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是中華民族的問題,是中國人的民族責任和義務,在解決台灣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從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到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中國共產黨取得了一些突破。從「炮擊金門」到「一國兩制」再到「經貿互通」「政治互信」「外交鬥爭」,中國共產黨的愛國統一戰線,從內政和外交兩方面入手推進台海關係的進一步緩解,在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加強與台灣地區的經濟交往,並審時度勢深化政治互信,文化互通,加強兩岸政治互動和交往奠定了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方向。兩岸最終實現統一是歷史潮流更是民心所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大陸地區人民的願望,更是台灣地區人民實現和平統一絕不改變的方針。
關鍵詞:台灣問題;政治互信;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一個中國原則。
台灣問題是內戰時期的遺留問題,解決台灣問題實現民族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為推進祖國統一,歷代領導集體用不同的方式踐行「一個中國」的原則,從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到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其中心都是以實現「一個中國」原則為出發點。促進並推動台灣問題的發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不斷前進的動力,更是推動政治互信的基礎。發展兩岸關係,完成統一構想,由淺入深逐步從台灣歷史、現行政策、兩岸關係構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歷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統一的歷史進程,進而推動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
一、台灣問題的形成
台灣問題的演變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台灣問題本身,台灣問題是內戰遺留問題,是大國間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牽扯到多方利益集團的政治、經濟利益。台灣問題的形成主要是內戰結束蔣介石集團退守台灣,在解決台灣問題中又遇到韓戰和美國干預解放台灣而遺留下來的「政治問題」。
1.台灣問題的歷史沿革。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政府在甲午海戰中退敗,被迫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台灣及其所屬的澎湖列島歸日本所有,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包括日本在內的法西斯國家無條件投降,在簽署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後,於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灣最終回到祖國懷抱。蔣介石集團在內戰中退守台灣,為了最終實現統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做了大量的戰略儲備,準備攻打台灣。然而,韓戰的爆發延遲了大陸攻打台灣的計劃,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重心由東南戰場迅速轉移到東北戰場,這一戰略重心的轉移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暫時放棄解放台灣的主張。
2.影響台灣問題的新因素。
影響台灣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緣政治、經濟文化、外國勢力的干預等等。台灣問題原本是中國內政問題,美國企圖干涉中國內政其實質是阻止中國拓展利益維護其自身的大國利益。在意識形態上美國和中國的政體不同,美國奉行資本主義制度,中國是社會主義制度,兩個意識形態之間本身是對立的,意識形態之間的對立導致兩個意識形態層面的自身的激戰。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利益拓展點在沿海地區,衝出第一島鏈是中國的現實目標,美國想要阻止中國在太平洋上獲得利益,就必須緊緊抓住台灣問題,使中國利益無法拓寬和延伸,也為自己在太平洋上謀取經濟利益做打算。美國的霸權主義思想直接嚴重的干預中國內政,抑制中國的發展阻礙中國崛起,其真實意圖是控制亞太地區防線的需要。
影響台灣問題的解決不僅有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干涉,還有日本對台灣問題的干預。雖然二戰日本戰敗,將台灣歸還中國,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結「台獨勢力」企圖分裂中國。至此,日本的干預也是中國解決台灣問題面臨的癥結所在。從地緣政治上來說,日本是島國其想要向亞洲大陸地區延伸,就必須依靠台灣。日本的對外依賴性很強,台灣作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其戰略意義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圖干涉台灣問題,是為日本經濟的安全考慮,如果台灣回歸中國,中國對日本的制約力必然會加大,這就會造成日本被動的接受中國給日本施加的壓力,呈現出國際外交的緊張局勢。
台灣問題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國際國內各種勢力以其自身利益為由干涉台灣回歸祖國,我們不允許「台獨」勢力的存在,也不允許任何國家和個人企圖分裂中國。
二、從武力解放台灣到和平解放台灣
台灣問題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決,在這六十多年中黨中央幾代領導集體一直致力於解決台灣,在不同歷史階段,採用了不同的戰略解決台灣問題。
毛澤東時期,主要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為主,提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口號,做出攻打金門的戰略決策,最終攻打金門失利,其事實證明只靠單一陸軍作戰而無海軍、空軍的配合無法與美國支持下的台灣抗衡。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在沒有建立好足夠完整的軍隊配備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國內經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1953年社會主義改造,內陸地區需要和平安定的內部環境發展經濟,為了能夠儘快解決台灣問題進一步爭取國際輿論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報》上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開提出「和平解放台灣」的方針,以一個中國為核心的「一目四綱」的對台政策,最終成為鄧小平「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思想淵源。
