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只有真正借鑑群眾路線基本理念,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做到以人為本,切實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才能提高大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認同感,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教學;形勢與政策。
一、「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經驗,是個獨特的政治理論概念,內涵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觀、認識論、方法論等諸多內容,既包括「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也包括「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還包括一些政治哲學基本問題,諸如人民群眾的地位、黨群之間的關係、黨處理與民眾關係的基本原則等等。理解群眾路線先要從「群眾」一詞入手。《現代漢語詞典》從三方面來界定「群眾」的含義:「一是指人民大眾或居民的大多數,與『人民』一詞同義;二是指『未加入黨團的人』,表示『黨員』與『群眾』的區別;三是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是『幹部』與『群眾』的區別。」本文中的「群眾」意指人民大眾、平民。「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走「群眾路線」,言下之意就是「形勢與政策」課要與「群眾」結合,與「人民大眾」結合,與人民群眾的思想、生活、所關注的問題結合。由於「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的特定對象是在校大學生,他們有雙重身份,一是「學生」,二是「人民」、「群眾」,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走「群眾路線」,意指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中必須走「學生路線」,與學生結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專業及思想實際相結合。
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
(一)「形勢與政策」課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走群眾路線。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政策性、時效性、針對性、思想性極強,其任務就是幫助大學生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提升學生把握形勢和執行政策的素養和能力,其目的在於增長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眼界,明確時代責任,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要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學生,用實踐探索豐富教育教學理論,要在科學文化知識和學生認知需求之間搭建橋樑紐帶。該門課程要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的課程,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就必須以群眾路線為教育教學基準,因為沒有群眾路線的形勢政策教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堅持群眾路線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活動的內在要求。
中國共產黨的章程明確規定:「黨在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創立,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豐富、完善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這不僅是黨一貫堅持的工作路線,也是「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在要求。作為動態過程的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法、場所等要素構成,尤其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只有教師沒有學生,教學活動不可能正常進行,只有教師的教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學,教學就難以持續和深入下去,所以教師與學生、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基於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必須「一切為了學生」。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又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指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是發展的主體,更是創造的主體,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有獨立的思維和個性,有無窮的智慧和首創精神,他們是創造世界的力量源泉,是教學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力量源泉。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必須以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出發點和歸宿,思學生所思,想學生所想,切實提升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要「一切依靠學生」。再者,要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發揮教學媒介作用,尤其是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用更優化的教學技能和方法參與教學活動,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把握客觀世界的規律,讓學生充分獲得自我主體性發展,這又決定了教學活動必須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三、「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可行性途徑
(一)「形勢與政策」課任課教師應端正工作態度,樹立正確的群眾觀。
在群眾路線內涵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居於首要位置,是群眾路線的指導思想,構成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政治觀點,也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觀點。「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不僅要對教師職業懷有深度的認同感,還要具備良好的工作態度,要對教學工作充滿熱情和衝動,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重要誘因。在開展各項工作前,教師要先弄清三個問題———「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只有弄清「為了誰」,才能領悟自己的工作宗旨,才會自覺、自願地為學生服務;只有弄清「依靠誰」,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不竭動力,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吸取學生的智慧,不斷開闊工作視野,完善工作思路;只有弄清「我是誰」,才能準確地認清自己、定位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工作立場進而擺正與學生的關係。鑒於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教學基本原理相結合,堅持群眾觀點,並把它貫徹落實於教育教學實踐的點點滴滴,樹立學生情懷,「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在教學過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的要求和意願作為教學工作的起點和歸依。
(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體現以人為本,堅定不移地踐行群眾路線。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無產階級政黨實行正確領導的基本方法,也是形勢政策課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手段。「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踐行群眾路線的基本途徑就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要走進學生,融入學生,了解並理解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1.「從群眾中來」。「從群眾中來」就是通過調查研究,摸清群眾的意見及需求,對群眾的意見進行加工、提煉和深化,在集中群眾的智慧和經驗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從群眾中來」就是一個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了解情況,發現真理的過程。那麼,「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從群眾中來」呢?