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別怪雌螳螂吃掉自己的丈夫,實在是雄螳螂的求偶行為太「流氓」。平均每100隻雄螳螂求偶,能活著離開的僅有16隻,雄螳螂的求偶之旅,可謂是「九死一生」。
記得小時候看的動畫片《黑貓警長》有這麼一集,講述的就是關於螳螂的故事。
在這一集動畫中,雌螳螂在新婚之夜,把自己的丈夫吃掉了,雌螳螂吃掉雄螳螂的原因是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的營養來繁育下一代,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後代更茁長的成長,雄性螳螂也是心甘情願的奉獻出了自己。
看完這一集的時候,我心裡覺得螳螂這種昆蟲挺偉大的。為了下一代,雌螳螂「被迫」吃掉自己的丈夫;雄螳螂心甘情願的奉獻自己的生命。
這種觀點可以說伴隨我的整個童年,長大之後經過一番查閱,我才發現事實和動畫片里有些不太一樣。
關於雌螳螂吃掉自己丈夫的這種行為,我有以下幾個看法,現在拿出來和大家談論一下。
雌螳螂為什麼吃到自己的丈夫
大家或許對螳螂有些了解,雌螳螂的吃夫行為,一般發生在兩者交配的過程中。在1984年,兩名國外的科學家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對雌螳螂的吃夫行為有了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具體說來,這項實驗根據雌性螳螂的不同狀態,得到的結果也不相同。
第一種情況:雌螳螂完全不餓
第一項部分的實驗中,這兩名科學家把雌螳螂喂得飽飽的,隨後讓雌螳螂和雄螳螂發生交尾行為。
在經過幾十次試驗後發現,吃飽的雌螳螂在交尾的過程中,不會出現吃夫行為,只會趴在原地一動不動,任由雄螳螂的「胡作非為」。
第二種情況:雌螳螂處於半飢餓狀態
在第二部分的實驗中,這兩名科學家沒有給雌螳螂喂食,反而餓上個三五天的時間,讓雌螳螂處於一種半飢餓的狀態。
這個時候,把一隻雄性螳螂放在雌螳螂的身邊,讓它們發生交尾的行為。雌螳螂最開始是不會拒絕的,可是在交尾過程中,雌螳螂猛地咬住了雄螳螂,隨後把雄螳螂吃個一乾二淨。
第三種情況:雌螳螂處於極度飢餓的狀態
接下來進行的第三部分實驗,就不是讓雌螳螂餓上三五天了,而是餓上一周以上。這麼長時間不進食的雌螳螂,已經被餓到了極致。
如果這個時候有雄螳螂靠近的話,已經餓到兩眼放光的雌螳螂,根本沒有心情去和雄螳螂發生交尾行為,抓住就是一頓啃,先填飽自己的肚子再說。
通過這幾部分的實驗證明,雌螳螂並不是每次交配都會有吃夫行為,主要還得看餓不餓。要是雌螳螂不餓,那大家相安無事;要是餓了,那就不能讓自己的肚子空著。
雌螳螂要吃掉自己的丈夫,雄性螳螂為啥不跑也不反抗
首先,雄螳螂根本打不過雌螳螂,在體型對比上,雌性螳螂要比雄性螳螂大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其次,兩者在交尾的過程中,雄螳螂是一門心思的想著繁衍後代;雌螳螂為了能夠不挨餓,會突然發動襲擊,完全不給雄螳螂逃跑的機會。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雄螳螂在繁衍後代這方面,實在是太「執著」了。執著到什麼地步呢?就算頭被咬掉了,也得做著繁衍下一代的事?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雌螳螂的吃夫行為,一般都是從雄螳螂的頭部或者胸部開始的。
當雄螳螂的頭被咬掉以後,控制身體的腦細胞也會消失,但是雄螳螂的腹部有一套獨立的神經細胞,這套神經細胞會繼續控制雄螳螂的交尾行為,讓雌螳螂受孕,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
當然了,從繁殖的角度來說,雄螳螂無疑是成功的。因為那些吃掉配偶的雌螳螂,在產出後代的數量上,要比沒有吃掉配偶的雌螳螂多出20%。
雖然雄螳螂讓雌螳螂成功受孕,但是付出的代價有點大,真是應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這句話。
在我看來,雄螳螂的求偶行為有些「耍流氓」,也別怪雌螳螂把它吃掉。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先舉個例子吧?