鄧小平時期,從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在毛澤東、周恩來關於和平解放台灣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並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鄧小平以實際為原則,以新的語言、新的視野、新的思維、新的境界為導向,為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一個最佳政策選擇,為中國的和平統一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現實路徑,在解決戰爭遺留問題上找到了新的落腳點,這是中國共產黨和平統一政策的重大發展。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在奉行「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八項主張」「四點意見」「四不」原則,一脈相承的繼承並發揚了「一個中國」的主張,促進兩岸和談,共謀兩岸人民福祉,加強兩岸經貿往來,體現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的一貫性和堅定性。剛柔並進地應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打擊企圖分裂中國的「台獨」勢力的堅決性和徹底性。為中國共產黨在主張和平,加強中美合作,穩定台海局勢,維持亞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貢獻。
台灣問題在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進一步解決,在奉行「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向更高領域邁進,中國共產黨人要在解決台灣問題上高瞻遠矚,謀求中國和台灣地區未來的良好發展。
三、解決台灣問題大陸政策的新特點
大陸與台灣地區關係經歷了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考驗,以和平發展的態勢面臨更多的阻礙,但這種阻礙歷史證實,已不會太久,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宋楚瑜一行時指出「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台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我們真誠希望台灣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台灣同胞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
首先,縮短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表。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將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表劃定在2030―2035年之間,這一時間的確定,是大陸政治經濟穩定時期,也是收復台灣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的確定表明不再繼續容忍「台獨」勢力玩陰謀,也表明在解決台灣問題中不反對以武力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在對台灣的一次講話中,充分突出了時間概念,也在講話中等同於設定了路線圖――突破擱置爭議、先經濟後政治的思維模式,將解決台灣問題放在一切問題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慮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曾經在解決台灣問題的過程中,上層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來占有很大的優勢。那麼此次,將台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作為關注點,照顧弱勢群體,關注台灣民眾的現實需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使更多台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作為最終目的,充分擴大了兩岸社會各界各階層民眾的接觸面,也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爭取了民眾支持。
最後,向台灣人民表達心聲,切入民族情感,促進多交流,多來往。從民族情懷談起,在理解台灣歷史過程中發展兩岸關係,增進台、中友好交流,將民族情感融入台灣歷史之中,充分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將民族情感作為紐帶化解台灣人民同大陸之間的矛盾,鼓勵青少年多來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感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以促進兩岸互信,增強凝聚力。
四、關於發展兩岸關係的建議
過去的六十多年兩岸關係經歷了不少波折,但總體形勢向好的方向發展。當前,兩岸關係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堅持「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提,也是維持兩岸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可靠保證。關於發展兩岸關係的建議主要從民族情感、共同打擊外部勢力,以及將大陸政策惠及台灣民眾等措施來真誠交流,促進兩岸交流互通更順暢。
1.促進文化互通,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決台灣問題,首先從民眾的情感歸宿入手,只有台灣民眾的認可,血脈貫通,祖國統一才有希望。增強民族的、和諧的、大眾的情感紐帶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有效途徑。
2.共同打擊外部勢力,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台灣問題。
打擊外部勢力的分裂活動,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責任。我們不允許任何分裂、敵對勢力干涉中國內政,不允許危及兩岸關係健康發展和關係兩岸民眾切身利益的行為來干擾中國民族大業的發展,實現兩岸人民的雙贏。
3.將大陸政策惠及台灣民眾,了解台灣民眾的現實需求。
大陸對台的惠民政策,能夠給兩岸的發展增添動力,為兩岸發展增溫,繼而爭取台灣大多數民意的支持。為爭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國能夠儘快統一,大陸和台灣簽署了有關兩岸經濟、民生、社會等十二項協議,實現了兩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對接,使兩岸邁入了和平發展的新時期。
五、結語
隨著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深水區,兩岸關係的維繫將會進入新的領域,不論是政治,經濟,文化,或者是其他領域,需要克服的困難和挑戰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大陸也應儘快完善時間表,落實現有工作,促進交流、溝通和政策的制定,將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眾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黃麗芬.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4。
[2]齊向東.「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d].濟南:山東大學,2001。
[3]李剛.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的變化[d].蘇州:蘇州大學,2007。