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如今的大學生,絕大部分是「90」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他們不再是人們心目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群體,他們思想前衛,思維敏捷,個性張揚,敢於創新,胸懷天下,放眼世界,對國際國內大事、社會新聞及身邊發生的事情倍加關注,對現實中諸多問題有極高的熱情和求知慾,對社會中的眾多現象有鮮明的感受,有自己的看法,但與周圍紛繁複雜的環境相比,他們相對單純,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夠成熟,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困惑與不解,且科學思辨能力不強,容易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和蠱惑。其次,了解學生的認知需求。學生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不僅包括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還包括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態度需求以及價值觀念需求等等,學生的認知需求應是教育教學的起點和歸宿。今天,在社會不斷變革的背景下,學生的認知需求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勤溝通,多交流,把握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認知需求,了解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關注他們的想法,關注他們的動態,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創新能力和主導作用,才能滿足學生對認知的需求。第三,了解學生所學的專業。「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必修課,是高校各個層次各個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專業的差異、知識背景的不同導致各專業學生相應的能力、興趣愛好、關注焦點也不一樣,「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不僅應對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專業有大致的了解,還要把握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承認差異特性的基礎上將這種差異性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2.「到群眾中去」。
「到群眾中去」就是把既定的方針政策拿到群眾中去宣傳,去運用,在群眾的實踐中得以檢驗、豐富和發展。「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知識性與教育性緊密結合的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構建及實施過程中不僅要符合課程教育的特點,還要體現以人為本,在「從群眾中來」的基礎上做到「到群眾中去」。
首先,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個性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當今世界形勢變幻莫測,多種文化思潮跌宕起伏,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西方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在全球傳播,甚至在某些國家與地區的年輕人中大行其道。隨著國內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給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帶來巨大衝擊,要在這紛繁複雜的環境中準確把握世界形勢,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這對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學生來說是嚴峻的挑戰。「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負有傳道授業、解惑釋疑的重任,除了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準確把握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之外,還要與時俱進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引導,引導學生科學理性地看待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教會學生用馬列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堅定政治方向,樹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基於現實中學生思想狀況,於知識的點滴傳授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導,通過課程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達到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在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專題的形勢政策教育中,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展示生態環境破壞的現狀,分析生態環境污染的前因後果,還要向學生傳達黨和政府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信息,更要引導學生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從而樹立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堅定不移地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下去,力爭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多盡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第二,要滿足學生的需求。作為一門開放性的課程,「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可適當地依據學生的需求設定教學內容或者讓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通過座談、調研等方式,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實證調查,了解學生最關心、最感興趣的內容,再經過討論、比較、篩選,把學生關注的焦點引進課堂,只有這樣結合學生實際需要,尊重並滿足他們的需求,真正解決學生的疑問,讓「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充滿人性化,才能培養出具有人本主義精神的人才,才能把「形勢與政策」課打造成學生真心喜歡的課程。但在尊重學生認知需求開展針對性教學時,授課教師必須把握一定的底線。首先,教學內容要緊緊圍繞國際國內形勢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要在教育部及中宣部規定的「教育教學要點」範圍內實施,二是絕不能為了迎合學生的好惡而背棄教學基本原則。
第三,教學內容的選擇可適當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這對增強學生學習「形勢與政策」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有重要意義。例如:對於歷史專業的學生,由於他們對歷史知識有紮實的認知基礎,教師在教學時可對事件來龍去脈的分析有所側重,以此為平台,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給予學生更多的提升空間;對於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理論色彩太濃、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是不受歡迎的,因為藝術類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知識面狹窄,思想深度不夠,所以任課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學內容,降低理論難度,選擇一些他們最為關心的話題,通過歷史故事、典型案例、視頻、討論、演講、實踐等多種教學手段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不斷增強課程生動性,提升課程說服力和導向性。
第四,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當今國際國內形勢與政策的大環境對學生的發展影響巨大,它為學生髮展提供了足夠大的空間,但也制約著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學生必須認清目前形勢,理解當前政策,聯繫自身實際,規劃未來發展方向。「形勢與政策」課要遵循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的理念,充分考慮學生未來發展,堅持把思想教育與學生的成長成才相結合,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要幫助人,為學生的自我發展搭建廣闊的平台。教學過程中,我們可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與學生成長成才及職業規劃密切相關的內容,比如大學生最關心的就業話題,通過教學讓他們認清當前嚴峻的就業現狀,了解眼下就業困難的原因,弄清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把握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科學地規劃職業生涯,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為以後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這種將就業、將學生未來發展規劃納入「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之中效果非常明顯,不僅會得到學生的充分肯定與歡迎,學生還會感受到「形勢與政策」課是真正有用的課程。總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只有真正借鑑群眾路線基本理念,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做到以人為本,切實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才能提高大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認同感,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教學;形勢與政策。
