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菜又稱京幫菜,它是以北方菜為基礎,兼收各地風味後形成的。那麼網友們知道京菜形成背景有哪些嗎?感興趣的網友們,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京菜
1、北京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端,四周為河北省所環抱。面積1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081萬,現轄16個區縣。
2、北京的東南部分,是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西部、北部是屬於太行山、燕山山脈的山地。平原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盛產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粟(小米)、蕎麥及各種蔬菜。山區產板栗、核桃、棗、梨、柿、沙果、山楂、桃、杏等乾鮮水果。
3、北京猿人、山頂洞人先後生活在這裡。北京是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的交通要道。自古以來,這裡一直是中原農業經濟與北方草原畜牧經濟商品交換的集散地,也是兵家必爭的軍事戰略重鎮。
4、自春秋時燕國建都於此,以後陸續有遼、金、元、明不斷地輸往北京。但當時京城普通居民十之七八,包括小康之家,皆以雜糧為主食。只有到了年節,為了祭祀或待客,才宰雞殺鵝,買魚買肉。據清末的統計,京師居民號稱120萬,日食豬約600頭,羊800隻。逢年過節需用量則須加倍。魚鮮一類水產品,主要來自津沽,但價格昂貴,一般平民難以問津。近幾十年來,北京人口激增,全國各地來北京定居的人口占相當大的比重,他們帶來了各地區的飲食習俗,這是我國各地飲食風俗空前的大融合。北京傳統的飲食習慣、飲食風俗逐漸淡化。
5、北京人在飲食上的消費水平日益提高。每日上市的魚肉禽蛋量,遠遠超過了過去的年上市量。能代表北京飲食文化成就的,應首推北京的菜肴。另外,北京還有不少值得稱道的名食,如:原為清宮小吃的千層糕(88層),隨著清王朝建都北京而出現的美食薩其馬,「致美齋」的名點蘿蔔絲餅,譚家菜中的名點麻茸包,「正明齋」的糕點,「月盛齋」的醬牛肉,「天福號」的醬肘子,「六必居」和「天源醬園」的醬菜,「通三益」的秋梨膏,「信遠齋」的酸梅湯等。這些食品,雖不是每個市民都能吃到,更不會成為人們的日常食品,但它畢竟為北京人的飲食生活增添了光彩。過去,北京的飯館多種多樣,有大有小,有南有北,有中有西。中餐館大約分五種:一是切面鋪、包子鋪、餃子鋪、餛飩鋪等,單賣麵食。二是二葷鋪子,《舊京瑣記》云:「二葷鋪者,率為平民果腹之地。」所謂「二葷」,即只賣豬羊肉炒菜,主食賣饅頭、花捲、烙餅、拉麵(抻面)。三是規模較小的館子,有特色菜肴者,店名往往稱某某軒、某某春,如「三義軒」、「四海春」等。四是中等館子,也叫飯莊子,有許多雅座,可以擺十桌、八桌宴席,一般叫某某樓、某某春、某某居等。五是大飯莊子,專門做紅白喜事、壽辰、接官等各種大型宴會的生意。常有幾個大院子,有大罩棚,有戲台可以唱堂會戲。酒席一擺就是幾十桌、上百桌。名字一律叫某某堂,如福壽堂、同興堂等。
6、過去賣西餐的飯館,北京叫「番菜館」,賣麵包、湯、菜等。日本人開的飯館,賣西餐的叫「西洋料理」,賣中餐的叫「支那判理」
以上就是對於京菜形成背景有哪些的相關內容。
- 健康問答
- 答案列表
京菜形成背景有哪些[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