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腸題湊」,是古代君王乃至重臣的一種「葬制」
這四個字不難理解。
「黃」,指黃柏。
「腸」,指「心」。《白虎通義》云:「大腸小腸心之府也。」
「黃腸」,就是黃柏之去皮後的木心。
「題」,額也,頭也。
「湊」,會也,聚也。
「題湊」,是說去皮後的黃柏木心,均木之首向內擺放。
(秦公一號大墓)。
目前所知,最早記載「題湊」這種葬制的,是《呂氏春秋》。
其《節喪篇》曰:「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玩好貨寶,鐘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其數。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
這講的,是君王死後的「槨制」。「節喪」,是墨家的思想。呂不韋書中,其實說的是「為死者慮」。他的意思是,墓葬越奢華,越被「奸人」惦記,「其勢固不安矣」——死者反而不能入土為安。
從考古來看,秦國君主墓葬似乎也首開「題湊」先河。
鳳翔秦公一號大墓,可以確定為春秋晚期的秦景公墓。其主槨室為長方形箱式,南北兩壁由帶榫頭的柏木板組成。
那個時候,還不是「黃腸題湊」,而是「柏板題湊」。
(江蘇高郵漢廣陵厲王墓黃腸題湊)。
漢代,應為君王墓葬啟用「黃腸題湊」之開端。
1974年,北京豐臺郭公莊發掘的兩座大葆台漢墓,其一號墓的墓主,當為燕刺王劉旦或其子廣陽頃王劉建。「黃腸題湊」位於墓室正中,長方形,南部留門道,與甬道相通,門高三米,總寬3.6米,上有鎏金銅首銜環。細看,「黃腸題湊」就是用柏木塊壘成的厚木牆,總共約用15800餘根黃腸木組成。這些黃腸木,長0.9米,截面一般為10厘米正方形,少量為邊長20厘米的正方形和10*20厘米的長方形。黃腸木的木首一端,皆朝向墓室中心,從墓室中心四望,都是這些木首。
顏師古《漢書》注引蘇林曰:「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
大葆台漢墓考古發現,證明蘇林所言不假。
此墓之「黃腸題湊」,南北外徑長16米,東西寬10.8米;內經南北長10.20米,東西寬9米;高3米。黃腸木之間無榫卯相接,純系搭放,頂端以壓邊木加固。
「黃腸題湊」以內,形成墓室之「核心」。這一圈木牆,與「槨室」之間為「內迴廊」。「槨室」又分兩部分——即史籍所載「梓宮」和 「便房」。「梓宮」,為停放外棺內棺之室;「便房」,則是飲食演樂之所。
考古發現的「黃腸題湊」大墓,還有石家莊北郊西漢初年的趙王張耳墓;長沙鳳凰嶺西漢早中期沙國某王或王后墓;河北定州西漢中後期中山王劉修墓;湖南長沙象鼻山嘴吳姓長沙王墓;江蘇高郵廣陵厲王劉胥夫妻墓;北京老山燕王墓;安徽六安六安王墓;江蘇盱眙江都王劉非夫妻墓;山東定陶丁太后墓,等等。
可見,「黃腸題湊」並不僅限於天子墓。
《漢書.霍光傳》載:「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黃腸題湊」,需要大量柏木。至東漢,便難以為繼,於是出現了以黃腸石替代的情況。
司馬彪《後漢書.儀禮志下》有天子大喪,「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之記載。
洛陽一帶的東漢大幕中,多有此類發現。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黃腸題湊4字,到底是何意思[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