一、「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經驗,是個獨特的政治理論概念,內涵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觀、認識論、方法論等諸多內容,既包括「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也包括「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還包括一些政治哲學基本問題,諸如人民群眾的地位、黨群之間的關係、黨處理與民眾關係的基本原則等等。理解群眾路線先要從「群眾」一詞入手。《現代漢語詞典》從三方面來界定「群眾」的含義:「一是指人民大眾或居民的大多數,與『人民』一詞同義;二是指『未加入黨團的人』,表示『黨員』與『群眾』的區別;三是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是『幹部』與『群眾』的區別。」本文中的「群眾」意指人民大眾、平民。「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走「群眾路線」,言下之意就是「形勢與政策」課要與「群眾」結合,與「人民大眾」結合,與人民群眾的思想、生活、所關注的問題結合。由於「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的特定對象是在校大學生,他們有雙重身份,一是「學生」,二是「人民」、「群眾」,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走「群眾路線」,意指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中必須走「學生路線」,與學生結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專業及思想實際相結合。
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
(一)「形勢與政策」課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走群眾路線。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政策性、時效性、針對性、思想性極強,其任務就是幫助大學生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提升學生把握形勢和執行政策的素養和能力,其目的在於增長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眼界,明確時代責任,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要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學生,用實踐探索豐富教育教學理論,要在科學文化知識和學生認知需求之間搭建橋樑紐帶。該門課程要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的課程,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就必須以群眾路線為教育教學基準,因為沒有群眾路線的形勢政策教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堅持群眾路線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活動的內在要求。
中國共產黨的章程明確規定:「黨在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創立,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豐富、完善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這不僅是黨一貫堅持的工作路線,也是「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在要求。作為動態過程的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法、場所等要素構成,尤其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只有教師沒有學生,教學活動不可能正常進行,只有教師的教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學,教學就難以持續和深入下去,所以教師與學生、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基於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必須「一切為了學生」。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又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指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是發展的主體,更是創造的主體,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有獨立的思維和個性,有無窮的智慧和首創精神,他們是創造世界的力量源泉,是教學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力量源泉。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必須以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出發點和歸宿,思學生所思,想學生所想,切實提升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要「一切依靠學生」。再者,要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發揮教學媒介作用,尤其是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用更優化的教學技能和方法參與教學活動,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把握客觀世界的規律,讓學生充分獲得自我主體性發展,這又決定了教學活動必須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三、「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走群眾路線的可行性途徑
(一)「形勢與政策」課任課教師應端正工作態度,樹立正確的群眾觀。
在群眾路線內涵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居於首要位置,是群眾路線的指導思想,構成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政治觀點,也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觀點。「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不僅要對教師職業懷有深度的認同感,還要具備良好的工作態度,要對教學工作充滿熱情和衝動,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重要誘因。在開展各項工作前,教師要先弄清三個問題———「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只有弄清「為了誰」,才能領悟自己的工作宗旨,才會自覺、自願地為學生服務;只有弄清「依靠誰」,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不竭動力,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吸取學生的智慧,不斷開闊工作視野,完善工作思路;只有弄清「我是誰」,才能準確地認清自己、定位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工作立場進而擺正與學生的關係。鑒於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教學基本原理相結合,堅持群眾觀點,並把它貫徹落實於教育教學實踐的點點滴滴,樹立學生情懷,「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在教學過工作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的要求和意願作為教學工作的起點和歸依。
(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體現以人為本,堅定不移地踐行群眾路線。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無產階級政黨實行正確領導的基本方法,也是形勢政策課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手段。「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踐行群眾路線的基本途徑就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要走進學生,融入學生,了解並理解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1.「從群眾中來」。「從群眾中來」就是通過調查研究,摸清群眾的意見及需求,對群眾的意見進行加工、提煉和深化,在集中群眾的智慧和經驗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從群眾中來」就是一個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了解情況,發現真理的過程。那麼,「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從群眾中來」呢?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如今的大學生,絕大部分是「90」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他們不再是人們心目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群體,他們思想前衛,思維敏捷,個性張揚,敢於創新,胸懷天下,放眼世界,對國際國內大事、社會新聞及身邊發生的事情倍加關注,對現實中諸多問題有極高的熱情和求知慾,對社會中的眾多現象有鮮明的感受,有自己的看法,但與周圍紛繁複雜的環境相比,他們相對單純,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夠成熟,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困惑與不解,且科學思辨能力不強,容易受到錯誤思潮的影響和蠱惑。