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如今人們的生活已經進入「刷臉」時代,人臉識別成為身份鑑定、訪向認證、核驗查證的重要載體,廣泛應用於支付認證、考勤打卡、疫情防控、門禁識別、公共安防等各種工作和生活場景。同時,人臉識別潛藏的信息泄露隱患日益凸顯,引發的失泄密事件也層出不窮,亟待引起重視和警惕。
人臉識別有哪些信息泄露風險
隱患一:人臉數據濫采濫用,危害隱私。人臉相較於虹膜、指紋、掌紋、聲紋等生物信息,信息採集不受環境限制,僅需視頻監控和配套網絡設備,人臉信息便在不知不覺中被記錄和使用,因此成為當前過度收集和肆意濫用的重點。近年來,因人臉信息濫用引起侵犯隱私權、肖像權的案例頻發,有的利用人臉信息構建個體「專屬畫像」,實施精準營銷「商業殺熟」;有的公開售賣違規抓取的人臉數據,某平台2元錢便可購買上千張「定製」人臉照片;有的對人臉數據管理不嚴,某娛樂特效app用戶換臉視頻可在網上公開訪問和下載。人臉信息泄露不但損害人身與財產安全,還可能威脅公共安全,存在較大風險隱患。
隱患二:ai換臉冒用身份,強制「蹭臉」。利用「ai換臉技術」對特定人臉照片進行一定預處理,再通過「照片活化」軟體生成動態視頻,即可通過人臉識別系統的信任機制。實際上,不法分子只需要一張靜態半身照,就可通過技術將人物依照輸入的指令做出眨眼、張嘴、皺眉等動作,模仿人物表情變化,騙取人臉識別「信任」。近年來,「騙臉」事件頻有發生:一名9歲兒童用其媽媽的照片成功「刷臉」解鎖智能音箱,一款手機app把用戶上傳的證件照片換臉成某明星發布在網絡上,一男子偽造人臉照片盜取網絡賬號牟利等。
隱患三:人員關係深度挖掘,關聯泄密。對多源取證的人臉數據進行關聯性分析,並將屬性相似度高的價值信息聚合到關聯場景中,便可以輕易重構特定目標的「關係網」。據報道,美國一家ai公司發明了一款人臉識別應用程式,使用者只需上傳一個人的完整面部照片,就能搜索出此人在網絡上的姓名、家庭住址、任職經歷、家庭成員、人際關係網等關聯信息。該系統基於30多億張圖片組成海量數庫,這些圖片從facebook、youtube、twitter及其他數百萬個網站搜集而來,在強大的比對算法支撐下,通過深度挖掘、快速匹配、關聯分析、整合匯聚,從而實現關聯泄密。由此可見,僅需一張人臉照片就可「識」出特定目標的重要情報,並研判出與此相關的個人信息。
人臉信息泄露的途徑有哪些
人臉識別技術常見場景主要有3類:本地式,即基於移動終端單向存儲的人臉識別,人臉數據存儲在本地終端,通過單向調取資料庫的人臉信息進行相似度比對;「雲端」式,人臉數據存儲於網絡伺服器,識別終端不存儲人臉數據,系統通過網絡遠程調取人臉信息進行特徵匹配;隨機式,海量採集人臉數據作為母版存儲下來,通過靜態人臉識別技術進行「過篩式」匹配,如公共安防、交通管理、區域監測、城市治理等場景布設的抓拍識別系統。
無論哪種類型,人臉識別流程大致包括人臉信息採集存儲、特徵提取、識別比對等步驟,信息泄露主要通過以下4種途徑。
(一)防護不嚴被竊取。在處處「刷臉」的環境下,個人對人臉的保護意識遠弱於身份證件等其他敏感信息,當人臉信息被採集、被識別成為一種習慣,「拱手送臉」就司空見慣。大數據時代,人臉信息傳播迅速、流轉主體多元、去向路徑不明,且違法竊取盜用人臉信息門檻較低,悄無聲息地收集和強制「刷臉」,規則告知模稜兩可,識別軟體良莠不齊,個人對人臉信息保護處於被動地位,自我防護手段單一且能力不足。
(二)信息終端被控制。人臉數據採集、識別、感知、存儲等終端分布在各類型場景中,外部環境複雜,大多數終端設備和人臉數據並未加密,不法分子可利用設備「後門」漏洞進行遠程控制,或者植入網絡病毒進行技術攻擊,既可直接竊取人臉信息,也可冒用身份遠程操控終端。終端設備一旦被控制,可實時竊取人臉信息,跟蹤串連人員行跡,並由此匯聚形成「人臉大數據」,後果不堪想像。
(三)網絡傳輸被截獲。加載人臉數據的終端之間,一般通過網際網路或內部網絡進行數據傳輸和信息交互。一方面,大多數人臉數據沒有經過加密傳輸,通過手機及網際網路進行交互時相當於「裸跑」,利用節點探測、無線攔截、接收控制等手段,可輕易截獲人臉信息。另一方面,部分線上app、線下終端儘管使用了安全傳輸協議,但未對人臉數據本身進行加密,人臉照片被上傳至伺服器後,返回連結可在網際網路上公開訪問,攻擊者可輕易截獲傳輸數據包,還原人臉信息。由於網絡多終端登錄特點,傳輸過程中到底傳播範圍有多廣、截獲數量有多少、登錄節點在哪裡,根本難以估量和溯源。
(四)存儲平台被攻擊。一方面,外部人員技術竊取,利用「木馬」病毒或系統漏洞對伺服器進行遠程攻擊,非法進入資料庫竊取人臉信息;另一方面,內部人員監守自盜,利用運維工作便利,或通過安全防護不到位、訪問權限不嚴格、管理制度不規範等漏洞,違規登錄存儲設備,實施竊取和篡改等行為。假如某軍事單位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存儲的人臉數據泄露,即可分析出該部隊規模、兵力數量、身份職務、年齡範圍、活動規律、作戰潛力等涉密信息,嚴重危害軍事秘密安全。