[4]朱芳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演進的歷史追述與啟示[d].武漢:中共湖北省委黨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新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科技大學,2012。
[6]任惠蘭.試論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的演變[d].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05。
[7]王在希.論台灣問題與中華復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韓春霞.台灣問題中的美國因素[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3。
關鍵詞:台灣問題;政治互信;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一個中國原則。
台灣問題是內戰時期的遺留問題,解決台灣問題實現民族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為推進祖國統一,歷代領導集體用不同的方式踐行「一個中國」的原則,從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到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其中心都是以實現「一個中國」原則為出發點。促進並推動台灣問題的發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不斷前進的動力,更是推動政治互信的基礎。發展兩岸關係,完成統一構想,由淺入深逐步從台灣歷史、現行政策、兩岸關係構建方面入手逐步了解歷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統一的歷史進程,進而推動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
一、台灣問題的形成
台灣問題的演變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台灣問題本身,台灣問題是內戰遺留問題,是大國間相互抗衡的一枚棋子,其牽扯到多方利益集團的政治、經濟利益。台灣問題的形成主要是內戰結束蔣介石集團退守台灣,在解決台灣問題中又遇到韓戰和美國干預解放台灣而遺留下來的「政治問題」。
1.台灣問題的歷史沿革。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政府在甲午海戰中退敗,被迫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台灣及其所屬的澎湖列島歸日本所有,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包括日本在內的法西斯國家無條件投降,在簽署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後,於同年10月25日被奴役了50年之久的台灣最終回到祖國懷抱。蔣介石集團在內戰中退守台灣,為了最終實現統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做了大量的戰略儲備,準備攻打台灣。然而,韓戰的爆發延遲了大陸攻打台灣的計劃,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重心由東南戰場迅速轉移到東北戰場,這一戰略重心的轉移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暫時放棄解放台灣的主張。
2.影響台灣問題的新因素。
影響台灣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緣政治、經濟文化、外國勢力的干預等等。台灣問題原本是中國內政問題,美國企圖干涉中國內政其實質是阻止中國拓展利益維護其自身的大國利益。在意識形態上美國和中國的政體不同,美國奉行資本主義制度,中國是社會主義制度,兩個意識形態之間本身是對立的,意識形態之間的對立導致兩個意識形態層面的自身的激戰。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利益拓展點在沿海地區,衝出第一島鏈是中國的現實目標,美國想要阻止中國在太平洋上獲得利益,就必須緊緊抓住台灣問題,使中國利益無法拓寬和延伸,也為自己在太平洋上謀取經濟利益做打算。美國的霸權主義思想直接嚴重的干預中國內政,抑制中國的發展阻礙中國崛起,其真實意圖是控制亞太地區防線的需要。
影響台灣問題的解決不僅有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干涉,還有日本對台灣問題的干預。雖然二戰日本戰敗,將台灣歸還中國,但仍然有一些人勾結「台獨勢力」企圖分裂中國。至此,日本的干預也是中國解決台灣問題面臨的癥結所在。從地緣政治上來說,日本是島國其想要向亞洲大陸地區延伸,就必須依靠台灣。日本的對外依賴性很強,台灣作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其戰略意義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企圖干涉台灣問題,是為日本經濟的安全考慮,如果台灣回歸中國,中國對日本的制約力必然會加大,這就會造成日本被動的接受中國給日本施加的壓力,呈現出國際外交的緊張局勢。
台灣問題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國際國內各種勢力以其自身利益為由干涉台灣回歸祖國,我們不允許「台獨」勢力的存在,也不允許任何國家和個人企圖分裂中國。
二、從武力解放台灣到和平解放台灣
台灣問題六十多年一直未得到解決,在這六十多年中黨中央幾代領導集體一直致力於解決台灣,在不同歷史階段,採用了不同的戰略解決台灣問題。
毛澤東時期,主要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為主,提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口號,做出攻打金門的戰略決策,最終攻打金門失利,其事實證明只靠單一陸軍作戰而無海軍、空軍的配合無法與美國支持下的台灣抗衡。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在沒有建立好足夠完整的軍隊配備下是不可行的。1949年―1955年國內經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1953年社會主義改造,內陸地區需要和平安定的內部環境發展經濟,為了能夠儘快解決台灣問題進一步爭取國際輿論的支持,1955年5月17日的《人民日報》上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公開提出「和平解放台灣」的方針,以一個中國為核心的「一目四綱」的對台政策,最終成為鄧小平「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思想淵源。
鄧小平時期,從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在毛澤東、周恩來關於和平解放台灣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並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鄧小平以實際為原則,以新的語言、新的視野、新的思維、新的境界為導向,為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一個最佳政策選擇,為中國的和平統一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現實路徑,在解決戰爭遺留問題上找到了新的落腳點,這是中國共產黨和平統一政策的重大發展。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在奉行「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八項主張」「四點意見」「四不」原則,一脈相承的繼承並發揚了「一個中國」的主張,促進兩岸和談,共謀兩岸人民福祉,加強兩岸經貿往來,體現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的一貫性和堅定性。剛柔並進地應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打擊企圖分裂中國的「台獨」勢力的堅決性和徹底性。為中國共產黨在主張和平,加強中美合作,穩定台海局勢,維持亞洲乃至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貢獻。
