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身懷六甲的年輕女子忽然覺得很睏倦,不知不覺中睡著了。睡夢中她看到天上降下美麗的紫霞,環繞其身。很快,孩子出生了。那一天人們驚奇地看到一朵朵美麗的蓮花在孩子家所在地上冒出來,到處都是。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道家真人尹喜,他出生在周朝的天水。
尹喜成人之後,目光炯炯,身材修長,姿態優雅,臂長及膝,相貌堂堂。從小尹喜就喜歡鑽研修行之術,善於觀測星宿。他修德養身,仁義善良,不求顯達。
道家真人尹喜畫像。
周康王立尹喜為大夫。有一天他仰觀天象,看到東方有紫氣西去,知道有聖人將會過關西去。於是他請求去做函谷關令。到了函谷關他告訴官吏說:「如果看到容貌與眾不同,車馬服飾異常的人,一定不要放他過去。」
喜昭王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甲子,老子果然坐著白車,駕著青牛,徐甲做車夫,要過關往西去。尹喜聽說後高興極了:「我今天終於可以見到聖人了。」他盛服出迎,跪拜叩首,苦苦挽留老子。
老子自稱是一個老頭,家在關東,田在關西,不過要過關去取柴。尹喜一拜再拜,堅稱老子為聖人,請求老子看到自己的一片誠心。老子問他:「你怎麼知道我是聖人?」尹喜說:「去冬十月,天理星西行過昂,從這個月開始,融風三至,東方真氣如龍蛇狀而又西變,這是大聖人的象徵,所以我知道必有聖人過關。」老子怡然笑道:「你知道我,我也知道你呀。你有通神之明,應該能夠度世。」
老子於是特意為尹喜留在函谷關一百多天,收他為徒,傳授他修煉之法。
尹喜拜老子。
老子的車夫徐甲,從很年輕的時候就為老子駕車,約定每天工錢一百錢。到函谷關時,老子已經欠他七百三十萬錢。徐甲見老子辭官遠走,於是來討還工錢。老子說:「我要去西海各國,回來後用黃金付你的工錢。」徐甲同意了。到了函谷關,徐甲不想走了,於是毀約到關令那裡告老子,索要工錢。
老子對徐甲說:「你跟隨我已經二百多年了,早就應該死了。我授予你太玄生符,你才活到今天。你怎麼不僅不感謝我,還要告我?」話剛說完,太玄生符從徐甲的口中掉了出來,丹篆還和新的一樣,徐甲卻轉眼變成了一堆白骨。尹喜為徐甲磕頭請罪,請老子原諒他,再賜給他生命。老子又將太玄生符擲還給徐甲,徐甲轉眼又活過來了。尹喜替老子付了工錢,打發徐甲走了?
後來老子同尹喜約好一千日以後在四川青羊集市相會,然後聳身騰空,坐在雲霧上,面放五明,身現金光,冉冉升空。光燭館舍,五色玄黃,很久才散去。
尹喜目送老子消失,涕淚泗流。這一天江河暴漲,山川雷動,有五色光貫穿太微,遍及四方。
從此尹喜按照老子教給自己的治國修身的方法修煉了三年。到丁巳年,就起身往西蜀去,尋訪青羊集市去了。
道家真人尹喜畫像。
這時老子又分身出生在蜀國大官李氏的家裡。青牛化生為羊,毛色青金,總是圍繞在嬰兒旁邊,同孩子嘻戲玩耍。
可是有一天青羊不見了。李家的僕人後來在集市中找到了青羊。尹喜到了四川,到處問有沒有青羊集市,突然看到僕人牽著青羊走過來。他想,既然集市中有青羊,這裡應該就是大仙說的地方了。他問僕人這是誰家的羊,要牽到哪裡去?僕人回答說:「我家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孩子非常喜歡這隻羊。羊丟了兩天了,孩子哭個不停。現在好容易找到了,正要回家。」尹喜於是告訴僕人說:「請你轉告夫人的兒子,說尹喜到了。」
