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同學,各位領導、嘉賓、老師們: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龍岩學院,對來自全國二十幾個省市的三千多位新同學,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祝賀。
同學們,你們的大學征程已經開始,就讀大學,意味著你們的人生從此將翻開新的一頁。
剛才,新生代表洪秋說:「歷練四年,點亮屬於我們的燈塔,照耀我們前行的未來!」老生代表陳梅音說:「有困難就擊垮它,困難很快就過去了。所有打不倒你的都將使你更強大。」來自喀麥隆的留學生富貴同學和我校教師代表金堂博士分別說道:「只要我們掌握好學習的竅門,再加上不斷的努力,並沒有像大家說的那麼難。」「大學,是人生的黃金季節,不應虛度它,不要等失去之後才知道它的珍貴。」這些都是金玉良言!也成為了龍岩學院版的格言。
近年來,你們的學長學姐,有近千次的個人、團隊獲得國家級、省級賽事獎勵,考上研究生、選調生、公務員、公辦教師和創業成功的人數逐年上升。你們的校友有學界、政界、商界傑出代表。希望你們從今天開始努力,有一天超越他們。
今天,我講三點,希望對你們的大學生活有所幫助和啟發。
第一:大學是什麼?
大學之所以為大,不僅僅是因為有大樓,還有大師;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因為它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唯有這些精神,才讓大學生真正成為大學生,才能使你們散發出由內而外的魅力,成為一個有氣質、有思想、有技能的人。
有研究表明,大學的內涵總是隨著時代不斷變化的。目前,全球範圍內的學校教育正面臨著全面而深刻的革新,學校正在從第二代向第三代轉換。
第一代學校是在古代,以孔子等人為最重要代表,學校是「以人格為載體傳遞人類文明的場所」,其主要目的是塑造人格。
第二代學校發端於近現代,學校是「教師向學生傳授學業的規範化機構」,主要是培養適應工業化時代所需的具有相應技巧和技能的人才,但它也存在著片面化強調學業等弊端,演化到極端,就成為我們經常批評的機器化、空心化的「應試教育」。
第三代學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已經初露端倪,學校是「聚焦於素質全面而個性化發展的學習共同體」,主要是培養高素質和個性化相結合的人,學校的具體形態可以多種多樣,而不是整齊劃一的,更多強調的是多元化、個性化、創造力。
有學者認為:「雖然專業知識是必須學習的,但是來到大學,更重要的是一個悟道的過程」。因此,「如果學校的教育只是重視一些專業的知識教育,而不重視德性的培養,那麼很可能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
因此,這個時候,大學更應該成為引領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智慧殿堂和文明燈塔。上大學,不代表你立馬就能實現人生大「逆襲」。上大學,能夠增長你的知識、素質、能力,實現無形資產的增值;上大學,是一個長期的「投資」,而不是一個短期的投機。
第二:大學學什麼?
在大學裡,實際上是學四種東西,一是學怎樣學習:learntolearn;二是學怎樣做事:learntodo;三是學怎樣與人相處:learntotogether;最後是學怎樣做人:learntobe。剛才老師代表、老生代表說的幾個「學會」都對,只不過側重點略有區別而已。
大學所學,並不只是儲存在大腦記憶庫里的書本知識、固定答案,更是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最近,有一種「口袋技能」的說法,顧名思義,即無論身處哪一個行業、崗位,都能智能遷移地拿出來用的技能,包括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等。在各種知識需要融會貫通的當下,相對於窄口徑的專業,許多用人單位更看重員工的「口袋技能」。所以,大學教育應更注重學生素質和一專多能的培養。在我看來,這裡的「素質」指的就是良好的品性,正直、誠實的為人處世之道;而「一專多能」,則是指專業知識與技能和做任何工作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如語言溝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通常我們所說的德藝雙馨。大學的專業學習、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不僅有利於積累豐富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訓練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個合格大學生最需具備而又容易被大學生們忽略的。
專業的學科知識可能被遺忘、被折舊,良好的素質和能力的塑造,才是大學教育之後剩下的東西,而這剩下的東西,恰恰將成為你未來安身立命的真正資本。
第三:大學怎麼學?
