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唐太宗善於納諫的事例:
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 以論證。他說,古代堯、舜是聖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 這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濛不知。採納臣下的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從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虛心納諫。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裡。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裡。
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 以論證。他說,古代堯、舜是聖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 這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濛不知。採納臣下的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從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虛心納諫。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裡。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