僕人回去後將尹喜的話講給孩子聽,卻見孩子立刻起身說:「讓尹喜進來。」尹喜進了李家,李家的房宇庭院忽然變得高大起來,蓮座湧出。孩子變化成了數丈高的白金之身,光明如日,坐在蓮花座上。李家的人見了,又驚又怪。孩子說:「沒有什麼好怕的,我是老子。」
轉眼之間,諸天帝君、十方神王、諸仙眾都浮空而至,二手各執香花,伏首聽令。老子於是封尹喜為無上真人。從此尹喜位列仙班。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修道成仙的故事[朗讀]
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徐庶與同郡石廣元避難荊州時,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後來曹操征討荊州,因其母被曹軍虜獲,徐庶投奔曹操。赤壁之戰期間,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在龐統的指引下,徐庶製造謠言說西涼馬騰、韓遂造反,殺奔許昌,曹操無計可施之際,徐庶當即向曹操請命,領三千兵馬,以臧霸為先鋒,星夜離開赤壁,從此在《三國演義》里就沒有記載了,下落不明。在小說中,徐庶確實沒有向曹操獻過任何計策,史書中記載魏文帝時,徐庶曾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後面的經歷不明。不過,在地方志、民間傳說和文人筆記中卻見到了他的身影,徐庶修道離世事跡很多,我們來看看:
徐庶定計取樊城。
根據清代古籍《胡氏世說》記載:據說靈山(嶗山)東北海上有一島叫鼓子洋,島上有一種白色的耐冬花,有雙手合圍那麼大。有個人前往摘取這種花,回途中遇見一個穿著芒鞋道袍、駕著小船的老人。老人問他:「你是幹什麼的?」那人如實回答,老人隨即呵斥道:「這個不是世間俗物」。老人又告訴他:「即墨有個學道學的先生叫胡嶧陽,你可以替我問候他。」胡嶧陽是明末清初即墨著名學者,精通《周易》,留下許多神奇傳說。老人說完就不見了,那人非常驚疑,於是趕快架竹筏返回。卻忽然颳起了大風,直到那人把所摘取的耐冬花全部丟棄,大風才停止?
後來那人去找胡嶧陽,告訴了他的所見所聞,胡嶧陽告訴他:「那人是三國時的徐庶,在鼓子洋上隱居很久了」
清膠州人趙法憲有一首《詠鼓子洋白耐冬花》:
皭然冰雪姿,遺世而獨立。亭亭空谷中,寒威不能蝕。
煙嵐伴其幽,玉石貞其德。霜月滿林皋,點綴乾坤色。
有客海上來,疑是徐元直。雲際落天表,可望不可即。
詩中徐元直就是徐庶,徐庶字「元直」
在清代古籍《翼駒稗編》中,記載了一則神奇的故事。清代羅思舉將軍,年輕時誤入歧途做過盜賊,後到終南山跟隨道人學武,曾得到徐庶的幫助。羅思舉後來歷經坎坷,漸漸走上正路從軍,屢立奇功,位至提督大員。他為報恩,曾在花萼山重修廟宇,新塑「花萼老祖」徐庶的神像。
在清代古籍《庸庵筆記》中,也有徐庶成仙后的記載。《庸庵筆記》的作者清末著名外交家薛福成先生(公元1838-1894年)自述:顧洪山先生,是我的外曾叔祖。我六七歲時,跟從他讀書識字,當時先生已八十多歲的高齡。顧老先生曾告訴我:他年少時在無錫城內藥王廟讀書,廟裡有道士數人。一日,忽有一外來道士求暫住一段時日,這外來道士「古心古貌,神氣洒然,博談古今,無所不通,尤喜談三國時事,感慨淋漓,令人歌泣」。部過,他所述的事跡,往往史料中還沒有。問他姓名,笑而不答。
