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龍食
二月二在飲食上有講究,這個日子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稱為「吃龍鱗」,吃麵條則稱為「扶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稱為「吃龍眼」,而吃餃子稱為「吃龍耳」
2、剃龍頭
是指二月初二理髮,也稱為剃「喜頭」,寓意是借龍抬頭的吉時,兒童理髮,則可以保佑兒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可以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則辭舊迎新,在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3、開筆寫字
農曆二月初三是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的日子,在古時候,每逢這個日子,都會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願孩子長大斷文識字。
4、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然有祭社的習俗,比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還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比如在廣西東部的客家地區。
二月二來源
「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選擇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組星象作為坐標,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
「宿」表示居住,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
仲春(驚蟄至春分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是指蒼龍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
二月二傳說
傳說一
傳說堯王的父親帝嚳(帝俊)共有四個王妃:姜嫄(jiāngyuán)、簡狄(jiǎndí)、慶都、常儀。本來常儀的地位最低,可自從生了兒子,眾人就另眼相看了。慶都一直為沒有兒子煩惱。有人告訴她,神母廟求子很靈驗,只要真心實意,沒有不成的。慶都照女巫說的,在元宵節的晚飯後,去廟裡擺上供品,然後恭恭敬敬地磕了仨頭,雙手合十,祈求神靈賜子。話分兩頭說。有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
天上有條赤龍,看見人間的悽慘境況,產生了憐憫之心,私下裡下了一場雨。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把赤龍壓在了一座山底下。百姓為赤龍求情,玉皇大帝發話說:「除非金豆子開花。」到了二月二這天,不知從哪裡來了個老媽媽,一個勁地喊:「賣金豆子!」人們很納悶,買回家一看,是些黃豆。這些黃豆放在鍋里一炒,噼里啪啦地開了花。
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條赤龍放了出來,貶下凡間。慶都從神母廟求子後,就天天盼著好消息。一天夜裡,她夢見一條赤龍追隨,從此,就懷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電閃雷鳴,後又艷陽高照。院子裡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勛,就是後來的堯王。放勛聰明伶俐,從小就惹人喜愛,長大當了帝王后,每到二月二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的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
每逢過年的時候,集上賣的木版年畫,「皇帝爺爺使金牛」,就是由此而來。對於堯王出世大家都是眾說紛紜,後世編一段:金豆開花赤龍遂抬頭二月初二堯王喜出世。
傳說二
傳說龍抬頭節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時期,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據說,這便是龍抬頭節的由來。
二月二在飲食上有講究,這個日子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稱為「吃龍鱗」,吃麵條則稱為「扶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稱為「吃龍眼」,而吃餃子稱為「吃龍耳」
2、剃龍頭
是指二月初二理髮,也稱為剃「喜頭」,寓意是借龍抬頭的吉時,兒童理髮,則可以保佑兒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可以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則辭舊迎新,在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3、開筆寫字
農曆二月初三是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的日子,在古時候,每逢這個日子,都會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願孩子長大斷文識字。
4、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然有祭社的習俗,比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還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比如在廣西東部的客家地區。
二月二來源
「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選擇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組星象作為坐標,以此作為觀測天象參照物。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
「宿」表示居住,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北方地平線下。
仲春(驚蟄至春分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是指蒼龍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
二月二傳說
傳說一
傳說堯王的父親帝嚳(帝俊)共有四個王妃:姜嫄(jiāngyuán)、簡狄(jiǎndí)、慶都、常儀。本來常儀的地位最低,可自從生了兒子,眾人就另眼相看了。慶都一直為沒有兒子煩惱。有人告訴她,神母廟求子很靈驗,只要真心實意,沒有不成的。慶都照女巫說的,在元宵節的晚飯後,去廟裡擺上供品,然後恭恭敬敬地磕了仨頭,雙手合十,祈求神靈賜子。話分兩頭說。有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
天上有條赤龍,看見人間的悽慘境況,產生了憐憫之心,私下裡下了一場雨。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把赤龍壓在了一座山底下。百姓為赤龍求情,玉皇大帝發話說:「除非金豆子開花。」到了二月二這天,不知從哪裡來了個老媽媽,一個勁地喊:「賣金豆子!」人們很納悶,買回家一看,是些黃豆。這些黃豆放在鍋里一炒,噼里啪啦地開了花。
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條赤龍放了出來,貶下凡間。慶都從神母廟求子後,就天天盼著好消息。一天夜裡,她夢見一條赤龍追隨,從此,就懷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電閃雷鳴,後又艷陽高照。院子裡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勛,就是後來的堯王。放勛聰明伶俐,從小就惹人喜愛,長大當了帝王后,每到二月二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的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
每逢過年的時候,集上賣的木版年畫,「皇帝爺爺使金牛」,就是由此而來。對於堯王出世大家都是眾說紛紜,後世編一段:金豆開花赤龍遂抬頭二月初二堯王喜出世。
傳說二
傳說龍抬頭節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時期,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據說,這便是龍抬頭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