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興六年春(公元228年)。諸葛亮與曹真、張嗔 蜀漢軍先勝後敗。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噤,讓趙雲鄧芝設疑兵於斜谷,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嗔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王平獨木難支,諸葛亮只好退兵。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
2、同年冬(公元228年)。諸葛亮與郝昭 蜀漢軍久攻不下,退兵。諸葛亮兵出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魏延所斬。
3、建興七年春(公元229年)。諸葛亮與郭淮 蜀漢軍小勝,占領武陰二郡。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秋(公元230年)。諸葛亮與曹真、司馬懿、張嗔、費曜、郭淮 擊退魏軍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嗔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赤坂。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
5、建興九年二月。諸葛亮與司馬懿、張嗔,擊敗魏軍,但因運糧不濟,退回漢中。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司馬懿追亮至鹵城,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諸葛亮在木門道設計,連弩射殺為名將張嗔。李嚴廢為平民。
6、建興十二年二月(公元234年)。諸葛亮司與馬懿,魏軍堅守不出,隔河對峙,後孔明病死退軍。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魏延因與楊儀不和,謀反罪誅殺魏延。歷史上諸葛亮北伐5次,其中出祁山2次,反擊1次,共6次。
2、同年冬(公元228年)。諸葛亮與郝昭 蜀漢軍久攻不下,退兵。諸葛亮兵出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魏延所斬。
3、建興七年春(公元229年)。諸葛亮與郭淮 蜀漢軍小勝,占領武陰二郡。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秋(公元230年)。諸葛亮與曹真、司馬懿、張嗔、費曜、郭淮 擊退魏軍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嗔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赤坂。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
5、建興九年二月。諸葛亮與司馬懿、張嗔,擊敗魏軍,但因運糧不濟,退回漢中。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司馬懿追亮至鹵城,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諸葛亮在木門道設計,連弩射殺為名將張嗔。李嚴廢為平民。
6、建興十二年二月(公元234年)。諸葛亮司與馬懿,魏軍堅守不出,隔河對峙,後孔明病死退軍。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魏延因與楊儀不和,謀反罪誅殺魏延。歷史上諸葛亮北伐5次,其中出祁山2次,反擊1次,共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