過了數月,一小道士忽然得急病昏死過去,他命人取桑葉十餘石,放置於大鍋中,熬出汁服用,小道士霍然而愈,外來道士告辭而去。老道士覺的他是有修行的異人,一再想挽留他,但外來道士非要離去。離開時,老道士還是想極力挽留,外來道士這才說出了真相:「實告汝,我徐庶也。小道士二十一世前為劉豫州(劉備)部下小校,我念其樊城之役頗有戰功,故來救之。與汝何緣,而欲強留我也?」說完徐步而去。老道士此時知道他是神仙,急忙追趕,然而卻追不到,數十步外,就看不到人了,憑空消失。
《庸庵筆記》還有一則徐庶顯靈救人的傳說。清乾隆末期或嘉慶年間,廣東某縣某村忽到一遊方道士,此道士衣衫襤褸,向村人乞求布施齋飯,除了一名老婆婆給了一碗飯外,竟沒有一人願意施捨。道士傷心的嘆息道:「我欲救此一方人,孰知天數難回,不可強也」。村人雖然沒施捨,可也還有相信神的底線在,道士的嘆息讓他們重視起來,於是紛紛上前聚集觀望。可能道士看他們還有信神的底線在,便把剛剛吃下的飯吐出來,吐在一塊大石頭上,對眾人說:「今歲天降大疫,死者無算,此飯每吞一粒,可救一人。汝等欲生乎?」村民竟都能相信,他們爭相吃下道士吐出的飯粒。有村民問道士姓名,道士回答:「徐庶」,說完翩然而去。
不久,當地發生瘟疫,死了不少人,但凡是吃下那飯粒的人都平安無事。
根據民國《萬源縣誌》記載:徐庶後來辭官,隱居大巴山腹地的八台山,旋至花萼山為百姓採藥治病,後得道成仙,人稱「花萼老祖」。該縣誌還具體記載:徐庶晚年先來到大巴山萬源八台山白堂藏隱居。白堂藏位於八台山右(西)下,懸崖高起,三面環抱,儼然玉幾,翠竹芳藤蔥蘢絕倫。其旁有一個圓形大窟,深數百米,窟內豁然洞開一石門,進入裡面,抬頭就能看到天空。門洞開在陡峭的岩壁上,奇險誘人,很早以前就傳說其上有古廟,且極其輝煌莊嚴,「但隱現不時,毋亦登州海市之流亞與」。歷代都有人修廟,供奉徐庶。
徐庶廟。
遼寧著名景觀棋盤山,為岩溶侵蝕作用形成的由三十多個圓狀孤峰組成的峰叢。地處八台山下堰塘鄉境王家坪村,三十一座圓狀小山峰錯落有序,逶迤起伏,跌宕有致,一座座緊密相連的圓狀小山恰似一盤排列有序的巨大棋子。如此博大棋盤世間罕見,恐怕只有天外神仙才能對弈。根據2014版《萬源掌故》記錄:民國初年,還有人在此處建徐庶廟,因歲月遷延,風雨侵蝕,已不存在,20世紀80年代又有人重建。現在焚香者紛紛登臨徐庶廟,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民間又一傳說:徐庶在白堂藏隱居時,本地有一官紳慕其名,欲請之出山做官,徐庶笑曰:「你若能跟我下盤棋,便可,若不能,則從此免開尊口。」官紳道:「這有何難?」便在山上擺好棋盤,不料徐庶哈哈一笑,說:「你拿得動我的棋子麼?」官紳定睛細看,大吃一驚,原來那棋盤裡的棋子不知怎麼就化作了山巒,徐庶也飄然不見,只留下千古無語的棋盤山?
徐庶定計取樊城。
根據清代古籍《胡氏世說》記載:據說靈山(嶗山)東北海上有一島叫鼓子洋,島上有一種白色的耐冬花,有雙手合圍那麼大。有個人前往摘取這種花,回途中遇見一個穿著芒鞋道袍、駕著小船的老人。老人問他:「你是幹什麼的?」那人如實回答,老人隨即呵斥道:「這個不是世間俗物」。老人又告訴他:「即墨有個學道學的先生叫胡嶧陽,你可以替我問候他。」胡嶧陽是明末清初即墨著名學者,精通《周易》,留下許多神奇傳說。老人說完就不見了,那人非常驚疑,於是趕快架竹筏返回。卻忽然颳起了大風,直到那人把所摘取的耐冬花全部丟棄,大風才停止?
