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端就不平凡,這個世界好像正在變得越來越差:俄烏衝突打響,和平安定這麼容易打破;東航失事,132條生命的離去,生命原來如此脆弱;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冠病毒正在用更加嚴厲的姿態撲過來......無數的大事件一個接著一個而來,我們很容易就陷入一種無能為力的無奈情緒中,因為這些壞消息而心煩意亂,而又忍不住的去深入了解這些事件從而看到越來越多的壞消息,會疑問這個世界還會好起來嗎?源源不斷的壞消息,使得我們難以真正平靜下來沉浸學習和工作,很容易由此陷入一種極端失落、沮喪的壞情緒中。
心理學家羅伯特·盧森博士將這種引發信念崩塌、懷疑人生意義的巨大沮喪,形容為「政治性抑鬱」。
政治性抑鬱有以下幾個維度:
第一,是由政治事件誘發的抑鬱症,但可能先於已有的抑鬱症狀發作。
第二,是可能觸發或加劇本身已經存在的抑鬱狀態。
第三,沉浸於事件帶來的負面情緒但又無力做出改變,導致了抑鬱狀態。
誰更容易政治性抑鬱?
1、政治性抑鬱主要與人與社會性有關。
那些容易產生政治性抑鬱的人,通常比較敏感細膩、具有同理心並且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殷切期望著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並希望自己在其中發揮一定的作用。但與之相對的,理想化的願望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會很容易讓他們很容易覺得失落和無助。這種創傷感可能會讓他們不願意面對現實,從而陷入抑鬱。
2、政治性抑鬱的另一個原因可能來自於個體對於不可抗力的恐懼。對於政治、社會、文化、群體習慣等種種綜合原因造成的悲劇面前,人們通常感到以個體之力難以與之對抗,並恐懼同樣的命運有朝一日會落在自己的身上。
3、理性面對遠方的呼聲
導致政治性抑鬱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時,我們的心理防線被層出不窮的壞消息給搞垮了。沉浸於各類新時事熱點,乃至「翻牆」去查找外文報道,這種行為其實也算得上另一種信息同溫層與信息繭房。如果長時間地接觸大量同類新聞,我們會很容易把所看到的看成這個世界的真相。
我們作為信息接收者,在接受信息時,總是會有意無意間更多注意那些與自己原有觀念、態度及價值觀相吻合的信息;而各類平台、媒體作為信息發出者,利用大數據的選擇化信息投放,也使得我們更容易得到自己本身偏向關心的信息。「因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訊息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就像美國傳播學者凱斯·r·桑斯坦所說的。
「作為個體,在面對所接收的繁雜信息時,由於個人的判別能力往往是有限的,我們往往會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
how can we do?
我們應該明白,人類的確應該對世界抱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有義務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殘酷的現實是由於自然、社會、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造成的,人類無法抵抗。它不應該成為我們情緒的枷鎖,大家更不必把自己鎖死在這樣的事件里來回掙扎,加重抑鬱情緒的產生。
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不要被負面消息引起的無力感和絕望感裹挾,避免自己因為信息過載而產生嚴重的挫敗心理。不要丟失信心和行動力。
就如胡適所說,年輕人一開始接觸到社會的冷酷時,很容易被悲觀和失望的情緒擊倒。我們這一代年青人,在接受了越來越多紛亂嘈雜的壞消息之後,很容易失去對這個世界的信心,以及實際做事的行動力,陷入另一種政治冷漠的虛無主義境地。
但實際上,面對外界一個個的壞消息,面對看起來越來越糟糕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我們不能輕視自己的行動,不能小瞧自己話語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明白,這世界也許正在變壞,但就此繳械投降、自怨自艾,不僅無濟於事,更是一種為自己的不作為所找的藉口。其實,某些時候,個人的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話也有可能為影響他人,為這個世界的改變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轉發一些有意義的,質量高的、思辨性的文章,或是在一些公眾平台發表慎重思考過後的言論。即使可能最後結果也不會有太大改善,但只要我們能影響到身邊的幾個人,雖然輕微,但已經是對這個世界有足夠意義的改變了。
面對壞消息不斷的情形,我們仍然可以試著去用一種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方式生活。更加進取一點,更加樂觀一點,如此這般,點點星光可以匯成星辰大海,星星之火也可成燎原之勢,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也可以影響到這個世界。
共勉吧,就像朱光潛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寫道的,「鹵莽叫囂還是十字街頭的特色,是膚淺卑劣的表征。我們要能於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總而言之,我們要自由伸張自我,不要汩沒在十字街頭的影響里去。」
心理學家羅伯特·盧森博士將這種引發信念崩塌、懷疑人生意義的巨大沮喪,形容為「政治性抑鬱」。
政治性抑鬱有以下幾個維度:
第一,是由政治事件誘發的抑鬱症,但可能先於已有的抑鬱症狀發作。
第二,是可能觸發或加劇本身已經存在的抑鬱狀態。
第三,沉浸於事件帶來的負面情緒但又無力做出改變,導致了抑鬱狀態。
誰更容易政治性抑鬱?
