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據史料記載,「草船借箭」的情況: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沒分勝負。一天,為了觀察曹軍動靜,「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孫權起初應該料不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弄得船要傾覆,他可能是急中生智,設法讓船身得到平衡。
2、羅貫中把「草船借箭」這件事從孫權移到諸葛亮身上,目的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之後,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準,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國演義》而不知有《三國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
2、羅貫中把「草船借箭」這件事從孫權移到諸葛亮身上,目的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之後,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準,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國演義》而不知有《三國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