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鐘聲敲響,從這一刻起,新出生的嬰兒已經成為20後。曾經教過的第一批學生還是八五後,那時候學生喊我姐,而現在九零後也開始步入而立之年了,我們七零後的歲月列車駛向了更遙遠的地方。
2020,曾經多麼遙遠的一個數字,仿佛是還美國詩人雷蒙德·卡佛曾經寫的那首詩《到2020》,很顯然詩人在詩句中表達了對未來的暢想。若真到了那一年,還記得曾經的彼此嗎?那些年少的誓言,風中的承諾呢?2020,在地球上幸運活著的人們,又將和年輕一代談及「過去」的誰。
「總得有些什麼 / 用來盼望」,願世界如你所願,歷盡艱難的時運,都能擁有足夠幸運。世界曾以痛吻我,我卻依然報之以歌。今夜,讓我在時間的洪流中駐足,輕輕地讀起這首詩?
我們中的哪些人將會。
對他們的朋友們談起。
他曾記得那麼多!他曾和誰是朋友。
一起度過好時光。
在那個盛大的舞會上。
每個人都在場。他們跳舞。
慶祝,直到天亮。他們彼此。
相擁著跳舞。
直到太陽升起。
現在他們全都走了。
我們中的哪些人將會被談起——。
他認識他們,和他們握手。
擁抱他們,整夜待在。
他們溫暖的屋子裡。曾經愛過他們。
朋友們,我愛你們,真的。
我希望我足夠幸運,足夠榮幸。
能活下去,承受見證。
相信我,我將只談你們。
最光輝的事和我們此刻的時光。
對於倖存者來說,總得有些什麼?
用來盼望。慢慢地變老。
慢慢地失去一切和所有人。
今天,我陪愛人乘火車回老家,探望婆婆,順便幫助解決家庭矛盾。在火車上,我們倆聊起了時間。現在的時間長度似乎沒有以前長了。過去一周感覺很漫長,熬到周末會長長地鬆一口氣。現在每天感覺沒幹多少事就下班了,一周更是不經過,學生還沒怎麼學習就到周末了。三個月又三個月,眨眼又一年過去。我原來喜歡晚上寫長論文、讀書,現在越來越不敢依賴晚上時間了。2019年明明還沒有怎麼過,怎麼就gameover了?
不止我們倆有這種疑惑,網上有不少帖子在發出時間變快的感慨,跟帖贊同的人數之多超出我的想像。甚至有人說,從2012年之後,地球曾經瞬間毀滅,現在我們人類是生活在虛擬空間裡。到底是不是時間變快了呢?有人說:時間確實變快了,加速很明顯,現在的一天和以前的一天時長明顯不對等。還有人提出:如果時間流速被加快,那麼思考速度也會變快,但是記憶中的速度不變,所以會察覺到這種變化。也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使我們感覺到時間流速變化的意識,是獨立於時間之外的嗎?如果不是,我們就不可能感知到時間流速的變化。
帶著疑惑,我在尋找答案。人們總是說,人越大就越覺得時間不夠用,才會覺得時間走得越來越快。這應該是心理上的感覺吧。有沒有可能現在的一天24小時真的受到了某種「力場」、「磁場」什麼的影響走得比以前快了,因為表上指針及所有計時的東西都跟著變快了,所以實際上我們沒辦法知道,但是心理上就感覺到不一樣,才會產生時間過得越來越快的感覺?
在知乎上找到一種解釋,說這種有趣的現象,其實很早就有學者研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90年。心理學家讓年輕人和老人做出對時間的比喻。年輕人想出來的比喻通常是「平靜無波的大海」,現在流行的「歲月靜好「這個詞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而老人的比喻大多類似「加速飛奔的火車」。類似的試驗在過去的100多年內被多次重複,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法國哲學家paul janet在1897年提出了人類對時間流逝的心理感受速度的理論。在他的理論中,1年的時間在人的記憶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樣的。比如,當你1歲的時候,1年就是你生命的全部。當你50歲的時候,1年只是你生命的2%。這樣,你的生命越長,1年時間所占的比重就越小。這意味著讓一個5歲的小孩為聖誕節等待24天,相當於讓一個54歲的的人等待1年。
那是不是說:隨著年齡增加,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也許,是我們老了。
2020年的第一天,在對時間的疑惑中又溜走了。
新的一年,願我能多讀書,多學會一些技能,讓自己知識不斷更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願我們懷著希望,奔跑在路上,願我們的生活永遠熱氣騰騰。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時間是不是變快了[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