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用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主要是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這就是粽子最早的原型。東漢末年,黍米用草木灰水浸泡,然後用茭白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也是我國最早的粽子之一,一直流傳到現代。
晉代時期,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個時候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會添加一些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在糯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並且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使得粽子文化逐漸成熟起來。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幾乎跟現在粽子沒有什麼區別。粽子也是經過朝代更替逐漸演變而來的,發展成為今天,粽子主要有兩種口味,一種鹹的,一種是甜的,形狀主要是三角形。
端午吃粽子是紀念誰的。
端午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用粽葉包好米飯,做成一個個的粽子,然後投到江中喂給魚蝦吃,希望通過這種方法,能夠使屈原的身體不受到傷害。
粽子是什麼米
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的食品,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主要有尖角狀、四角狀等。
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產黍,用黍米做粽,角狀,古時候在北方稱「角黍」。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 健康問答
- 答案列表
粽子最早什麼時期出現[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