其次,了解學生的認知需求。學生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不僅包括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還包括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態度需求以及價值觀念需求等等,學生的認知需求應是教育教學的起點和歸宿。今天,在社會不斷變革的背景下,學生的認知需求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勤溝通,多交流,把握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認知需求,了解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關注他們的想法,關注他們的動態,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創新能力和主導作用,才能滿足學生對認知的需求。第三,了解學生所學的專業。「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必修課,是高校各個層次各個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專業的差異、知識背景的不同導致各專業學生相應的能力、興趣愛好、關注焦點也不一樣,「形勢與政策」課教師不僅應對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專業有大致的了解,還要把握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承認差異特性的基礎上將這種差異性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2.「到群眾中去」。
「到群眾中去」就是把既定的方針政策拿到群眾中去宣傳,去運用,在群眾的實踐中得以檢驗、豐富和發展。「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知識性與教育性緊密結合的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構建及實施過程中不僅要符合課程教育的特點,還要體現以人為本,在「從群眾中來」的基礎上做到「到群眾中去」。
首先,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個性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當今世界形勢變幻莫測,多種文化思潮跌宕起伏,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西方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在全球傳播,甚至在某些國家與地區的年輕人中大行其道。隨著國內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給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帶來巨大衝擊,要在這紛繁複雜的環境中準確把握世界形勢,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這對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學生來說是嚴峻的挑戰。「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負有傳道授業、解惑釋疑的重任,除了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準確把握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之外,還要與時俱進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引導,引導學生科學理性地看待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教會學生用馬列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堅定政治方向,樹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基於現實中學生思想狀況,於知識的點滴傳授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導,通過課程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達到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在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專題的形勢政策教育中,我們不僅要向學生展示生態環境破壞的現狀,分析生態環境污染的前因後果,還要向學生傳達黨和政府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信息,更要引導學生養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從而樹立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堅定不移地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下去,力爭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多盡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第二,要滿足學生的需求。作為一門開放性的課程,「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可適當地依據學生的需求設定教學內容或者讓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通過座談、調研等方式,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實證調查,了解學生最關心、最感興趣的內容,再經過討論、比較、篩選,把學生關注的焦點引進課堂,只有這樣結合學生實際需要,尊重並滿足他們的需求,真正解決學生的疑問,讓「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充滿人性化,才能培養出具有人本主義精神的人才,才能把「形勢與政策」課打造成學生真心喜歡的課程。但在尊重學生認知需求開展針對性教學時,授課教師必須把握一定的底線。首先,教學內容要緊緊圍繞國際國內形勢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要在教育部及中宣部規定的「教育教學要點」範圍內實施,二是絕不能為了迎合學生的好惡而背棄教學基本原則。
第三,教學內容的選擇可適當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這對增強學生學習「形勢與政策」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有重要意義。例如:對於歷史專業的學生,由於他們對歷史知識有紮實的認知基礎,教師在教學時可對事件來龍去脈的分析有所側重,以此為平台,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給予學生更多的提升空間;對於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理論色彩太濃、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是不受歡迎的,因為藝術類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知識面狹窄,思想深度不夠,所以任課教師可適當調整教學內容,降低理論難度,選擇一些他們最為關心的話題,通過歷史故事、典型案例、視頻、討論、演講、實踐等多種教學手段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不斷增強課程生動性,提升課程說服力和導向性。
第四,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當今國際國內形勢與政策的大環境對學生的發展影響巨大,它為學生髮展提供了足夠大的空間,但也制約著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學生必須認清目前形勢,理解當前政策,聯繫自身實際,規劃未來發展方向。「形勢與政策」課要遵循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的理念,充分考慮學生未來發展,堅持把思想教育與學生的成長成才相結合,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要幫助人,為學生的自我發展搭建廣闊的平台。教學過程中,我們可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與學生成長成才及職業規劃密切相關的內容,比如大學生最關心的就業話題,通過教學讓他們認清當前嚴峻的就業現狀,了解眼下就業困難的原因,弄清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把握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科學地規劃職業生涯,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為以後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這種將就業、將學生未來發展規劃納入「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之中效果非常明顯,不僅會得到學生的充分肯定與歡迎,學生還會感受到「形勢與政策」課是真正有用的課程。總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只有真正借鑑群眾路線基本理念,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做到以人為本,切實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才能提高大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認同感,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