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跟我說過一段,讓她耿耿於懷的往事。
她說,小時候有一次,她哥打破了家裡一個名貴花瓶。媽媽回家,卻直接對她問責。
當她憤怒地喊出。
為什麼不是哥哥?
她媽媽卻更憤怒地吼道。
不可能是他。
從此,這件事在她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她始終不明白,難道就因為她不被偏愛,所以壞事就是她做的嗎?
我不知該如何安慰她,但我理解她。
每個人在看待事物時,多少都會帶有一些情感傾向。又因很多事與己無關,所以輕易用非理性的態度和過分籠統的觀念,狹隘地對待他人。
針不扎到自己身上,終究是不知道到底有多痛的。你的偏見或許在當下的你看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可對當事人而言,卻可能是永遠的痛?
1。
我們總是輕易對一個人一件事產生偏見。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女人同坐一桌喝飲料,其中一個把雨傘靠在桌邊,另一個離開時,順手拿起傘就要走。
傘主人大叫。
喂!你拿了我的傘。
拿錯傘的女人一臉尷尬,向對方連連道歉,說是誤拿。但此時她想起等會兒自己和孩子回家需要雨傘。於是,便去買了兩把。
巧的是,回家路上她又跟那位傘主人同坐一輛公車。
那女人看著兩把傘說。
你今天的成績還不錯嘛。
現實中,這樣的巧合或許不多,但這樣的偏見卻真不少。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月暈效應,即我們和別人相處時,總是習慣戴上一副 「先入為主的有色眼鏡,將別人放進一個「框框」里,再用這個框框解釋這個角色與行為。
甚至還會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以致與事實偏離。
比如衣著誇張就不是好人;在足浴店上班就不正經;出了交通事故,肯定是女司機;當下的年輕人毫無責任感……。
但現實是,穿著僅能反應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品味;職業從來沒有高低貴賤;據交通部門統計,男性交通事故占有率按比例換算,遠遠高於女性;80後沒有垮掉,90後也逐漸成為社會主力軍……。
可大家為什麼還是習慣性偏見呢?
我想是因為,偏見是最容易的事了吧。
它不需要思考,直接憑藉主觀臆測,或者道聽途說便能輕易對人作出評價與結論,獲得一種從眾的歸屬及優越感。
而如果一個人習慣了偏見,必然會懶于思考。長此以往,便逐漸失去了基本的主觀判斷能力,遲緩了自己對世界的正確感知。
這種帶有盲目性質的偏見,不僅會傷害別人,更會摧毀自己。
2。
生活的艱難有時不是來自生活本身,而是偏見。
有個姐,生產後為了給家裡減輕負擔,很快就復工了。
她工作、家庭兩頭抓,有時實在忙,為了不耽誤照顧孩子,也會把工作帶回家。
但她婆婆卻念叨她說。
你能不能不要老對著電腦,有功夫還不如多看看孩子。女孩子多花點心思在家庭上,比什麼都強?
姐說那個時候她真委屈到了極點。平時她給孩子喂奶換尿布哄睡覺一樣不落,但在做媽媽之餘,為什麼就不能有點自己的生活?
傳統觀念里,似乎對女人是有偏見的。成了家就要做賢妻良母,生了娃就要以家庭為重……。
但女人除了妻子、媽媽這些額外的身分外,她們還是自己。在不拋棄相應責任的前提下,她們也有權利追尋自己的生活。
婚姻不是囚禁誰的牢籠,孩子也不是,可偏見卻是。
曾看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一家視覺工作室,請六個專業攝影師,給同一個人拍肖像照。
拍攝之前,工作人員分別向攝影師描述了六種,這個拍攝對象的身份。但其實都不是被拍攝者的真實身份。
結果攝影師們居然拍出了六張迥然不同的臉。每張照片都生動傳神地表現了,攝影師認為的肖像主人的身份。
《認知突圍》中說。
當你的頭腦中已經形成某個預設立場或者你傾向於得到某個結果時,你就更容易在搜尋證據的途中不知不覺偏離「公平」。
就像實驗傳達的那樣,當一個人被認定為某種身份時,最終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想像中的樣子。如果不是,我們反而會懷疑自己。
生活艱難,那就不要難上加難,更不要互相為難。
希望我們都不要帶著成見去看待事物,懂得從思維的固有框架中跳脫出來,用儘量公平客觀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人和事。
也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隨意指責別人,學會放下自己的偏見,才不至於一葉障目。
3。
我們無需為誰的偏見改變自己身上的標籤。
紀錄片《我們的浪潮》中,有一位美妝博主jodan byers,她和許多女孩一樣,喜歡化妝、打扮,將美妝作為自己的事業。
但總有人認為,做美妝博主就像天上掉餡餅一樣簡單。網絡上刻薄的言論無處不在,讓她一度陷入迷茫,連每天開心起床都做不到。
在停下來思考一段時間後,jodan決定繼續堅持自己覺得開心的事。
現在的jodan,已經是一位中等體量的美妝博主,她剛大學畢業就擁有了自己的美妝品牌,成了自己的老闆。
其實偏見無處不在,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想清楚這條路對錯與否?
我們每個人,首先是我們自己,然後才是誰的孩子,誰的愛人。我們有自己原本的模樣,率性洒脫也好,獨立安靜也罷,都無需為誰的偏見改變。
當然這還不夠,如果只是特立獨行,那也沒有什麼意義?
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就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然後身體力行地打破偏見。像這位美妝博主一樣,用自己的成績給偏見一個漂亮的反擊。
4。
消除偏見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我做起。
《終身成長》一書中說。
人的思維分為固定性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固定性思維指的是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新的事物,而成長型思維卻是不斷轉換思維,用一種全新的態度去對待生活。
偏見,說白了就是一種固定性思維。這種思維是不夠與時俱進,傷人又傷己的。
卡羅爾•德韋克說。
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場外科手術,以前的舊信念就被換成一個全新的。隨著新信念變得越來越強,就會獲得新的思考和處理方式。
雖然艱難,但卻需要從我做起。等我們放下偏見,學會新的思維方式,視野就會變得越來越開闊,而你以及周邊的世界也會隨之精彩。
今後,願我們不被偏見這根針誤傷,也不隨意誤傷他人。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針扎不到自己身上,就永遠不知道有多痛,偏見也是[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