性期可用短波療法直流電碘離子導入。
症狀體徵
坐骨神經病多見於中老年男子,以單側較多,起病急驟,首先感到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或者在發病前數周,在走路和運動時,下肢有短暫的疼痛,以後逐步加重而發展為劇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髖部開始,向下沿大腿後側,膕窩,小腿外側和足背擴散,在持續性疼痛的基礎上有一陣陣加劇的燒灼樣或者針刺樣疼痛,夜間更嚴重。
一,根性坐骨神經痛。
起病隨病因不同而異,最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常在用力,彎腰或劇烈活動等誘因下,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少數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側臀部,大腿後,膕窩,小腿外側及足部放射,呈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咳嗽及用力時疼痛可加劇,夜間更甚,病員為避免神經牽拉,受壓,常取特殊的減痛姿勢,如睡時臥向健側,髖,膝關屈曲,站立時著力於健側,日久造成脊柱側彎,多彎向健側,坐位進臀部向健側傾斜,以減輕神經根的受壓,牽拉坐骨神經皆可誘發疼痛,或疼痛加劇,如kernig征陽性(病員仰臥,先屈髖及膝成直角,再將小腿上抬,由於屈肌痙攣,因而伸膝受限而小於130度並有疼痛及阻力);直腿抬高試驗(lasegue征)陽性(病員仰臥,下肢伸進,患肢上抬不到70度而引起腿部疼痛),坐骨神經通路可有壓痛,如腰旁點,臀點,國點,踝點及跖點等,患肢小腿外側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覺減退,臀肌張力鬆弛,伸拇及屈拇肌力減弱,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二,乾性坐骨神經痛。
起病緩急也隨病因不同而異,如受寒或外傷誘發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從臀部向股後,小腿後外側及足外側放射,行走,活動及牽引坐骨神經時疼痛加重,壓痛點在臀點以下,lasegue征陽性而kernig征多陰性,脊椎側彎多彎向患側以減輕對坐骨神經乾的牽拉。
體檢發現
1、壓痛點沿坐骨神經分布區有壓痛點如腰旁,髂點,臀點,腓點,踝點等。
2、坐骨神經牽扯征陽性,如kernig征,laseque征,bonnet征等陽性。
3、坐骨神經支配範圍內,有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致患側腳趾背屈力弱,小腿外側皮膚痛覺減退,跟腱反射消失,臀部肌張力降低等。
治療方法
1,應針對病因治療,腰椎間盤脫出急性期臥硬板床休息1-2周常可使症狀穩定。
2,對症治療,疼痛可用撲熱息痛加可待因30mg,3-4次/d,以及其他非甾體類鎮痛藥,如異丁苯乙酸,萘普生等,肌肉痙攣可用安定5-10mg口服,3次/d;或環苯扎林10mg口服,3次/d,可能有效。
3,嚴重病例可用地塞米松10-15mg/d,靜脈滴注,7-10天;一般可口服潑尼松10mg,每日3-4次,10-14次為一療程,也可用1%-2%普魯卡因或加潑尼松龍各1ml椎旁封閉,可配合針灸和理療,保守療法多可緩解,療效不佳時可用骨盆牽引或潑尼送龍硬脊膜外注射,個別無效或慢性復發病例可考慮手術治療。
一,臥床休息:
特別是椎間盤突出早期臥硬床休息3-4周,有的患者症狀自行緩解。
二,藥物治療:
止痛劑,維生素b族,短程皮質類固醇激素口服可有利恢復。
三,理療:
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療法,紅斑量紫外線照射等治療,慢性期可用短波療法直流電碘離子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