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上面的防水已經完成了近一個月了,但底下天花板那裡還是有水滴落下,畢竟浸已久,積攢了三年的雨水,其實天花板的防水還算堅挺,現在雨水只是沿著縫隙慢慢滲透下來,我相信樓板的減重孔裡面一定是滿滿的水,充盈著,像深秋的甘蔗,不太恰當。
於是想到了一個詞,積習已久。
有時我們常常為自己開脫,說什麼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就是積習已久,而沒有強勢的什麼抑或是痛苦的變故去改變現狀而已?
自然積習已久,一般卻是貶義居多,良好的習慣保持久了也不錯,比如讀書,散步和走路,甚至於冥想,都可算得上一個好的習慣,更不用說日行一善之類的好習慣了,好的習慣可以使人受益終生,比如良好的飲食習慣,起居習慣。
人總是容易犯懶,感覺總不會太好,不過我從犯懶之中得了一個好處,就是戒煙,最初吸煙室在樓內,幾十米遠,抽得還不亦樂乎,後來移到門口,得下樓,門口人還多,見人老打招呼,於是吸煙減少,再後來還得過馬路,在一個大棚子下,不等擋風,僅遮小雨,關鍵還得過主幹道,所以索性不抽了,誒,戒了。
積習已久,卻改變了,原因就是有大的變故。
同樣是犯懶,過馬路時帶來的卻是一驚一乍刀口噬血的感覺,好在北京劇堵,否則情況還真不好說。
積習卻是很難改變的,同樣是過馬路,戴著袖標配著音響的大媽怎麼喊,有些人還是假裝聽不見自顧向前,還不看車,老是以為車裡的都是男司機。唯一能改變的,只有那一個途徑了,你懂的?
積習之於個人而言,在於個人的素養和好惡;對於社會而言,在於公德,制度和法律;之於組織而言,也無外乎於制度、文化和示範性效果的顯現。
組織所推崇的,會積而習之,組織所唾棄的,會敬而遠之,組織所忽視的,也一定會有人積而習之。
組織應該有旗幟鮮明的推崇和唾棄,體現在文化,在制度,在績效的兌現層面。有人說無非就是獎和罰,而我以為最為關鍵的還是氛圍的建立,就像現在讓一些鑽營為官者越來與痛苦,越來越想遠離官場一樣,只有這樣,一些踏實務實的人才會越來越有所作為。
回歸到業務層面,積習已久,譬如僭越規程和制度,業務層面的底線一般還難以突破,因為很多東西是要見實效的,糊弄了效果自然不會太好,而正向的例子是一切都踏實了,結果也是讓人踏實的。
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規程已死,為什麼頻頻突破,在於其無效性,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且請知道,沒有一成不變,包括規程也都是在變的,關鍵是在變化中守住底線,就像做人要守住底線一樣?
又是啥話都讓我說了,典型的中庸之道。
不過有一點可以明晰,積善習已久,必定受益多多,積惡習已久,必定會深受其害。
不過善惡不分,有何談積習二字。
善亦可為惡,惡亦可為善,為可為動詞,為可為是之意。
如好心辦錯事,如變壞事為好事,如好心不得好報……。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積習已久|之於個人而言,在於素養和好惡;對於社會而言,在於公德,制度和法律;之於組織而言,也無外乎於制度、文化和示範性效果的顯現[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