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金絲鐵線」,又叫「鱔血」。由於瓷胚和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瓷器釉面上便會出現一種自然開裂的現象,其紋片如網交織、如冰破裂。之後以墨汁為著色劑人工從裂紋中滲透進去,著色後顏色很深,就形成了金絲鐵線。
擴展資料
簡介:南宋時,處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在浙江龍泉縣建窯制瓷,兄建造的窯為哥窯,弟建的窯為龍泉窯。哥窯極負盛名,同汝、官、定、鈞並為宋五大名窯。哥窯列入宋代名窯,始於明宣德年間《宣德鼎彝譜》。其窯址迄今未被發現,其「身世」撲朔迷離,成為我國陶瓷史上的「歷史之謎」。哥窯屬官辦瓷窯,供宮廷用,主要為陳設禮器之類。
形成的原因:對宋代傳世哥窯瓷器釉面裂紋的專有稱謂。傳世哥窯瓷器的釉層肥腴,開細碎片紋。紋路分兩種:一種是釉裂形成大開片的黑色紋路,俗稱「鐵線」;另一種是釉裂形成小開片的金黃色紋路,俗稱「金絲」,合而即有「金絲鐵線」之美稱。其形成的原因是由於坯體與釉的膨脹係數不同,在窯內冷卻的過程中釉因收縮率大而開裂。
胎釉:哥窯紋片,多數呈「金絲鐵線」,也有僅為單色「金絲」或「鐵線」者。紋片顏色有鱔血、淺黃、黑灰等,開片形狀各異,常見的有百極碎、魚子紋、蟹爪紋、網狀紋等金絲鐵線瓷器胎質有瓷胎、砂胎兩種,因其胎骨含鐵量較高,故燒成後呈現黑灰色、深灰色、淺灰色等。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金絲鐵線是哪個窯口才具有的特徵[朗讀]

都是哥窯的特徵。金絲鐵線,又叫鱔血。宋哥窯開片釉器,裂紋奇特,紫黑色裂紋包圍著金黃色細絲狀裂紋,故名。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
金絲鐵線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製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