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封建王朝更替2000多年,基本都在重複同一個歷史周期律:
第一階段:新王朝開國時人口稀少,為鼓勵生產分配土地,推行輕徭薄賦。
第二階段:中期人口增加,出現土地兼并和階級分化。
第三階段:末期土地高度集中,賦稅繁重,經濟崩潰,農民不堪忍受揭竿而起。
第四階段:天下大亂,人口大量死亡,新王朝在平定戰亂後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有一個關鍵詞始終貫穿這四個階段,那就是——土地,而這恰恰是封建王朝的死穴,周期律的關鍵所在。
秦朝、兩漢、隋唐、元朝、明朝都是這樣。兩宋雖然主要亡於外族入侵,但北宋中期已經是「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2000多年來古人一直在這個死循環中周而復始,跳不出來。
為何會這樣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為兩大對立階級,他們之間的矛盾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矛盾,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土地兼并。
之所以會出現土地兼并,是由於土地是可以買賣的,再加上封建王朝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這就讓官僚、商人把土地作為終極的財富目標,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出現土地兼并集中的現象,而且越往後越嚴重。
雖然封建政府是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但他們同時還要兼顧農民的利益。因為農民是封建政府的賦稅來源,如果農民都破產了,那麼政權必然垮台。這樣一來,封建政府就顯得很矛盾,他們必須在地主和農民之間維持好微妙的平衡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得民心」。
這種平衡就是在儘可能多壓榨農民的基礎上,讓農民不至於破產,苟延殘喘的活著。為此,封建政府除了要強化暴力職能,維護地主階級利益,還必須不斷宣揚「勤政愛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這種平衡在人少地多的開國時期很容易保持,但隨著人口的增加,這種平衡慢慢地會被打破。因為封建官僚、地主在不斷兼并土地,甚至隱匿人口,而耕地的開墾速度遠遠跟不上兼并速度,所以封建政府的賦稅來源在變少,他們為了維護統治,要麼通過改革向地主階級開刀,要麼加重賦稅,更多的壓榨農民。但通常選擇的是後者,於是農民起義,天下大亂,新王朝建立,再次陷入循環。
這是封建王朝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也是無法跳出周期律的原因所在。
第一階段:新王朝開國時人口稀少,為鼓勵生產分配土地,推行輕徭薄賦。
第二階段:中期人口增加,出現土地兼并和階級分化。
第三階段:末期土地高度集中,賦稅繁重,經濟崩潰,農民不堪忍受揭竿而起。
第四階段:天下大亂,人口大量死亡,新王朝在平定戰亂後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有一個關鍵詞始終貫穿這四個階段,那就是——土地,而這恰恰是封建王朝的死穴,周期律的關鍵所在。
秦朝、兩漢、隋唐、元朝、明朝都是這樣。兩宋雖然主要亡於外族入侵,但北宋中期已經是「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2000多年來古人一直在這個死循環中周而復始,跳不出來。
為何會這樣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為兩大對立階級,他們之間的矛盾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矛盾,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土地兼并。
之所以會出現土地兼并,是由於土地是可以買賣的,再加上封建王朝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這就讓官僚、商人把土地作為終極的財富目標,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出現土地兼并集中的現象,而且越往後越嚴重。
雖然封建政府是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但他們同時還要兼顧農民的利益。因為農民是封建政府的賦稅來源,如果農民都破產了,那麼政權必然垮台。這樣一來,封建政府就顯得很矛盾,他們必須在地主和農民之間維持好微妙的平衡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得民心」。
這種平衡就是在儘可能多壓榨農民的基礎上,讓農民不至於破產,苟延殘喘的活著。為此,封建政府除了要強化暴力職能,維護地主階級利益,還必須不斷宣揚「勤政愛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這種平衡在人少地多的開國時期很容易保持,但隨著人口的增加,這種平衡慢慢地會被打破。因為封建官僚、地主在不斷兼并土地,甚至隱匿人口,而耕地的開墾速度遠遠跟不上兼并速度,所以封建政府的賦稅來源在變少,他們為了維護統治,要麼通過改革向地主階級開刀,要麼加重賦稅,更多的壓榨農民。但通常選擇的是後者,於是農民起義,天下大亂,新王朝建立,再次陷入循環。
這是封建王朝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也是無法跳出周期律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