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外王,漢語成語,拼音是nèishèngwàiwàng,意思是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那麼內聖外王是誰提出來的。
內聖外王是誰提出來的。
1、「內聖外王」是儒者提出的個人修為的目標,個人認為應該分別解釋,所謂「內聖」即要注重內心的修行,從正其心,誠其意,致知,格物作起的,保有"赤子之心",達到"天"賦予的心,即天人和一.「外王」指做事的本領,手段,修為最終是為了更多數的人服務,所以做事就要有手段,就要成功,就要努力,而「王者」的權謀是通向成功的關鍵,當然這一切都是在"為人民服務"的前提下。
2、「內聖外王」一語,最早見於《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但是,它更適用於表述儒家的人生理想;所謂「內聖」,足指主體心性修養方面的要求,以達到仁、呈境界為極限;所謂「外王」,是指社會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實現王道、仁政為目標。儒家把內心的道德修養與外在的政治實踐融為一體,建構了一種獨特的人格理想。
3、儒家「內聖外王」的人格理想追求早在春秋時期就已韌顯端倪。《左傳》中所謂「三不朽」之說,其立德、立功、立言的次序排列就已蘊含了「內聖外王」的意思。孔子的「修己」以「安人」並進而「安百姓」的「為己之學」也有同樣的意思在內。
4、孟子的「修身」、「立命」,養「浩然之氣」與倡導實行王道仁政正是對孔於「內聖外王」理想的進一步闡釋。被宋儒提升到「四書」之列的《大學》開宗明義使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欲明明鎔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就是所謂的「三綱領」和」八德目」,是儒家對「內聖外王」人格理想的最完整概括。
5、可以看到,儒家「內聖外王」的人格理想的主要特點,是要求以聖賢的人格為價值取向,以個體的道德自覺為修身原則,最終挺立於天地之間,擔當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
6、內聖主要表現為善的德行。善的具體內容是廣義的人道精神,其基本觀念則是儒家的仁。原始儒家以仁為核心,孔子曾把「恭、寬、信、敏、惠」視為仁的具體內容,這些品德從小同方面展示了內聖的品格。後來儒家一再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等等,也可視為人格的內在規定。
7、與正面確立仁德相聯繫的是克己,後者在另一個意義上體現了仁:「克己復禮為仁。」除了仁德之外,內聖在某種意義上還表現為仁與知的統一。智是一種理性的品格,缺乏這種品格,主體往往會受制於自發的情感或盲目的意志,很難達到健全的境界。所以從先秦原始儒家到宋明理學,都一再將理性的自覺看成是達到內聖的必要條件。
關於內聖外王是誰提出來的內容的介紹就到這了。
內聖外王是誰提出來的。
1、「內聖外王」是儒者提出的個人修為的目標,個人認為應該分別解釋,所謂「內聖」即要注重內心的修行,從正其心,誠其意,致知,格物作起的,保有"赤子之心",達到"天"賦予的心,即天人和一.「外王」指做事的本領,手段,修為最終是為了更多數的人服務,所以做事就要有手段,就要成功,就要努力,而「王者」的權謀是通向成功的關鍵,當然這一切都是在"為人民服務"的前提下。
2、「內聖外王」一語,最早見於《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但是,它更適用於表述儒家的人生理想;所謂「內聖」,足指主體心性修養方面的要求,以達到仁、呈境界為極限;所謂「外王」,是指社會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實現王道、仁政為目標。儒家把內心的道德修養與外在的政治實踐融為一體,建構了一種獨特的人格理想。
3、儒家「內聖外王」的人格理想追求早在春秋時期就已韌顯端倪。《左傳》中所謂「三不朽」之說,其立德、立功、立言的次序排列就已蘊含了「內聖外王」的意思。孔子的「修己」以「安人」並進而「安百姓」的「為己之學」也有同樣的意思在內。
4、孟子的「修身」、「立命」,養「浩然之氣」與倡導實行王道仁政正是對孔於「內聖外王」理想的進一步闡釋。被宋儒提升到「四書」之列的《大學》開宗明義使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欲明明鎔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就是所謂的「三綱領」和」八德目」,是儒家對「內聖外王」人格理想的最完整概括。
5、可以看到,儒家「內聖外王」的人格理想的主要特點,是要求以聖賢的人格為價值取向,以個體的道德自覺為修身原則,最終挺立於天地之間,擔當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
6、內聖主要表現為善的德行。善的具體內容是廣義的人道精神,其基本觀念則是儒家的仁。原始儒家以仁為核心,孔子曾把「恭、寬、信、敏、惠」視為仁的具體內容,這些品德從小同方面展示了內聖的品格。後來儒家一再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等等,也可視為人格的內在規定。
7、與正面確立仁德相聯繫的是克己,後者在另一個意義上體現了仁:「克己復禮為仁。」除了仁德之外,內聖在某種意義上還表現為仁與知的統一。智是一種理性的品格,缺乏這種品格,主體往往會受制於自發的情感或盲目的意志,很難達到健全的境界。所以從先秦原始儒家到宋明理學,都一再將理性的自覺看成是達到內聖的必要條件。
關於內聖外王是誰提出來的內容的介紹就到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