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師範專業就業前景。
從社會層面看,師範類英語專業畢業生的競爭加大。
從師範類學校的培養模式看,英語專業學生質量低,知識結構單一。
從學生思想層面看,師範類畢業生期望值高,自我定位不準確。
擴展資料。
1、從社會層面看,師範類英語專業畢業生的競爭加大。
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不斷出台新的政策提高教師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因而教師職業受到人們的熱捧,報考人數、畢業生人數每一年都在呈正比例增加。而之前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實施使學生的數量大幅減少。近兩年教育部提出對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考,學生可多次參加考試並且降低英語學科的分數值,使英語學科重視度有所下降,因此英語專業學生將會受到改革的威脅;用人單位在招聘教師時也更加傾向「985」、「211」這類名牌學校畢業生或研究生,更有甚者對畢業學校、戶籍、性別和學歷也提出要求,這對於普通的二本類院校畢業生來說更加顯示不出自我優勢;加之國家對師範生就業政策的改革,非師範類學生只要考取教師資格證後,參加教師公開招聘考試也可以從事教師職業,他們進入市場「擠占」了原本屬於師範生的工作崗位,這對師範類畢業生的就業將會增加更大的難度。
2、從師範類學校的培養模式看,英語專業學生質量低,知識結構單一。
師範類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主要目標是:以培養英語教育師資為主,使畢業生畢業後具備英語教育素質和教師職業技能。而我國英語專業培養模式長期與社會經濟發展、市場需求脫軌,學科內容保守,師範類高校英語專業培養目標、專業方向、學科專業特點、規格的定向性和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單一性決定了其走向的單一,畢業後大都進入教育系統從事教學工作。多年來師範類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已形成師範教育的模式,而市場需求的是復合型人才,師範院校由於單一的'培養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復合性較差,知識結構單一,畢業生難以滿足除教育外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大多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只以應付考試,與社會需要的這類人才實際水平差距較大,翻譯基本功不紮實、專業能力訓練不足、綜合素質不高,使之不能勝任與英語專業相關的工作。比如筆譯、同聲傳譯、外企工作和商務英語等,因此由於自身水平的有限性,縮小了就業的範圍。
3、從學生思想層面看,師範類畢業生期望值高,自我定位不準確。
進入教育系統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公立學校從事教學工作是師範類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生的擇業首選。很大一部分學生在擇業時存在「嫌貧愛富」的想法,不願意去民辦學校、培訓機構等私企去工作,更不願意去偏遠落後、條件艱苦的基層單位。對於國家出台的一些向畢業生利益傾斜的就業政策,如「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援助藏援疆」,出現大學生「不買賬」現象,他們感覺自己讀了大學應該找收入好、待遇高,最好工作地點在省會城市或一線、二線離家近的城市。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畢業生認為公立學校、事業單位工作穩定有保障,一門心思的參加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往往出現一個崗位報有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去競爭,結果失望而歸,又錯失了找工作的好時機,導致部分畢業生「無業可就」。部分畢業生就業思想不夠開闊、擇業時脫離實際、眼高手低,不願意從基層干起,因此「有業不就」現象屢見不鮮。
- 其它問答
- 答案列表
英語師範專業就業前景[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