後來那人去找胡嶧陽,告訴了他的所見所聞,胡嶧陽告訴他:「那人是三國時的徐庶,在鼓子洋上隱居很久了」
清膠州人趙法憲有一首《詠鼓子洋白耐冬花》:
皭然冰雪姿,遺世而獨立。亭亭空谷中,寒威不能蝕。
煙嵐伴其幽,玉石貞其德。霜月滿林皋,點綴乾坤色。
有客海上來,疑是徐元直。雲際落天表,可望不可即。
詩中徐元直就是徐庶,徐庶字「元直」
在清代古籍《翼駒稗編》中,記載了一則神奇的故事。清代羅思舉將軍,年輕時誤入歧途做過盜賊,後到終南山跟隨道人學武,曾得到徐庶的幫助。羅思舉後來歷經坎坷,漸漸走上正路從軍,屢立奇功,位至提督大員。他為報恩,曾在花萼山重修廟宇,新塑「花萼老祖」徐庶的神像。
在清代古籍《庸庵筆記》中,也有徐庶成仙后的記載。《庸庵筆記》的作者清末著名外交家薛福成先生(公元1838-1894年)自述:顧洪山先生,是我的外曾叔祖。我六七歲時,跟從他讀書識字,當時先生已八十多歲的高齡。顧老先生曾告訴我:他年少時在無錫城內藥王廟讀書,廟裡有道士數人。一日,忽有一外來道士求暫住一段時日,這外來道士「古心古貌,神氣洒然,博談古今,無所不通,尤喜談三國時事,感慨淋漓,令人歌泣」。部過,他所述的事跡,往往史料中還沒有。問他姓名,笑而不答。
過了數月,一小道士忽然得急病昏死過去,他命人取桑葉十餘石,放置於大鍋中,熬出汁服用,小道士霍然而愈,外來道士告辭而去。老道士覺的他是有修行的異人,一再想挽留他,但外來道士非要離去。離開時,老道士還是想極力挽留,外來道士這才說出了真相:「實告汝,我徐庶也。小道士二十一世前為劉豫州(劉備)部下小校,我念其樊城之役頗有戰功,故來救之。與汝何緣,而欲強留我也?」說完徐步而去。老道士此時知道他是神仙,急忙追趕,然而卻追不到,數十步外,就看不到人了,憑空消失。
《庸庵筆記》還有一則徐庶顯靈救人的傳說。清乾隆末期或嘉慶年間,廣東某縣某村忽到一遊方道士,此道士衣衫襤褸,向村人乞求布施齋飯,除了一名老婆婆給了一碗飯外,竟沒有一人願意施捨。道士傷心的嘆息道:「我欲救此一方人,孰知天數難回,不可強也」。村人雖然沒施捨,可也還有相信神的底線在,道士的嘆息讓他們重視起來,於是紛紛上前聚集觀望。可能道士看他們還有信神的底線在,便把剛剛吃下的飯吐出來,吐在一塊大石頭上,對眾人說:「今歲天降大疫,死者無算,此飯每吞一粒,可救一人。汝等欲生乎?」村民竟都能相信,他們爭相吃下道士吐出的飯粒。有村民問道士姓名,道士回答:「徐庶」,說完翩然而去。
不久,當地發生瘟疫,死了不少人,但凡是吃下那飯粒的人都平安無事。
根據民國《萬源縣誌》記載:徐庶後來辭官,隱居大巴山腹地的八台山,旋至花萼山為百姓採藥治病,後得道成仙,人稱「花萼老祖」。該縣誌還具體記載:徐庶晚年先來到大巴山萬源八台山白堂藏隱居。白堂藏位於八台山右(西)下,懸崖高起,三面環抱,儼然玉幾,翠竹芳藤蔥蘢絕倫。其旁有一個圓形大窟,深數百米,窟內豁然洞開一石門,進入裡面,抬頭就能看到天空。門洞開在陡峭的岩壁上,奇險誘人,很早以前就傳說其上有古廟,且極其輝煌莊嚴,「但隱現不時,毋亦登州海市之流亞與」。歷代都有人修廟,供奉徐庶。
徐庶廟。
遼寧著名景觀棋盤山,為岩溶侵蝕作用形成的由三十多個圓狀孤峰組成的峰叢。地處八台山下堰塘鄉境王家坪村,三十一座圓狀小山峰錯落有序,逶迤起伏,跌宕有致,一座座緊密相連的圓狀小山恰似一盤排列有序的巨大棋子。如此博大棋盤世間罕見,恐怕只有天外神仙才能對弈。根據2014版《萬源掌故》記錄:民國初年,還有人在此處建徐庶廟,因歲月遷延,風雨侵蝕,已不存在,20世紀80年代又有人重建。現在焚香者紛紛登臨徐庶廟,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民間又一傳說:徐庶在白堂藏隱居時,本地有一官紳慕其名,欲請之出山做官,徐庶笑曰:「你若能跟我下盤棋,便可,若不能,則從此免開尊口。」官紳道:「這有何難?」便在山上擺好棋盤,不料徐庶哈哈一笑,說:「你拿得動我的棋子麼?」官紳定睛細看,大吃一驚,原來那棋盤裡的棋子不知怎麼就化作了山巒,徐庶也飄然不見,只留下千古無語的棋盤山?
