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灣戰爭之後,超級大國國內的主戰武器的生產和儲備就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這就是戰斧式巡航飛彈的庫存是明顯一直相對不足的。那麼這種相對不足又是從哪裡顯露出來的呢?這就戰斧式飛彈打出名氣,當然是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在海灣戰爭期間,全球其他國家,包括超級大國的西方盟國,基本還都沒有大面積裝備巡航飛彈這個特殊的彈種,因此海灣戰爭開打之後,超級大國的海空軍一共發射了1200多枚戰斧,對戰爭的進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此之後,其他大國也逐步認識到戰斧一類巡航飛彈的好處,才大規模批量裝備類似的巡航飛彈。當然戰斧式飛彈並非到海灣戰爭時期才剛剛發明。最早的巡航飛彈是德國的v1飛彈,早在二戰末期就已經大規模應用於實戰。
而二戰結束以後,美蘇兩個軍事大國,都得到了v1飛彈的圖紙和實物,因此到二戰以後,美蘇都開發出了自己的巡航飛彈系統,不過冷戰時代的巡航飛彈與海灣戰爭時期實戰使用的巡航飛彈還是有不少的技術差異。因為冷戰時代的巡航飛彈大多數是用於發射核彈頭的。也主要通過慣性制導尋找目標,因此誤差很大,從50米到150米不等。當然對核武器來說,誤差50米基本已經足夠精確,但是後來的常規彈頭的戰斧。打擊誤差則可以提高到5米之內,精度整整提高了一個數量級還多。這主要是美式戰斧巡航飛彈在過去慣性制導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景象匹配等先進技術。因此可以連續鑽窗戶打擊同一個目標。而蘇聯當時裝備的kh系列重型巡航飛彈,仍然長期停留在冷戰時代的引導技術上,因此表面上看來kh系列和戰斧系列。
基本都誕生和成熟在1960到1970年代這種冷戰高峰時期,但是實際上海灣戰爭和以後實戰應用的戰斧式飛彈,與kh系列對比已經基本不是一個層次的武器。戰斧在從老式技術發展到現代可用的戰斧之前,還經歷了一次裁軍。這就是1988年美蘇之間的中導條約。因為當時攜帶核彈頭的陸基戰斧的射程也超過了500公里,因此也成為被全部裁軍的對象。因此到1991年的海灣實戰,只剩下了艦載戰斧和空射攜帶的戰斧,反倒沒有了陸軍車載發射的任何戰斧系統。當然蘇聯方面也同步裁撤了陸基發射的所有巡航飛彈。由此可見,在海灣戰爭大規模用於實戰以前,戰斧式飛彈其實已經經歷了30年的發展,中間進行過裁軍並且還在外界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了重大的技術升級,因此才能一鳴驚人。也算是幾十年磨一劍,長期藏而不露的結果。
不過海灣戰爭之後,戰斧式飛彈表現出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就是可發射的數量越來越少,似乎其在超級大國的庫存從來就沒有再次補足過。海灣一戰發射了1200多枚戰斧;到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又發射了700多枚;到2003的伊拉克戰爭只發生了不到300枚。而到了2010年之後,再也沒有一次性發射100枚以上的戰斧的案例。是後來的戰爭規模不足,不需要發射更多的戰斧嗎?其實不是,超級大國後來參與的一些戰爭的衝突,雖然整體規模沒有早期的海灣戰爭那麼大,但是也不至於從過去一次性發射上千枚級別的戰斧,到後來連發射100枚都不捨得。其實大部分衝突應該發射個兩三百枚戰斧還是合適的。另外一種可能,就是超級大國在小衝突中認為不值得消耗主力彈藥,把大量的戰斧專門留到未來更大的戰爭來用嗎?
實際情況也不是這樣,超級大國自己都明說,從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之後,戰斧飛彈的庫存從來就沒有再達到以前的水平,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前後加起來發射的2000多枚戰斧,其實基本上冷戰時代生產的庫存。而這批庫存基本打完了之後,就再也沒有大規模補充。之所以如此,主要在於戰斧式飛彈其實是一種帶小型渦輪發動機的飛彈。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小飛機」。這種推進模式,和單純裝填固體推進劑的空空飛彈和魚叉一類的反艦飛彈差異很大。軍工廠生產小型渦輪發動機成本高而利潤低,幾個公司都不願意多生產,因此只能消耗冷戰時期的小發動機庫存長期維持。如此一來,戰斧飛彈的儲備一直上不去而有就基本找到核心原因了。
- 軍事問答
- 答案列表
戰斧式飛彈的儲備量為何一直上不去[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