以蝶類昆蟲為例,大部分雄性蝴蝶在求偶的時候,會煽動自己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以一種「跳舞」的方式來吸引異性,達到交配的目的。
咱們再來看看雄螳螂是如何求偶的。
雄螳螂在看到中意的雌性螳螂後,會從雌螳螂的背後偷偷靠近,如果距離已經夠近了,雌螳螂還沒有察覺的話,雄性螳螂就會撲在雌螳螂的後背,然後和雌螳螂繁衍後代。
這就看出不一樣了吧。蝴蝶在求偶的時候還知道給異性「跳舞」呢,螳螂求偶的時候沒有任何表示,上來就直奔主題,這不是「耍流氓」是什麼?
而且,雄螳螂到了交配期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尋找更多的雌螳螂,爭取留下更多的後代。這就像趕場一樣,第一隻完了趕緊去找下一隻。
不過雄螳螂肯定不會一直這麼幸運下去,第一隻雌螳螂或許不餓,沒有吃掉雄螳螂,到了第二隻可就沒準了,沒準第二隻雌螳螂正等著食物送上門呢?
說在最後
雌螳螂吃掉自己丈夫這種情況很常見,但也不是每一隻雌螳螂都有吃夫行為,得看這隻雌螳螂當時餓不餓。螳螂畢竟是一種生性兇猛的昆蟲,在食物匱乏的時候,是不介意吃掉自己的同類來填飽肚子的。
當然了,每種動物都要繁殖,否則肯定會滅絕。拋去雄螳螂的求偶行為不說,在繁殖後代這方面,雄性螳螂還是挺拼的,雖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對於雌性螳螂來說,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記得小時候看的動畫片《黑貓警長》有這麼一集,講述的就是關於螳螂的故事。
在這一集動畫中,雌螳螂在新婚之夜,把自己的丈夫吃掉了,雌螳螂吃掉雄螳螂的原因是為了能夠獲取更多的營養來繁育下一代,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後代更茁長的成長,雄性螳螂也是心甘情願的奉獻出了自己。
看完這一集的時候,我心裡覺得螳螂這種昆蟲挺偉大的。為了下一代,雌螳螂「被迫」吃掉自己的丈夫;雄螳螂心甘情願的奉獻自己的生命。
這種觀點可以說伴隨我的整個童年,長大之後經過一番查閱,我才發現事實和動畫片里有些不太一樣。
關於雌螳螂吃掉自己丈夫的這種行為,我有以下幾個看法,現在拿出來和大家談論一下。
雌螳螂為什麼吃到自己的丈夫
大家或許對螳螂有些了解,雌螳螂的吃夫行為,一般發生在兩者交配的過程中。在1984年,兩名國外的科學家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對雌螳螂的吃夫行為有了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具體說來,這項實驗根據雌性螳螂的不同狀態,得到的結果也不相同。
第一種情況:雌螳螂完全不餓
第一項部分的實驗中,這兩名科學家把雌螳螂喂得飽飽的,隨後讓雌螳螂和雄螳螂發生交尾行為。
在經過幾十次試驗後發現,吃飽的雌螳螂在交尾的過程中,不會出現吃夫行為,只會趴在原地一動不動,任由雄螳螂的「胡作非為」。
第二種情況:雌螳螂處於半飢餓狀態
在第二部分的實驗中,這兩名科學家沒有給雌螳螂喂食,反而餓上個三五天的時間,讓雌螳螂處於一種半飢餓的狀態。
這個時候,把一隻雄性螳螂放在雌螳螂的身邊,讓它們發生交尾的行為。雌螳螂最開始是不會拒絕的,可是在交尾過程中,雌螳螂猛地咬住了雄螳螂,隨後把雄螳螂吃個一乾二淨。
第三種情況:雌螳螂處於極度飢餓的狀態
接下來進行的第三部分實驗,就不是讓雌螳螂餓上三五天了,而是餓上一周以上。這麼長時間不進食的雌螳螂,已經被餓到了極致。