農曆三月初三,是真武大帝聖誕!在我國北方,真武大帝信仰十分普遍,從唐代開始就有了專門的奉祀真武大帝的宮觀廟宇,而且每到農曆的三月三其聖誕之日,各地信仰真武的善男信女,都會進廟上香許願,恭請真武護佑家宅平安、吉祥順遂。 今日我們來講述一個關於真武大帝修行的故事。
多重身份。
一、水神。
根據陰陽五行來說,北方屬水,故北方之神即為水神。《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七神之宿,實始於斗,鎮北方,主風雨。」因雨水為萬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屬性,深受人們的信奉。
二、北方之神。
《楚辭·遠遊》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記·天官書》曰:「北宮玄武,虛危,危為蓋屋。」《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黑帝,神名葉光紀,精為玄武。有糾察三界的權利,保佑人們延生長壽。
三、陰陽交感演化萬物的象徵。
《周易參同契》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糾盤相扶。以明牝牡,畢竟相胥。」就是利用龜蛇糾盤的例子來說明陰陽必須相合的觀點。
四、玄武之神。
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冑,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及記錄著三界功過善惡的金童玉女。
五、司命之神。
龜因其壽命長而成為長壽和不死的象徵,《史記·龜策列傳》稱其能導引咽氣。《抱朴子》亦稱其能導引,並曰:「城陽郄位少時行獵,墜空冢中,飢餓,見冢中先有大龜,數數迴轉,所向無常,張口吞氣,或俛或仰。乃試隨龜所為,遂不復飢。」
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為斗宿,俗稱南斗。《星經》曰:「南斗雲星,主天子壽命,亦宰相爵祿之位。」晉干寶《搜神記》中引用管輅的話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們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壽。
真武大帝在武當山潛心修行,只見那樹葉長了又落,落了又長,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不知修行了多少年,眼看就要得道成仙了。 這天,他和往常一樣,坐在茅庵里閉目打坐修真養性。突然,一陣喊叫聲從山下傳來:「天哪!救命呀!救命呀!」 真武大帝聽見呼喚,披髮仗劍,奔出茅庵,四下瞭望。山腰間猛地一陣風響,跳出一隻兇猛的黑虎。一聲吼叫,山搖地動,一聲咆哮,群峰發抖。黑虎穿山越嶺,追趕一個姑娘。那姑娘自知九死一生,拚命呼喊。
真武大帝一見黑虎傷人,這還了得!大喝一聲:「孽障,休得無禮!」說著,七星寶劍一道金光,閃在空中。
那黑虎見神箭砍來,情知不妙,乖乖趴在地上,點頭搖尾,乞求饒命。真武大帝見黑虎受伏,並不殺它,開口道:「你若能依我一事,我便饒你。」 黑虎點三下頭。真武大帝說:「我得道之後,你好生替我巡山,封你做山中之王。凡人間不平之事,由你懲罰。」黑虎又點三下頭。 真武大帝收了七星寶劍,說聲:「去吧!」黑虎走了。自此以後,武當山有了「黑虎巡山。」 再說那姑娘得救,蹲在石台上蒙臉痛哭。真武大帝見這姑娘確實可憐,上前問道:「姑娘,你是哪裡人氏?為何走進深山險些丟了性命?」這姑娘抬起頭來,年齡不過十五六歲,生得又排場又俏皮。她嬌生嬌氣說出話來:「小奴家父女兩人,以賣柴為生。這幾天爹爹生病在床,我一個進山打柴,遇見猛虎。若不是恩人相救,早已命歸西天了。」
