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周時期,人們聚居的地方稱作邑,西周時期,人們要表示「國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銅鼎銘文中的「國」字寫成「或」字。後來,這個表示國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變成「域」字。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漢以後之說)在「或」的外面加了個「囗」,繁體字為「國」。「國」字的大「囗」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範圍,並表示國家周邊應該有防,小「口」為國境線里的人口。「戈」為古代的兵器:對外抵禦侵略,對內維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國境線和人口之間。「或」字下方的「一」表示土地,表明國家與土地、農業之密切關聯。《說文》說:「國,邦也;從囗從或」。按照古人的理解,一個國家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代表;三是軍隊組織,以「戈」代表;四是範圍,以大「囗」代表。把這四個條件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個「國」字。顯然,此乃極富哲理的造字創意。後漢時簡化的「囯」,「囗」中從「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之意,封建色彩很濃。宋元時出現了我們今天通用的簡化「國」,「囗」里從「玉」,表示我國地大物博,寶藏豐富。武則天即位後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國」字。還出現「囻」,以及「囗」中加「眾」、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個「秦」代表「國」字等。有人統計,「國」字的寫法有42種之多。以上各種「國」字的表意視覺功能與哲理意趣均較繁體字「國」所不及。1956年6月1日,中央頒行的簡化字中,將「國」簡化為「國」,說明我國「玉」文化有著悠久歷史,玉是珍寶,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徵,其意思是讓們愛護寶物一樣珍愛自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