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耳位於顳骨,因結構走向複雜,也稱迷路。內耳按部位分為前庭、半規管和耳蝸三部分,前庭和半規管負責人體平衡功能,而耳蝸負責聽覺。內耳按層次分為骨迷路和膜迷路(如下圖),骨迷路為顳骨岩部骨骼的「隧道」;在該隧道內,同步包套著一個兩端封閉的膜性管,稱為膜迷路。骨迷路內充滿的液體稱外淋巴液,它與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相通,故外淋巴液的成分與腦脊液相同。膜迷路內充滿的液體稱內淋巴液,由耳蝸蝸管血管紋生成。內、外淋巴液不相通。柯的氏器是聽覺感受裝置,是內耳的關鍵部位,它位於基底膜上,由內、外毛細胞(聽覺感受細胞),支持細胞,網狀膜與蓋膜等構成。毛細胞的大部分、網狀膜和蓋膜均浸浴在其周圍的內淋巴液中。
耳蝸的聽覺功能主要有:①傳音,即將前庭窗所感受到的聲波傳送到毛細胞。②感音,即將柯的氏器接受到的聲能轉換成蝸神經電位。傳遞給蝸神經,再經蝸神經傳到大腦聽中樞,產生聽覺。這就是耳蝸的傳音和感音機制。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耳蝸能對聲音頻率進行初步分析。每一頻率聲波在基底膜都對應有一個共振部位:低頻音在蝸頂、中頻音在耳蝸中部、高頻音在蝸底部的基底膜處,所以耳蝸本身就是一個共振器。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人類的內耳是什麼生理結構和有哪些功能[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