真武大帝說:「猛虎已經降伏,你快回家去吧。」姑娘又哎喲哎喲哭起來:「腳疼腿酸不能挪步。」真武大帝一心要回山修真養性,轉身就走。姑娘在身後喊:「恩人哪!常言說,殺人要殺死,救人要救活。你一走開,那猛虎再轉過來,我死了不要緊,可憐我那爹爹,誰來服侍?」真武大帝是修道的人,心慈面軟,只得再轉身坐下,與這姑娘做伴。 真武大帝修行以來,頭髮成餅,虱子成堆,那姑娘一片好心掏出木梳,偎偎依依靠在他身邊,輕聲說道:「恩人,你頭髮咋成了這個樣子?閒著無事,我與恩人梳頭。」
真武大帝見這姑娘輕浮,露出無限風流,不禁怒氣衝天,喝道:「你要是良家女子,就該自尊自重。再敢輕舉妄動,定斬不饒。」這姑娘落了個沒趣,又羞又怕,滿臉通紅,簡直無地自容了,縱身一跳,撲下了萬丈懸崖。 真武大帝見此情景便傻了眼,探頭一望,毛骨悚然。只見那萬丈懸崖,白雲飄飄,灰霧茫茫不見根底,天哪!這姑娘定是粉身碎骨,如何是好? 真武大帝後悔起來:自己修真養性整四十二年。連個螞蟻未曾傷過。為的得道成仙,今日卻逼人傷身,良心何在,看來只有賠她一條性命,才不愧這四十二年的功德。想到這裡,便也從姑娘跳崖的地方,縱身撲下去了。
真武大帝跳下懸崖,雲霧裡鑽出五條青龍,將他團團捧住,一直送上天柱峰山頂。 真武大帝到了金頂,只見他的師父玉清聖祖紫元君拍手大笑道:「徒弟大功成就,得道成仙了。」真武大帝此時恍然大悟,方知是師父要試試他的心腸。 真武大帝受封后,為了感激五條青龍,便在南岩宮後面修了一座五龍宮。後世的人們,在那姑娘替他梳頭的地方築台修廟,叫梳妝檯;稱那姑娘和他跳崖的地方,叫飛升崖。崖頭那塊半懸的石板叫「試心石」
多重身份。
一、水神。
根據陰陽五行來說,北方屬水,故北方之神即為水神。《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七神之宿,實始於斗,鎮北方,主風雨。」因雨水為萬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屬性,深受人們的信奉。
二、北方之神。
《楚辭·遠遊》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記·天官書》曰:「北宮玄武,虛危,危為蓋屋。」《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黑帝,神名葉光紀,精為玄武。有糾察三界的權利,保佑人們延生長壽。
三、陰陽交感演化萬物的象徵。
《周易參同契》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獨處,雌不孤居。玄武龜蛇,糾盤相扶。以明牝牡,畢竟相胥。」就是利用龜蛇糾盤的例子來說明陰陽必須相合的觀點。
四、玄武之神。
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冑,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及記錄著三界功過善惡的金童玉女。
五、司命之神。
龜因其壽命長而成為長壽和不死的象徵,《史記·龜策列傳》稱其能導引咽氣。《抱朴子》亦稱其能導引,並曰:「城陽郄位少時行獵,墜空冢中,飢餓,見冢中先有大龜,數數迴轉,所向無常,張口吞氣,或俛或仰。乃試隨龜所為,遂不復飢。」
