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贅文化盛行,卻不怕女婿掌權之後三代還宗,或者吃絕戶,或者殺妻換老婆……主要有3個原因:
1.觀念不同。
日本人認為「家格」比「血緣」重要,而且並不強調父系血緣。
這裡有個很有名的例子,日本戰國時期,伊豆和相模地區的領主伊勢氏綱娶了一位側室。
這位女子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鎌倉幕府時期的一個重要家族——北條家。
於是,借著這層關係,伊勢氏綱乾脆把整個家族的姓都改成了北條,甚至連那些還未出生的孩子也將被命名為北條。
這件事在中國人看來肯定是瘋了——全家跟小妾姓,甚至把自己已死的爹的姓改了……。
但在日本這很正常,因為北條這個家名比伊勢牛比,在當地更被人尊重,對他們更有利。
普通日本人如果發現你的姓氏是華族或者豪族的姓氏,鞠躬都會更低一些,這在現在中國是沒見過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人不擔心贅婿還宗,因為他們的姓氏真有等級和鄙視鏈。
如果老婆的姓比自己高級,孩子跟媽媽姓就能沾光贏在起跑線上,那為什麼還要給孩子換回更低級的父姓。
日本人的姓有點像印度的種姓,跟女方姓能當婆羅門,那為什麼還要改回自己家的姓當首陀羅呢?
所以日本人覺得家族延續的關鍵不是「後代必須姓這個」,而是「孫子也罷,外孫也好,哪怕是領養,只要有人繼承這個姓就行」
當然,這個人是越優秀越好。
這才是封建的本質。
相比之下,國內的封建更認實權。
比較經典的例子:側室生的嫡長子要過繼給正妻。
中國是王侯將相、改朝換代重新開始。
而日本這種邏輯相當於原始股一旦確定就固化,可以轉讓但不會推翻擴大重來。
在日本這套規則的運作下,吃絕戶,殺妻換老婆,讓小三的孩子繼承家業。
肉都爛在鍋里了,怕什麼。
不談法律和家裡糾紛的話,無論斷子絕孫,還是換個媳婦,都得跟著老婆的姓走。
而在中國不贊成隨意改姓的。
都希望自己能把本姓發揚光大,投機取巧是被鄙視的,哪怕孩子隨母姓都在社會上抬不起頭,被視為弱者。
所以,看了這麼多國家文化,真的是觀念差的極其大,好比中國人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在老外眼裡就覺得不可理喻。
但凡觀念一轉變,人生立馬就開闊了,問題就解決了。
人所面臨的痛苦,經常是來自於身邊所帶來的價值觀追求,這種往往是根深蒂固的。
2.概念不同。
中國的吃絕戶謀的是對方的物質財富。
日本的吃絕戶謀的是對方的姓氏和傳承。
不能用中國的思路套日本。
中國的姓氏更接近於宗教,入贅就是塔基亞,所以隨時會跳反。
日本的姓氏是財產,入贅相當於平白得了一大筆錢。
比如安倍祖上原來姓小椋。
在安倍晉三爺爺的爺爺還是爺爺的爸爸那輩入贅安倍家。
然後就一直這麼安倍下去了……。
又比如北野武姓「北野」,這個姓既不是父親的姓,也不是母親的姓,是母親去世的前夫的姓,他父親就是奶奶(前夫的媽媽)、母親給前夫家招的贅婿。
再比如高橋紹雲的爸爸叫吉弘鑒理,兒子叫立花宗茂,姓氏改來改去……。
查了一下,立花宗茂一生經歷過四個姓,生下來姓吉弘,兩歲老爹繼承高橋家改姓高橋,14歲入贅稻雪家改姓戶次,大孝子死後和老丈人一起繼承立花家改姓立花。
若還宗到底是還哪個?
沒錯,雖然是已開發國家,但日本就是比中國人還傳統、還封建。
日本一直延續封建制度,中國實際上從秦漢以後,就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封建制度了,又經歷了諸多變革。
而日本直到19世紀,還是封建制度,後來的改革也不徹底,封建殘留一直留到今天。
我國改革是自下往上,金字塔底層都崩了,還指望著上面沒有變化嗎?
而日本的改革是自上到下,是受外界壓迫沒辦法改革。
貴族都已經自己砍自己一刀了,還指望貴族自殺嗎?
這就是為什麼看到日本有點奇怪的原因,因為貴族在改革時,為保護自己利益,改革不徹底。
3.認知不同。
日本長期處於貴族社會,有著深入骨髓的貴種崇拜。
這點和中國的認知,完全不同。
日本古代,下等人被稱作人草,不配擁有姓氏。
而有姓氏的,通常都與貴族沾邊。
姓氏的來源分為三種:皇別氏,神別氏,諸藩氏。
皇別氏大體上源,平,橘。是天皇的後裔,傳承著天照大御神的血。
神別氏就是輔佐天皇的公卿和神官的後裔。
這些,本質上都是神的後裔。日人自信是神之國,也是這麼來的。
諸藩氏則是漢族和半島移民的後裔所設立的姓氏。
爭奪家族的姓氏,搶奪正統繼承人和家族支柱的地位,在日本這種文化由來已久。
普通人要出人頭地,必須得搞到一個響噹噹的家號。這樣才好表明自己家世世代代都出身高貴。
所以,日本女婿為什麼要把姓改回來。
日本戰國這種案例非常多。
織田信雄的操作堪稱一絕,為徹底掌控了北畠家的伊勢國領地和源氏名門北畠家的家名,通過吃絕戶娶了北畠具教的女兒,之後又殺了岳父一家。
不過後來他爹和哥哥死了,他為了爭織田家的遺產,又恢復了織田姓氏。
在中國,姓氏是信仰;在日本,姓氏是財產。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為何日本入贅文化盛行,卻不怕女婿掌權[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