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中國的國際地位步步提高,於今年六月七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會晤也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話題,中美關係發展的影響的已經不僅僅是中美兩個國家,還影響著整個世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而作為中美關係談話中,台灣問題一直是其中的焦點問題,從建國以來,台灣問題的起起伏伏不斷影響著兩國關係,本篇文章將以講述這幾次起伏的過程和分析這幾次起伏的原因切入點分析新中國時期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
關鍵詞:中美關係台灣問題中美三次聯合公報《共同防禦條約》《與台灣關係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逃至台灣,為大陸與台灣的分裂埋下伏筆。對於想要「重返亞洲」和迫切希望制約蘇聯的美國來說,台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當蔣介石敗退,美國國務遠東會議上得出中共的軍隊將攻占台灣的結論,使美國對台灣的態度發生的轉變。在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聲稱「美國對台灣沒有承當義務」、「美國不會捲入台灣[1]」,1950年1月,杜魯門發表《關於台灣的聲明》聲稱:「美國及其他盟國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美國對台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之心。」這表明了美國是「無意在台灣獲取特權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亦無意使用武裝部隊干預現在的局勢,亦不擬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捲入中國內爭中的途徑」[2]台灣被美國列為了「不管區」。對於這此美國放棄台灣,有著諸多的原因:第一,代價的考慮,在蔣介石政府即將被打敗時,美國其實主要面臨就是出不出兵的問題。出兵,就免不了與中共的軍隊進行正面的衝突和對抗,且長期捲入到中國的內戰中,而如果要保證勝利的機率,就要投入大量的軍援並且要動用到美國的軍隊,而這樣大量的投資是美國不願意的,在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會見軍方代表時表示:「還沒有人會認為台灣在戰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喪失,真的會打斷美國隊的防線。所以美國不值得為台灣這麼高的代價。」[3]第二,配合新亞洲政策。該政策的核心在於,爭取與除中國外的亞洲國家,特別是要加強日本和菲律賓為首的國家防務,用來抵制共產主義在亞洲地區的蔓延。美國為了保證想要局勢,首先,就不能過多的染指台灣問題,這種行為會造成亞太地區小國對於美國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國成立,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被逐出大陸後,國民黨政府的形象大為下跌,如果這是的美國支持國民黨政府的話,於美國來說不利。第三,蘇聯問題,中蘇交好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這對美國的全球化戰略有著重大的威脅。艾奇遜也提出國關於分離中蘇的看法:「美國應該利用蘇聯在滿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國人民的「領土首付主義」情緒,在這種時候,美國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國人民的「民族情緒」從蘇聯引向美國,美國應該在台灣問題上作出一點高姿態。」這些都促使美國「棄台」。
但《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打破了美國幻想,加之台灣海峽的氣候使中共軍隊不能及時的對台灣進行軍事行動。韓戰爆發後,美國的第七艦隊進駐了台灣海峽,粗暴干涉中國的內政,隨後「放蔣出籠」、《共同防禦條約》,都顯示美國對於台灣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韓戰爆發後,迫使了美國美國重新對遠東戰略進行考慮,加之社會主義「鐵幕」的出現,促使美國制定了以蘇聯為主要對手、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全球戰略。[4]第二點,「不沉的航空母艦」論指出:只要台灣落入中共之手,那麼台灣一定會成為蘇聯海軍和空軍基地,這顯然對美國極為不利。第三點,在韓戰的拖延,使美國進退兩難,這促使「放蔣出籠」政策的出台。但實際上這種「放蔣出籠」政策位的不是要蔣介石反攻,而是「以攻為守」,確保台灣。第四點,《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簽訂,是美國不得不重新規劃對於蘇聯的牽制方式,美國希望台灣與菲律賓、日本、韓國等國家一道,成為西太平洋上的防線,《共同防禦條約》應運而生。
20世紀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著多方面的因素:兩極格局的逐漸打破和多極格局的發展;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和孤立的失敗;中蘇分裂;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沼;美國經濟的發展出現衰疲。這些都促使著美國不得不放棄之前的政策,於是就有了三個聯合公報,分別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報》、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報》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報》。在上海公報中強調,只有一個中國,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他國不得干預,要求美國撤走全部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在《中美建國公報》中,中方要求美國停止出售武器給台灣,美方則希望保持同台灣的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報》中再次強調了「一個中國」的問題,也就美國對台出售武器的問題進行相關規定。而在這一時期,台灣就被美國「冷落」了不少,「毀約」、「斷交」、「撤軍」、在聯合國被驅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台制中,以華制蘇」[5]可以說這些公報,特別《八一七公報》就是冷戰的產物。但在三個月後的《與台灣關係法》中,台灣再次被美國拾起,台灣問題逐漸尖銳,接下來的柯林頓總統的對台調整政策、李登輝訪美和布希總統的「中國威脅論」,美台的關係都一直加強。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戰略的考慮。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國當心中國會迅速的占據亞洲市場,另一方面,美國則是霸權主義的施行者,而中國以反霸權主義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慮,中國的快速發展使美國感到了恐慌,於是想利用台灣和中國周圍對中國進行限制:用日本牽制中國,用台灣牽制中國大陸,用東協牽制中國南海。三、美國長期的對台投資,使台灣成為了資本主義經濟該體系中得重要組成部分,台灣作為一個很好的市場和亞洲的立足點,使美國愛不釋手。
如今的中美關係友好促進的雙方的發展,台灣問題的懸而未決一支是所有中華民族的心頭的一個坎兒。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今中國無論是經濟實力,國際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台灣問題也會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而步步的到解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始終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所有作為的「一中一台」不順應歷史潮流,定會被扼殺,統一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參考文獻:
[1]楊福昌,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國青年出版社,74。