如果這個時候有雄螳螂靠近的話,已經餓到兩眼放光的雌螳螂,根本沒有心情去和雄螳螂發生交尾行為,抓住就是一頓啃,先填飽自己的肚子再說。
通過這幾部分的實驗證明,雌螳螂並不是每次交配都會有吃夫行為,主要還得看餓不餓。要是雌螳螂不餓,那大家相安無事;要是餓了,那就不能讓自己的肚子空著。
雌螳螂要吃掉自己的丈夫,雄性螳螂為啥不跑也不反抗
首先,雄螳螂根本打不過雌螳螂,在體型對比上,雌性螳螂要比雄性螳螂大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其次,兩者在交尾的過程中,雄螳螂是一門心思的想著繁衍後代;雌螳螂為了能夠不挨餓,會突然發動襲擊,完全不給雄螳螂逃跑的機會。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雄螳螂在繁衍後代這方面,實在是太「執著」了。執著到什麼地步呢?就算頭被咬掉了,也得做著繁衍下一代的事?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雌螳螂的吃夫行為,一般都是從雄螳螂的頭部或者胸部開始的。
當雄螳螂的頭被咬掉以後,控制身體的腦細胞也會消失,但是雄螳螂的腹部有一套獨立的神經細胞,這套神經細胞會繼續控制雄螳螂的交尾行為,讓雌螳螂受孕,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
當然了,從繁殖的角度來說,雄螳螂無疑是成功的。因為那些吃掉配偶的雌螳螂,在產出後代的數量上,要比沒有吃掉配偶的雌螳螂多出20%。
雖然雄螳螂讓雌螳螂成功受孕,但是付出的代價有點大,真是應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這句話。
在我看來,雄螳螂的求偶行為有些「耍流氓」,也別怪雌螳螂把它吃掉。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先舉個例子吧?
以蝶類昆蟲為例,大部分雄性蝴蝶在求偶的時候,會煽動自己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以一種「跳舞」的方式來吸引異性,達到交配的目的。
咱們再來看看雄螳螂是如何求偶的。
雄螳螂在看到中意的雌性螳螂後,會從雌螳螂的背後偷偷靠近,如果距離已經夠近了,雌螳螂還沒有察覺的話,雄性螳螂就會撲在雌螳螂的後背,然後和雌螳螂繁衍後代。
這就看出不一樣了吧。蝴蝶在求偶的時候還知道給異性「跳舞」呢,螳螂求偶的時候沒有任何表示,上來就直奔主題,這不是「耍流氓」是什麼?
而且,雄螳螂到了交配期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尋找更多的雌螳螂,爭取留下更多的後代。這就像趕場一樣,第一隻完了趕緊去找下一隻。
不過雄螳螂肯定不會一直這麼幸運下去,第一隻雌螳螂或許不餓,沒有吃掉雄螳螂,到了第二隻可就沒準了,沒準第二隻雌螳螂正等著食物送上門呢?
說在最後
雌螳螂吃掉自己丈夫這種情況很常見,但也不是每一隻雌螳螂都有吃夫行為,得看這隻雌螳螂當時餓不餓。螳螂畢竟是一種生性兇猛的昆蟲,在食物匱乏的時候,是不介意吃掉自己的同類來填飽肚子的。
當然了,每種動物都要繁殖,否則肯定會滅絕。拋去雄螳螂的求偶行為不說,在繁殖後代這方面,雄性螳螂還是挺拼的,雖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對於雌性螳螂來說,也算是「死得其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