在大學裡,你想如何渡過大學四年,是繼續奮鬥、破繭成蝶還是貪圖安逸、作繭自縛,完全取決於你自己。今天的選擇將決定你明天的成就。大學教育更多的是自主和選擇。希望同學們學會選擇、懂得取捨,處理好學習和工作、課內與課外的關係,把握好各種機會,規劃好自己的大學生活。
學習要充滿激情且有韌勁,做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這樣才會孜孜不倦。學習是學生的天職,要學「三種書」:一是課本上的有字之書,二是社會上的人際之書,三是自然中的無字之書。所以,學文科的要多向理工科學生學習一些科學嚴謹的態度,學理工科的要向文科生多學一些人文素養與精神。因此,同學們,你們進入大學之後,一定要自覺轉變個人的學習方式。踏進大學,你會發現,大學的目標已經不像過去瞄準中考、高考那麼明確,千萬不要迷失了方向,要找到自己內生的發展動力。
同時,我特別希望同學們能夠強身健體。前天新生報到時,我隨機問了一個男生:會打籃球嗎?回答是:「不會」;排球?「不會」;桌球?「不會,什麼體育運動都不會」。我無語了,沒法再問下去了。我們的中小學不是有體育課嗎?為什麼會這樣?今年,教育部印發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按照要求,大學生畢業時,體育測試達不到50分,將拿不到畢業證,而且也沒有資格參加評優和評獎。「體育掛鈎畢業證」不僅說明了國家重視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說明了當前大學生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相對於工作以後忙於事業,你們現在完全可以多利用課餘時間進行體育鍛鍊?
在這裡,我還想告訴大家,即使是大學,也不是十全十美,也會有矛盾。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夠學會用積極的心態,面對這些暫時的困難,學會用理性、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可能遇到的矛盾衝突,學會從不同意見中尋找並建立共識,在對美好的追求中,實現自我完善和升華。同時,我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循學校的紀律和規範。
同學們!今年是我們學校建校56周年、升本十周年,具有歷史感的大學才有底氣,你們有幸在這個特殊的年份里加入龍岩學院,就像《少年》這首歌里唱的那樣:「今天,我依然看到那些少年,站在九月新學期操場,仰望著天空清澈的眼神,想著無限的未來。」我期待各位同學以今天為新的起點,豪情滿懷迎接未來。
綜上所述,我提倡:我們龍岩學院的同學們應該向「七個有」努力:
第一,有一顆上進、善良的心。
第二,有一副健康的身體。
第三,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志向。
第四,有一項可以自食其力的應用型專長。
第五,有一種敢於、善於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創新的復合型本事。
第六,有一樣有益身心的拿得出手的業餘愛好。
第七,有一些富有正能量、可以長久信任的良師益友。
幾年前,我曾經對你們的師哥師姐說過:千萬不能用你現在的水平,去預測你未來的高度。因為,你的努力,才是決定你未來的核心因素。今天,我依然要把這句話送給你們。大學是人生中關鍵的階段,一定要用心走好。
有道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最後,祝你們快樂學習,健康生活,天天有進步。
謝謝大家。
首先,我代表龍岩學院,對來自全國二十幾個省市的三千多位新同學,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祝賀。
同學們,你們的大學征程已經開始,就讀大學,意味著你們的人生從此將翻開新的一頁。
剛才,新生代表洪秋說:「歷練四年,點亮屬於我們的燈塔,照耀我們前行的未來!」老生代表陳梅音說:「有困難就擊垮它,困難很快就過去了。所有打不倒你的都將使你更強大。」來自喀麥隆的留學生富貴同學和我校教師代表金堂博士分別說道:「只要我們掌握好學習的竅門,再加上不斷的努力,並沒有像大家說的那麼難。」「大學,是人生的黃金季節,不應虛度它,不要等失去之後才知道它的珍貴。」這些都是金玉良言!也成為了龍岩學院版的格言。
近年來,你們的學長學姐,有近千次的個人、團隊獲得國家級、省級賽事獎勵,考上研究生、選調生、公務員、公辦教師和創業成功的人數逐年上升。你們的校友有學界、政界、商界傑出代表。希望你們從今天開始努力,有一天超越他們。
今天,我講三點,希望對你們的大學生活有所幫助和啟發。
第一:大學是什麼?
大學之所以為大,不僅僅是因為有大樓,還有大師;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因為它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唯有這些精神,才讓大學生真正成為大學生,才能使你們散發出由內而外的魅力,成為一個有氣質、有思想、有技能的人。
有研究表明,大學的內涵總是隨著時代不斷變化的。目前,全球範圍內的學校教育正面臨著全面而深刻的革新,學校正在從第二代向第三代轉換。
第一代學校是在古代,以孔子等人為最重要代表,學校是「以人格為載體傳遞人類文明的場所」,其主要目的是塑造人格。
第二代學校發端於近現代,學校是「教師向學生傳授學業的規範化機構」,主要是培養適應工業化時代所需的具有相應技巧和技能的人才,但它也存在著片面化強調學業等弊端,演化到極端,就成為我們經常批評的機器化、空心化的「應試教育」。
第三代學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已經初露端倪,學校是「聚焦於素質全面而個性化發展的學習共同體」,主要是培養高素質和個性化相結合的人,學校的具體形態可以多種多樣,而不是整齊劃一的,更多強調的是多元化、個性化、創造力。
有學者認為:「雖然專業知識是必須學習的,但是來到大學,更重要的是一個悟道的過程」。因此,「如果學校的教育只是重視一些專業的知識教育,而不重視德性的培養,那麼很可能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
因此,這個時候,大學更應該成為引領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智慧殿堂和文明燈塔。上大學,不代表你立馬就能實現人生大「逆襲」。上大學,能夠增長你的知識、素質、能力,實現無形資產的增值;上大學,是一個長期的「投資」,而不是一個短期的投機。
第二:大學學什麼?
