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寫下了此詩。對於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中又蘊舍著不簡單,不簡單之處就在於本詩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是重複之句。而最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重複出現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讀的熱點。一種觀點是「不過如此」。廬山煙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標,每個追求者都為之魂縈夢繞,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一睹為快。如果追求受挫,則此心決無安定之時。等到有朝一日,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欣賞了這兩個地方的景致後,這才覺得它們雖然美麗,卻似乎並無特別之處。感嘆:「不過如此」。另外一種觀點是「正是如此」。認為:首句為想像、聽說中之景。末句為目睹後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滿足,沒有失落,沒有遣憾。禪意是,很多人終身在追尋某種東西,未追求到手時是痛苦,追求到手後是厭倦、無聊,覺得「不過如此」,這樣一來,人生便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作空虛而沉悶的擺動。而具備了平常心,體驗了生活禪,你在實現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標時,在看到了「廬山煙雨浙江潮」之後,發出會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 自然問答
- 答案列表
如何理解蘇軾的 觀潮[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