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遇敵很大幾率就是大敗,古代野外沒路,最大的官道設計就通一輛馬車,姑且算走的秦制標準的直道(秦車同軌的這個道路標準一直沿用到清朝),兩千個人走要綿延兩公里(我見過部隊搬東西,500個人就已經漫山遍野都是小人仔了,十眼過去都望不到邊),將領身在隊伍之中,視線內能看到的範圍也就一百米左右(敵人不會在視野開闊的地方伏擊,100米算多了),然後2000人的部隊有20個低級將領,每個低級將領管理100人,這100人正好在他視野之內,部隊一旦受到攻擊,小兵沒有收到命令是不會反抗的,遇敵既跑,首先就要看這個受擊點的視野範圍內有沒有得力將領在場組織抵抗,能不能抵抗得住,大機率是不能。
1是這個將領只能管視野內身邊的人,古代的通訊條件下現場喊話能管住100人左右不能再多了。
2是他只能看到眼前的精銳敵人凶神惡煞他自己也想逃。
3是實力不匹配,敵人有備而來士氣正盛就算正常組織起抵抗也人心惶惶就是該輸。這個接觸點的部隊一旦往後潰逃,後面的部隊就再也沒法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看是看不見的,沒辦法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別人都跑了,自己也就可以跟著跑了,你是主將你不想輸你逮個逃兵來問,這小兵也不知道,別人逃他也逃,他只會為了掩飾自己逃跑的合理性瞎說,問也白問,結果就只能全軍潰逃。縱觀三國英雄,什麼關羽張飛人中呂布,遇到伏擊都是一溜煙就跑的,再優秀的將領也是大多數人都頂不住。只有不要命的會瘋狗式打法的張遼才會奮起抵抗,張遼遇襲就只會一招,就是組織本部原地硬撐,他看到同僚的隊伍都跑了啥原因自己都不知道反正就是不讓自己的部下跑,只有這麼軸的將領才能抗得住。
- 軍事問答
- 答案列表
為什麼軍隊一旦中了埋伏,就必然會大敗[朗讀]
如果中埋伏的軍隊足夠優秀,不能反殺敵軍嗎?
既然是伏擊,那麼被伏擊的,一般是沒有準備的。
比如古代,行軍途中是不會穿戴鎧甲的,那玩意兒又重又悶。一般是開戰了才穿。
所以,如果被伏擊了,大機率是穿不上了。陣亡機率直接大幅提高。
其次,被伏擊時,根本不知道對方有多少人。要想活命,最好的方案就是快逃。
如果是熱兵器,被伏擊就更糟糕,就第一個回合,減員可能就會超過90%。
既然是伏擊,那麼被伏擊的,一般是沒有準備的。
比如古代,行軍途中是不會穿戴鎧甲的,那玩意兒又重又悶。一般是開戰了才穿。
所以,如果被伏擊了,大機率是穿不上了。陣亡機率直接大幅提高。
其次,被伏擊時,根本不知道對方有多少人。要想活命,最好的方案就是快逃。
如果是熱兵器,被伏擊就更糟糕,就第一個回合,減員可能就會超過90%。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