在大學裡,實際上是學四種東西,一是學怎樣學習:learntolearn;二是學怎樣做事:learntodo;三是學怎樣與人相處:learntotogether;最後是學怎樣做人:learntobe。剛才老師代表、老生代表說的幾個「學會」都對,只不過側重點略有區別而已。
大學所學,並不只是儲存在大腦記憶庫里的書本知識、固定答案,更是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最近,有一種「口袋技能」的說法,顧名思義,即無論身處哪一個行業、崗位,都能智能遷移地拿出來用的技能,包括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等。在各種知識需要融會貫通的當下,相對於窄口徑的專業,許多用人單位更看重員工的「口袋技能」。所以,大學教育應更注重學生素質和一專多能的培養。在我看來,這裡的「素質」指的就是良好的品性,正直、誠實的為人處世之道;而「一專多能」,則是指專業知識與技能和做任何工作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如語言溝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通常我們所說的德藝雙馨。大學的專業學習、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不僅有利於積累豐富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訓練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個合格大學生最需具備而又容易被大學生們忽略的。
專業的學科知識可能被遺忘、被折舊,良好的素質和能力的塑造,才是大學教育之後剩下的東西,而這剩下的東西,恰恰將成為你未來安身立命的真正資本。
第三:大學怎麼學?
在大學裡,你想如何渡過大學四年,是繼續奮鬥、破繭成蝶還是貪圖安逸、作繭自縛,完全取決於你自己。今天的選擇將決定你明天的成就。大學教育更多的是自主和選擇。希望同學們學會選擇、懂得取捨,處理好學習和工作、課內與課外的關係,把握好各種機會,規劃好自己的大學生活。
學習要充滿激情且有韌勁,做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這樣才會孜孜不倦。學習是學生的天職,要學「三種書」:一是課本上的有字之書,二是社會上的人際之書,三是自然中的無字之書。所以,學文科的要多向理工科學生學習一些科學嚴謹的態度,學理工科的要向文科生多學一些人文素養與精神。因此,同學們,你們進入大學之後,一定要自覺轉變個人的學習方式。踏進大學,你會發現,大學的目標已經不像過去瞄準中考、高考那麼明確,千萬不要迷失了方向,要找到自己內生的發展動力。
同時,我特別希望同學們能夠強身健體。前天新生報到時,我隨機問了一個男生:會打籃球嗎?回答是:「不會」;排球?「不會」;桌球?「不會,什麼體育運動都不會」。我無語了,沒法再問下去了。我們的中小學不是有體育課嗎?為什麼會這樣?今年,教育部印發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按照要求,大學生畢業時,體育測試達不到50分,將拿不到畢業證,而且也沒有資格參加評優和評獎。「體育掛鈎畢業證」不僅說明了國家重視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說明了當前大學生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相對於工作以後忙於事業,你們現在完全可以多利用課餘時間進行體育鍛鍊?
在這裡,我還想告訴大家,即使是大學,也不是十全十美,也會有矛盾。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夠學會用積極的心態,面對這些暫時的困難,學會用理性、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可能遇到的矛盾衝突,學會從不同意見中尋找並建立共識,在對美好的追求中,實現自我完善和升華。同時,我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循學校的紀律和規範。
同學們!今年是我們學校建校56周年、升本十周年,具有歷史感的大學才有底氣,你們有幸在這個特殊的年份里加入龍岩學院,就像《少年》這首歌里唱的那樣:「今天,我依然看到那些少年,站在九月新學期操場,仰望著天空清澈的眼神,想著無限的未來。」我期待各位同學以今天為新的起點,豪情滿懷迎接未來。
綜上所述,我提倡:我們龍岩學院的同學們應該向「七個有」努力:
第一,有一顆上進、善良的心。
第二,有一副健康的身體。
第三,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志向。
第四,有一項可以自食其力的應用型專長。
第五,有一種敢於、善於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創新的復合型本事。
第六,有一樣有益身心的拿得出手的業餘愛好。
第七,有一些富有正能量、可以長久信任的良師益友。
幾年前,我曾經對你們的師哥師姐說過:千萬不能用你現在的水平,去預測你未來的高度。因為,你的努力,才是決定你未來的核心因素。今天,我依然要把這句話送給你們。大學是人生中關鍵的階段,一定要用心走好。
有道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最後,祝你們快樂學習,健康生活,天天有進步。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