[2]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駿,主編.當代台灣[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4]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106。
[5]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
關鍵詞:中美關係台灣問題中美三次聯合公報《共同防禦條約》《與台灣關係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逃至台灣,為大陸與台灣的分裂埋下伏筆。對於想要「重返亞洲」和迫切希望制約蘇聯的美國來說,台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當蔣介石敗退,美國國務遠東會議上得出中共的軍隊將攻占台灣的結論,使美國對台灣的態度發生的轉變。在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聲稱「美國對台灣沒有承當義務」、「美國不會捲入台灣[1]」,1950年1月,杜魯門發表《關於台灣的聲明》聲稱:「美國及其他盟國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美國對台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之心。」這表明了美國是「無意在台灣獲取特權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亦無意使用武裝部隊干預現在的局勢,亦不擬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捲入中國內爭中的途徑」[2]台灣被美國列為了「不管區」。對於這此美國放棄台灣,有著諸多的原因:第一,代價的考慮,在蔣介石政府即將被打敗時,美國其實主要面臨就是出不出兵的問題。出兵,就免不了與中共的軍隊進行正面的衝突和對抗,且長期捲入到中國的內戰中,而如果要保證勝利的機率,就要投入大量的軍援並且要動用到美國的軍隊,而這樣大量的投資是美國不願意的,在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會見軍方代表時表示:「還沒有人會認為台灣在戰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喪失,真的會打斷美國隊的防線。所以美國不值得為台灣這麼高的代價。」[3]第二,配合新亞洲政策。該政策的核心在於,爭取與除中國外的亞洲國家,特別是要加強日本和菲律賓為首的國家防務,用來抵制共產主義在亞洲地區的蔓延。美國為了保證想要局勢,首先,就不能過多的染指台灣問題,這種行為會造成亞太地區小國對於美國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國成立,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被逐出大陸後,國民黨政府的形象大為下跌,如果這是的美國支持國民黨政府的話,於美國來說不利。第三,蘇聯問題,中蘇交好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這對美國的全球化戰略有著重大的威脅。艾奇遜也提出國關於分離中蘇的看法:「美國應該利用蘇聯在滿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國人民的「領土首付主義」情緒,在這種時候,美國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國人民的「民族情緒」從蘇聯引向美國,美國應該在台灣問題上作出一點高姿態。」這些都促使美國「棄台」。
但《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打破了美國幻想,加之台灣海峽的氣候使中共軍隊不能及時的對台灣進行軍事行動。韓戰爆發後,美國的第七艦隊進駐了台灣海峽,粗暴干涉中國的內政,隨後「放蔣出籠」、《共同防禦條約》,都顯示美國對於台灣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韓戰爆發後,迫使了美國美國重新對遠東戰略進行考慮,加之社會主義「鐵幕」的出現,促使美國制定了以蘇聯為主要對手、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全球戰略。[4]第二點,「不沉的航空母艦」論指出:只要台灣落入中共之手,那麼台灣一定會成為蘇聯海軍和空軍基地,這顯然對美國極為不利。第三點,在韓戰的拖延,使美國進退兩難,這促使「放蔣出籠」政策的出台。但實際上這種「放蔣出籠」政策位的不是要蔣介石反攻,而是「以攻為守」,確保台灣。第四點,《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簽訂,是美國不得不重新規劃對於蘇聯的牽制方式,美國希望台灣與菲律賓、日本、韓國等國家一道,成為西太平洋上的防線,《共同防禦條約》應運而生。
20世紀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著多方面的因素:兩極格局的逐漸打破和多極格局的發展;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和孤立的失敗;中蘇分裂;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沼;美國經濟的發展出現衰疲。這些都促使著美國不得不放棄之前的政策,於是就有了三個聯合公報,分別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報》、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報》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報》。在上海公報中強調,只有一個中國,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他國不得干預,要求美國撤走全部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在《中美建國公報》中,中方要求美國停止出售武器給台灣,美方則希望保持同台灣的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報》中再次強調了「一個中國」的問題,也就美國對台出售武器的問題進行相關規定。而在這一時期,台灣就被美國「冷落」了不少,「毀約」、「斷交」、「撤軍」、在聯合國被驅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台制中,以華制蘇」[5]可以說這些公報,特別《八一七公報》就是冷戰的產物。但在三個月後的《與台灣關係法》中,台灣再次被美國拾起,台灣問題逐漸尖銳,接下來的柯林頓總統的對台調整政策、李登輝訪美和布希總統的「中國威脅論」,美台的關係都一直加強。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戰略的考慮。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國當心中國會迅速的占據亞洲市場,另一方面,美國則是霸權主義的施行者,而中國以反霸權主義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慮,中國的快速發展使美國感到了恐慌,於是想利用台灣和中國周圍對中國進行限制:用日本牽制中國,用台灣牽制中國大陸,用東協牽制中國南海。三、美國長期的對台投資,使台灣成為了資本主義經濟該體系中得重要組成部分,台灣作為一個很好的市場和亞洲的立足點,使美國愛不釋手。
如今的中美關係友好促進的雙方的發展,台灣問題的懸而未決一支是所有中華民族的心頭的一個坎兒。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今中國無論是經濟實力,國際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台灣問題也會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而步步的到解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始終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所有作為的「一中一台」不順應歷史潮流,定會被扼殺,統一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參考文獻:
[1]楊福昌,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國青年出版社,74。
[2]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駿,主編.當代台灣[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4]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106。
[5]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