與傳統泄密途徑相比,人臉識別技術泄密有以下特點:一是隱蔽性。人臉識別處於非接觸式,「獵臉者」往往暗藏於網上,索要「人臉」的app註冊信息可以虛擬,採集存儲地址可以異地,以合法身份實施非法識別,難發現、難辨識。二是永久性。人臉信息屬於個人隱私,且具有唯一性,一次泄露即為終生泄露,難以彌補。三是精準性。當前,衛星、無人機、手機、攝像頭等構成立體式、全方位、廣覆蓋的監控網絡,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導航定位等技術也大大提高了人臉識別能力,對高價值目標或特定對象的人臉識別更為快速且精準。四是單向性。人臉數據通過網絡傳輸至後台處理,採集、識別的全過程管理對個人單向不透明,後期使用、保存、流轉無法掌控,信息泄露後難溯源、難追蹤。五是滯後性。人臉數據泄露的後果和影響並非立馬顯現,發現或產生危害的時間遠晚於發生數據泄露的時間,致使安全措施和保護效果同步滯後。
安全「護臉」對策建議
從個人層面,管好人臉信息採集識別的「入口」。公民個人對任何收集生物信息的場景均應高度警惕,不隨意提供包含個人面部、指紋或掌紋等信息照片;身份鑑定需上傳手持身份證照片和視頻的,應確認真實用途;訪問認證儘量選擇人臉識別與賬號或密碼保護搭配的方式,提高認證權限和複雜程度;對索要人臉識別的app或小程序,應閱讀了解授權採集生物信息的合同條款;及時註銷或刪除包含人臉信息的棄用賬號,非必要場景拒絕強制人臉識別等。
從制度層面,堵塞人臉信息泄露的「缺口」。保護人臉信息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應堅持法治思維,從刑事、民事、行政多維度治理,依據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及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綜合規制,政府、司法、行業、社會等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持續完善相應法律法規,細化人臉信息採集、處理、運用、管理制度,規範硬體設備設計、生產、銷售標準,出台軟體程序對人臉信息採集範圍、識別場景、數據保存期限等規則。健全生物信息安全機制,壓實各方責任,完善人臉信息行業資質及認證權限,規範保密條款和隱私政策,拓寬法律維權途徑。2021年11月,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公開宣判,法院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郭某辦理年卡時提交的人臉信息,賠償經濟費用,為人臉生物特徵信息安全保護提供了法律借鑑。
從管理層面,嚴把信息防護的「關口」。一是技術方面,從源頭劃定不同領域人臉數據保護範圍,統籌運用終端防護、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入侵預警、加密傳輸、完整性校驗、安全資料庫等多種防護手段,有針對性地完善技術保護措施。二是應用方面,建立「人臉識別+」多種認證技術,將人臉信息與其他信息分離存儲,規範人臉識別使用範圍、保管條件和銷毀方式,明確信息採集、存儲、流轉全生命周期管理權限,保障個人對人臉信息的選擇權、控制權、刪除權。三是監管方面,健全人臉信息行業市場准入和清退機制,突出加強黨政機構、高風險行業、涉密領域等人臉信息監管和限制,加大專業檢查、市場巡查和常態監測力度,從嚴打擊涉及人臉信息的違法行為,凈化行業安全環境,保障個人既享受技術發展成果,又獲得生物特徵信息保護。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錄人臉的危害[朗讀]
錄人臉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點:
隱私泄露:錄製人臉信息可能會導致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增加。
身份盜竊:黑客或犯罪分子可能會利用錄製的人臉信息進行身份盜竊,從而獲取個人財產或進行其他違法活動。
歧視性:錄製人臉信息可能會對某些群體造成歧視,例如年齡、性別、種族等。
濫用風險:錄製人臉信息可能會被濫用,例如用於實施監控、追蹤、跟蹤等活動,這可能會侵犯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因此,在收集和使用人臉信息時,應該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保護個人隱私和權利。
隱私泄露:錄製人臉信息可能會導致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增加。
身份盜竊:黑客或犯罪分子可能會利用錄製的人臉信息進行身份盜竊,從而獲取個人財產或進行其他違法活動。
歧視性:錄製人臉信息可能會對某些群體造成歧視,例如年齡、性別、種族等。
濫用風險:錄製人臉信息可能會被濫用,例如用於實施監控、追蹤、跟蹤等活動,這可能會侵犯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因此,在收集和使用人臉信息時,應該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保護個人隱私和權利。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