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居在湘西南和西北兩個地區的建築形式差別大,通道地區的民居為干柄式,平面接近方形,三層樓,下為貯藏或牲口廄,二層為主要生活起居的用房,三層多作為貯存糧食的倉庠或涼曬農作物,人口多的農戶,也作臥室用。其平面布局與漢族民居不同,入口由側向木悌進入住宅二層外廊,通過外廊到堂屋,外廊部分開間封閉,沒木欄板,與堂屋相連成一體。廊寬。
1、5至2米,是全家起居活動的主體空間。廚房大,中間設火塘,為的是在冬天全家人可圍座火塘取暖。有的家庭另闢一間廚房與堂屋相連,廚房內設灶台,夏天可在此烹飪。通道侗族民居群體布局常組合成團,圍繞一水池布置住宅。水池功能有二,其一是為了排積污水,其二是為了設置公共廁所。侗族民居宅內無廁所,廁所公用,設在水池中間,架獨木橋入廁。靖縣、同會、新晃等地的侗族民居形式接近漢族,以穿斗架式三開間為主,但在建築空間處理上還各有特點,表現在入口中間開間上,侗族民居中間開間設大門,向後退一米,作為入室的緩衝空間,堂屋入口的天花也向上提高1至2米,入口外壁開高窗,改進堂屋的空間關係,堂屋通風采光條件都有所改善,尤其是堂屋空間環境藝術效果顯得比一般民居豐富。在侗族人居住的地方,那些鼓摟、花橋、禾晾最引人注目。侗族的民居形成的原因是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如何滿足生活生產需要和長期與自然環境鬥爭的經驗過程中形成的。譬如民居結合利用地形的經驗、適應氣候的經驗、利用當地的材料的經驗以及適應環境的經驗等。
- 歷史問答
- 答案列表
侗族的民居特點和形成的原因有什麼[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