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人需要接受抗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
1990年世界胃腸病會議討論結果及美國國立衛生院標準: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消化性潰瘍(包括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無論是首次發病還是再發,除了要用抗酸分泌的藥物之外,還必須要用抗菌藥物治療。雖然研究提示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關係,但二者之間的確切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當前並不推薦以出於預防胃癌為目的而作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目前多數人主張慢性活動性胃炎和胃粘膜相關性淋巴樣組織淋巴瘤的病人也必須作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
2.如何判斷幽門螺桿菌的治療效果。
目前存在著幽門螺桿菌清除和根除兩個概念,清除是指治療結束時複查幽門螺桿菌陰性;根除是指停止治療四周之後複查幽門螺桿菌陰性。目前我國沿用「根除」來作為評估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療效的標準。現國內外普遍認為尿素酶試驗、組織切片染色及細菌培養相結合作為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金標準」。「金標準」陽性才能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金標準」陰性方認為幽門螺桿菌被根除。
3.如何評價治療方案。
從治療效果來看,單一抗生素對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效果令人失望,聯合治療受到重視,其中鉍劑三聯療法在世界上一直保持較高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但副作用較大、病人耐受性差以及甲硝唑耐藥而引起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顯著下降是其主要缺點。含質子泵抑制劑的三聯療法副作用明顯減少,且病人的耐受性好,平均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為80%~90%,被認為是當前根除幽門螺桿菌較理想的方案。四聯療法效果雖好但費用昂貴,不易推廣。從療效與副作用方面來看也是抗分泌藥與兩種有效抗生素聯合的三聯療法有效、副作用小、病人耐受性好的方案。如從治療方案簡單和副作用少的角度,則以奧美拉唑(≥20毫克/日)及阿莫西林(≥2000毫克/日)或克拉黴素(≥1000毫克/日)的二聯療法,療程兩周,其治療成功率與最佳藥物劑量明顯相關。從療效和費用來看,奧美拉唑每次20毫克,每日2次,甲硝唑每次400毫克,每日2次,及克拉黴素每次250毫克,每日2次,治療一周的費用療效比例是最好的。
4.常見的副作用有哪些。
消化道症狀最常見,包括噁心、嘔吐、食慾減退、腹瀉,超過半數的患者口中有金屬味,另外可見到過敏反應如皮疹、藥物熱、哮喘、光感性皮炎等,其它偶見血液、神經、心血管及內分泌系統反應。副作用發生頻率取決於治療的長期性和甲硝唑的大劑量應用。增加藥物劑量和抗生素種類,副作用發生頻率也會增加,另外副作用發生與療程有密切關係,療程越長,副作用越嚴重,耐受性越差。
5.影響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效果的因素是什麼。
①胃內ph值是影響因素,應儘量避免使用在酸性環境下容易失去抗菌活性的藥物;②幽門螺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③吸煙可影響某些藥物的生物活性從而降低治療效果;④其它因素如服藥時間、服藥次數、藥物劑量及藥物與細菌的接觸時間、口腔牙菌斑中的幽門螺桿菌。增加服藥次數、空腹給藥及混懸製劑均可延長藥物與細菌接觸時間,增強療效。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中存在哪些問題[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