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朝。當時官方規定一般學校都要以教授儒家經典為主。而且將儒家經典分為「正經」和「旁經」兩類。其中正經是重中之重,必須都很熟悉且對一兩部極其精通才算學成。讀「正經」的人也稱為「正經人」,而讀其他的書則被視為不務正業。後來正經被引申為態度莊重、正派的意思。
「正經」一說最早出現在唐代。唐代,政府規定除音樂、算學等專門性學校外,其他學校都以儒家經典為基本教學內容,並進一步將儒家經典分為「正經」和「旁經」。其中「正經」部分為學生必學之課,要求至少要全部熟悉,並精通其中的一部分,方可畢業。
具體而言,正經又可分為「大經」、「中經」、「小經」三類。其中《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學制為三年;《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學制為二年;《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穀梁傳》則被稱為小經,學制為一年半。而「旁經」則是指《孝經》和《論語》,學制為一年。
相比而言,學校對於「正經」的教學要重視得多,每一門經都有專門精通這一經的老師講解,對學生學習「正經」的要求也比「旁經」高得多。後來,隨著儒家學說的演變發展,「正經」具體所指也有所變化。到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將《論語》提出來,與《孟子》、《中庸》、《大學》並為「四書」,加上《詩》、《書》、《易》、《禮》、《春秋》的「五經」,形成「四書五經」。此後,「四書五經」成為讀書人奉為圭臬的「正經」
另外,歷史上也一度有人將儒家的「十三經」都作為「正經」,而將其他「諸子」著作作為「旁經」的分類法。比如晉代的葛洪在《抱朴子·百家》里言:「正經為道義之淵海,子書為增深之川流。」總體而言,因為儒家學說一直為統治者所推崇,這些「正經」變來變去也不出儒家「十三經」。因為歷代科舉考試都是以這些「正經」為考試內容,對於「正經」的掌握水平決定了讀書人的命運。因此讀「正經」就包含有做官的可能性而被視為「正經事」,讀「正經」的人也稱為「正經人」,而讀其他的書則被視為不務正業。
- 健康問答
- 答案列表
為什麼稱正派的人為正經人[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