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為斗宿,俗稱南斗。《星經》曰:「南斗雲星,主天子壽命,亦宰相爵祿之位。」晉干寶《搜神記》中引用管輅的話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們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壽。
真武大帝在武當山潛心修行,只見那樹葉長了又落,落了又長,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不知修行了多少年,眼看就要得道成仙了。 這天,他和往常一樣,坐在茅庵里閉目打坐修真養性。突然,一陣喊叫聲從山下傳來:「天哪!救命呀!救命呀!」 真武大帝聽見呼喚,披髮仗劍,奔出茅庵,四下瞭望。山腰間猛地一陣風響,跳出一隻兇猛的黑虎。一聲吼叫,山搖地動,一聲咆哮,群峰發抖。黑虎穿山越嶺,追趕一個姑娘。那姑娘自知九死一生,拚命呼喊。
真武大帝一見黑虎傷人,這還了得!大喝一聲:「孽障,休得無禮!」說著,七星寶劍一道金光,閃在空中。
那黑虎見神箭砍來,情知不妙,乖乖趴在地上,點頭搖尾,乞求饒命。真武大帝見黑虎受伏,並不殺它,開口道:「你若能依我一事,我便饒你。」 黑虎點三下頭。真武大帝說:「我得道之後,你好生替我巡山,封你做山中之王。凡人間不平之事,由你懲罰。」黑虎又點三下頭。 真武大帝收了七星寶劍,說聲:「去吧!」黑虎走了。自此以後,武當山有了「黑虎巡山。」 再說那姑娘得救,蹲在石台上蒙臉痛哭。真武大帝見這姑娘確實可憐,上前問道:「姑娘,你是哪裡人氏?為何走進深山險些丟了性命?」這姑娘抬起頭來,年齡不過十五六歲,生得又排場又俏皮。她嬌生嬌氣說出話來:「小奴家父女兩人,以賣柴為生。這幾天爹爹生病在床,我一個進山打柴,遇見猛虎。若不是恩人相救,早已命歸西天了。」
真武大帝說:「猛虎已經降伏,你快回家去吧。」姑娘又哎喲哎喲哭起來:「腳疼腿酸不能挪步。」真武大帝一心要回山修真養性,轉身就走。姑娘在身後喊:「恩人哪!常言說,殺人要殺死,救人要救活。你一走開,那猛虎再轉過來,我死了不要緊,可憐我那爹爹,誰來服侍?」真武大帝是修道的人,心慈面軟,只得再轉身坐下,與這姑娘做伴。 真武大帝修行以來,頭髮成餅,虱子成堆,那姑娘一片好心掏出木梳,偎偎依依靠在他身邊,輕聲說道:「恩人,你頭髮咋成了這個樣子?閒著無事,我與恩人梳頭。」
真武大帝見這姑娘輕浮,露出無限風流,不禁怒氣衝天,喝道:「你要是良家女子,就該自尊自重。再敢輕舉妄動,定斬不饒。」這姑娘落了個沒趣,又羞又怕,滿臉通紅,簡直無地自容了,縱身一跳,撲下了萬丈懸崖。 真武大帝見此情景便傻了眼,探頭一望,毛骨悚然。只見那萬丈懸崖,白雲飄飄,灰霧茫茫不見根底,天哪!這姑娘定是粉身碎骨,如何是好? 真武大帝後悔起來:自己修真養性整四十二年。連個螞蟻未曾傷過。為的得道成仙,今日卻逼人傷身,良心何在,看來只有賠她一條性命,才不愧這四十二年的功德。想到這裡,便也從姑娘跳崖的地方,縱身撲下去了。
真武大帝跳下懸崖,雲霧裡鑽出五條青龍,將他團團捧住,一直送上天柱峰山頂。 真武大帝到了金頂,只見他的師父玉清聖祖紫元君拍手大笑道:「徒弟大功成就,得道成仙了。」真武大帝此時恍然大悟,方知是師父要試試他的心腸。 真武大帝受封后,為了感激五條青龍,便在南岩宮後面修了一座五龍宮。後世的人們,在那姑娘替他梳頭的地方築台修廟,叫梳妝檯;稱那姑娘和他跳崖的地方,叫飛升崖。崖頭那塊半懸的石板叫「試心石」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