台灣問題在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進一步解決,在奉行「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向更高領域邁進,中國共產黨人要在解決台灣問題上高瞻遠矚,謀求中國和台灣地區未來的良好發展。
三、解決台灣問題大陸政策的新特點
大陸與台灣地區關係經歷了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考驗,以和平發展的態勢面臨更多的阻礙,但這種阻礙歷史證實,已不會太久,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宋楚瑜一行時指出「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台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我們真誠希望台灣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台灣同胞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
首先,縮短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表。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將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表劃定在2030―2035年之間,這一時間的確定,是大陸政治經濟穩定時期,也是收復台灣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的確定表明不再繼續容忍「台獨」勢力玩陰謀,也表明在解決台灣問題中不反對以武力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在對台灣的一次講話中,充分突出了時間概念,也在講話中等同於設定了路線圖――突破擱置爭議、先經濟後政治的思維模式,將解決台灣問題放在一切問題的首位。
其次,充分考慮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曾經在解決台灣問題的過程中,上層的政治需求和利益往來占有很大的優勢。那麼此次,將台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作為關注點,照顧弱勢群體,關注台灣民眾的現實需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使更多台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作為最終目的,充分擴大了兩岸社會各界各階層民眾的接觸面,也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爭取了民眾支持。
最後,向台灣人民表達心聲,切入民族情感,促進多交流,多來往。從民族情懷談起,在理解台灣歷史過程中發展兩岸關係,增進台、中友好交流,將民族情感融入台灣歷史之中,充分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將民族情感作為紐帶化解台灣人民同大陸之間的矛盾,鼓勵青少年多來往、多交流,使其感悟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感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以促進兩岸互信,增強凝聚力。
四、關於發展兩岸關係的建議
過去的六十多年兩岸關係經歷了不少波折,但總體形勢向好的方向發展。當前,兩岸關係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堅持「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前提,也是維持兩岸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可靠保證。關於發展兩岸關係的建議主要從民族情感、共同打擊外部勢力,以及將大陸政策惠及台灣民眾等措施來真誠交流,促進兩岸交流互通更順暢。
1.促進文化互通,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情感推力。
要解決台灣問題,首先從民眾的情感歸宿入手,只有台灣民眾的認可,血脈貫通,祖國統一才有希望。增強民族的、和諧的、大眾的情感紐帶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有效途徑。
2.共同打擊外部勢力,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台灣問題。
打擊外部勢力的分裂活動,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責任。我們不允許任何分裂、敵對勢力干涉中國內政,不允許危及兩岸關係健康發展和關係兩岸民眾切身利益的行為來干擾中國民族大業的發展,實現兩岸人民的雙贏。
3.將大陸政策惠及台灣民眾,了解台灣民眾的現實需求。
大陸對台的惠民政策,能夠給兩岸的發展增添動力,為兩岸發展增溫,繼而爭取台灣大多數民意的支持。為爭取更多民意支持,祖國能夠儘快統一,大陸和台灣簽署了有關兩岸經濟、民生、社會等十二項協議,實現了兩岸民生方面的直接對接,使兩岸邁入了和平發展的新時期。
五、結語
隨著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深水區,兩岸關係的維繫將會進入新的領域,不論是政治,經濟,文化,或者是其他領域,需要克服的困難和挑戰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大陸也應儘快完善時間表,落實現有工作,促進交流、溝通和政策的制定,將政策惠及民生等到更多民眾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黃麗芬.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台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4。
[2]齊向東.「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d].濟南:山東大學,2001。
[3]李剛.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的變化[d].蘇州:蘇州大學,2007。
[4]朱芳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演進的歷史追述與啟示[d].武漢:中共湖北省委黨校,2013。
[5]薛立波.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新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科技大學,2012。
[6]任惠蘭.試論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的演變[d].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05。
[7]王在希.論台灣問題與中華復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8]韓春霞.台灣問題中的美國因素[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