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應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核磁共振的條件:產生核磁共振的條件[朗讀]
邁克耳遜實驗當氫原子崩潰,或者核檀變、化學反應之時,以粒子狀態存在的物質崩當將白光照射某一物質,原子被近作相應的共振而將相應頻率的能量向四周散射。
核磁共振(nmr,nuclearmagneticresonance)是基於原子尺度的量子磁物理性質.具有奇數質子或中子的核子,具有內在的性質:核自旋,自旋角動量.核自旋產生磁矩.nmr觀測原子的方法,是將樣品置於外加強大的磁場下,現代的儀器通常採用低溫超導磁鐵.核自旋本身的磁場,在外加磁場下重新排列,大多數核自旋會處於低能態.我們額外施加電磁場來干涉低能態的核自旋轉向高能態,再回到平衡態便會釋放出射頻,這就是nmr訊號.簡單地說產生核磁共振信號的條件是:具有奇數質子或中子的核子具有內在的核自旋、自旋角動量;外加磁場。
核磁共振成像也稱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經常為人們所利用的原子核有:1h、11b、13c、17o、19f、31p,在物理、化學、醫療、石油化工、考古等方面。
檢查時,身上不能有任何金屬物品,例如硬幣或者發卡等等,陪同人員也要站在2米以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