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毛澤東與黃炎培的「窯洞對」,關於如何打破「歷史周期律」,毛澤東自信地說,找到了新路,民主,讓人民來監督政府。
其實,毛澤東一直在與時俱進。
1960年初,在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毛澤東明確提出,「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證。」。
可見,既讓群眾監督政府,又讓群眾參與政府,這才是毛澤東說的「人民當家做主」。
- 政治問答
- 答案列表
歷史周期律跳得出嗎[朗讀]
從秦朝到清朝,封建社會時期的每一個朝代,其實都會研究一下上幾個朝代的周期律。但是,研究了之後,自己還是沒有逃出周期律。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這是封建社會那種盲目的自信造成的。那些封建社會統治者階級總是認為,他們已經研究了上面朝代的歷史,所以自己就有能力跳出來。自信是好事,但是,盲目自信就不是好事了。
我認為,這是封建社會那種盲目的自信造成的。那些封建社會統治者階級總是認為,他們已經研究了上面朝代的歷史,所以自己就有能力跳出來。自信是好事,但是,盲目自信就不是好事了。
能,那就是民主,人民當家做主。
不能,那就是中國沒有民主的傳統,根本就不可能人民當家做主,至少這幾十年內很難。
不能,那就是中國沒有民主的傳統,根本就不可能人民當家做主,至少這幾十年內很難。
我國封建王朝更替2000多年,基本都在重複同一個歷史周期律:
第一階段:新王朝開國時人口稀少,為鼓勵生產分配土地,推行輕徭薄賦。
第二階段:中期人口增加,出現土地兼并和階級分化。
第三階段:末期土地高度集中,賦稅繁重,經濟崩潰,農民不堪忍受揭竿而起。
第四階段:天下大亂,人口大量死亡,新王朝在平定戰亂後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有一個關鍵詞始終貫穿這四個階段,那就是——土地,而這恰恰是封建王朝的死穴,周期律的關鍵所在。
秦朝、兩漢、隋唐、元朝、明朝都是這樣。兩宋雖然主要亡於外族入侵,但北宋中期已經是「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2000多年來古人一直在這個死循環中周而復始,跳不出來。
為何會這樣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為兩大對立階級,他們之間的矛盾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矛盾,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土地兼并。
之所以會出現土地兼并,是由於土地是可以買賣的,再加上封建王朝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這就讓官僚、商人把土地作為終極的財富目標,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出現土地兼并集中的現象,而且越往後越嚴重。
雖然封建政府是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但他們同時還要兼顧農民的利益。因為農民是封建政府的賦稅來源,如果農民都破產了,那麼政權必然垮台。這樣一來,封建政府就顯得很矛盾,他們必須在地主和農民之間維持好微妙的平衡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得民心」。
這種平衡就是在儘可能多壓榨農民的基礎上,讓農民不至於破產,苟延殘喘的活著。為此,封建政府除了要強化暴力職能,維護地主階級利益,還必須不斷宣揚「勤政愛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這種平衡在人少地多的開國時期很容易保持,但隨著人口的增加,這種平衡慢慢地會被打破。因為封建官僚、地主在不斷兼并土地,甚至隱匿人口,而耕地的開墾速度遠遠跟不上兼并速度,所以封建政府的賦稅來源在變少,他們為了維護統治,要麼通過改革向地主階級開刀,要麼加重賦稅,更多的壓榨農民。但通常選擇的是後者,於是農民起義,天下大亂,新王朝建立,再次陷入循環。
這是封建王朝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也是無法跳出周期律的原因所在。
第一階段:新王朝開國時人口稀少,為鼓勵生產分配土地,推行輕徭薄賦。
第二階段:中期人口增加,出現土地兼并和階級分化。
第三階段:末期土地高度集中,賦稅繁重,經濟崩潰,農民不堪忍受揭竿而起。
第四階段:天下大亂,人口大量死亡,新王朝在平定戰亂後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有一個關鍵詞始終貫穿這四個階段,那就是——土地,而這恰恰是封建王朝的死穴,周期律的關鍵所在。
秦朝、兩漢、隋唐、元朝、明朝都是這樣。兩宋雖然主要亡於外族入侵,但北宋中期已經是「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2000多年來古人一直在這個死循環中周而復始,跳不出來。
為何會這樣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為兩大對立階級,他們之間的矛盾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矛盾,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土地兼并。
之所以會出現土地兼并,是由於土地是可以買賣的,再加上封建王朝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這就讓官僚、商人把土地作為終極的財富目標,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出現土地兼并集中的現象,而且越往後越嚴重。
雖然封建政府是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但他們同時還要兼顧農民的利益。因為農民是封建政府的賦稅來源,如果農民都破產了,那麼政權必然垮台。這樣一來,封建政府就顯得很矛盾,他們必須在地主和農民之間維持好微妙的平衡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得民心」。
這種平衡就是在儘可能多壓榨農民的基礎上,讓農民不至於破產,苟延殘喘的活著。為此,封建政府除了要強化暴力職能,維護地主階級利益,還必須不斷宣揚「勤政愛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這種平衡在人少地多的開國時期很容易保持,但隨著人口的增加,這種平衡慢慢地會被打破。因為封建官僚、地主在不斷兼并土地,甚至隱匿人口,而耕地的開墾速度遠遠跟不上兼并速度,所以封建政府的賦稅來源在變少,他們為了維護統治,要麼通過改革向地主階級開刀,要麼加重賦稅,更多的壓榨農民。但通常選擇的是後者,於是農民起義,天下大亂,新王朝建立,再次陷入循環。
這是封建王朝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也是無法跳出周期律的原因所在。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