1、政治性抑鬱主要與人與社會性有關。
那些容易產生政治性抑鬱的人,通常比較敏感細膩、具有同理心並且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殷切期望著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並希望自己在其中發揮一定的作用。但與之相對的,理想化的願望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會很容易讓他們很容易覺得失落和無助。這種創傷感可能會讓他們不願意面對現實,從而陷入抑鬱。
2、政治性抑鬱的另一個原因可能來自於個體對於不可抗力的恐懼。對於政治、社會、文化、群體習慣等種種綜合原因造成的悲劇面前,人們通常感到以個體之力難以與之對抗,並恐懼同樣的命運有朝一日會落在自己的身上。
3、理性面對遠方的呼聲
導致政治性抑鬱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時,我們的心理防線被層出不窮的壞消息給搞垮了。沉浸於各類新時事熱點,乃至「翻牆」去查找外文報道,這種行為其實也算得上另一種信息同溫層與信息繭房。如果長時間地接觸大量同類新聞,我們會很容易把所看到的看成這個世界的真相。
我們作為信息接收者,在接受信息時,總是會有意無意間更多注意那些與自己原有觀念、態度及價值觀相吻合的信息;而各類平台、媒體作為信息發出者,利用大數據的選擇化信息投放,也使得我們更容易得到自己本身偏向關心的信息。「因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訊息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就像美國傳播學者凱斯·r·桑斯坦所說的。
「作為個體,在面對所接收的繁雜信息時,由於個人的判別能力往往是有限的,我們往往會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
how can we do?
我們應該明白,人類的確應該對世界抱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有義務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殘酷的現實是由於自然、社會、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造成的,人類無法抵抗。它不應該成為我們情緒的枷鎖,大家更不必把自己鎖死在這樣的事件里來回掙扎,加重抑鬱情緒的產生。
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不要被負面消息引起的無力感和絕望感裹挾,避免自己因為信息過載而產生嚴重的挫敗心理。不要丟失信心和行動力。
就如胡適所說,年輕人一開始接觸到社會的冷酷時,很容易被悲觀和失望的情緒擊倒。我們這一代年青人,在接受了越來越多紛亂嘈雜的壞消息之後,很容易失去對這個世界的信心,以及實際做事的行動力,陷入另一種政治冷漠的虛無主義境地。
但實際上,面對外界一個個的壞消息,面對看起來越來越糟糕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我們不能輕視自己的行動,不能小瞧自己話語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明白,這世界也許正在變壞,但就此繳械投降、自怨自艾,不僅無濟於事,更是一種為自己的不作為所找的藉口。其實,某些時候,個人的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話也有可能為影響他人,為這個世界的改變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轉發一些有意義的,質量高的、思辨性的文章,或是在一些公眾平台發表慎重思考過後的言論。即使可能最後結果也不會有太大改善,但只要我們能影響到身邊的幾個人,雖然輕微,但已經是對這個世界有足夠意義的改變了。
面對壞消息不斷的情形,我們仍然可以試著去用一種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方式生活。更加進取一點,更加樂觀一點,如此這般,點點星光可以匯成星辰大海,星星之火也可成燎原之勢,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也可以影響到這個世界。
共勉吧,就像朱光潛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寫道的,「鹵莽叫囂還是十字街頭的特色,是膚淺卑劣的表征。我們要能於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總而言之,我們要自由伸張自我,不要汩沒在十字街頭的影響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