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理論學習中心組安排,結合自己對於高質量發展的學習與思考,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刻把握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重大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是一次極其重要的深刻轉變。從宏觀上看,資源、環境、能源、生態等要素對發展的制約越來越強,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已成為社會共識。從微觀上看,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消耗的粗放型高速增長越來越難以為繼,要避免發展衰退,必須實現以人才、技術、信息、創新等要素驅動的集約型增長,激發新活力,培育新動能,實現向上的總趨勢。我市的發展實踐印證了這一點,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價格不斷上漲,工業企業購進原材料價格持續攀升,加之環保要求越來嚴,不少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的企業科技水平高、產品質量好、環保意識突出、轉型發展成功,經濟效益就比較好,甚至產品供不應求。這充分說明,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近幾年,我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穩定,財政收入質量高、步子實,城市發展空間大,全市上下求發展的決心堅定、信心十足。可以說,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基礎有機遇、有能力有幹勁。今後,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省委部署要求,進一步明確方向、突出重點、強化舉措,著力破解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低、創新能力弱等難題,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上邁出堅實步伐。
二、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找准著力點強化支撐力
動高質量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必須找准方向,明確重點,沿著既定目標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一是必須把握產業發展這個重點。產業是經濟發展的脊樑,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把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打造現代優勢產業集群。集群式發展可以促進優質資源集中,加快形成產業規模效益、特色品牌優勢,全面提升產業、區域的競爭力。當前,我市已經具備打造產業集群的基礎和條件,像能源、化工、新材料、加工等產業規模不斷膨脹,一批骨幹龍頭企業正在成長壯大,但因地域分布較散,無法形成強大的產業競爭力。下一步,無論是培育新興產業還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項目建設,都應該與產業集群發展結合起來,搞好發展規劃,提升園區建設管理水平,打造一批叫得響、立得住、有影響力的優勢產業。二是必須強化基礎設施這個支撐。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xx省這幾年發展速度很快,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推進。目前xx省已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建成通航11個民航運輸機場,實現9個市州全覆蓋,特別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村村通光纖、戶戶能上網」。與「地無三尺平」的xx比,我們搞基礎設施建設應當更具優勢,但這個優勢尚未完全發揮出來,下一步,必須加快推進高鐵、高速公路等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拉開城市空間架構,切實增強城市的吸引力、輻射力、帶動力。三是必須在創新驅動和人才建設上有大突破。科技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通過科技創新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立起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等為核心內容的新優勢。可以說,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發生了整體性、格局性、歷史性重大變革,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讓人目不暇接。在這方面,我們已經落後於人,科技供給依然嚴重不足,研發投入少、高層次人才匱乏、創新平台少的局面始終沒有扭轉。特別是人才引進困難,本地大學畢業生返鄉工作的少,全國各地又掀起「搶人大戰」熱潮,人才建設形勢更為嚴峻。我們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以大氣魄、大力度、大舉措加快推進,在增加科技投入、加強平台建設、招才引智、營造創新環境等方面儘快實現重大突破。四是必須打造鄉村振興樣板。推進鄉村振興是破解社會主要矛盾、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農業粗放經營方式沒有改變,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能滿足消費需求,那麼高質量發展就缺失了重要一環。我市作為傳統農業大市,在推進鄉村振興方面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關鍵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以鄉村產業振興為龍頭,統籌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把農村生產力充分解放出來。五是持續培育壯大新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主要靠新動能支撐。我市在培育發展新動能上進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下步仍須保持定力,加大力度,為全市加快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和活力。六是堅決守住發展底線。守住底線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前提,底線守不住守不牢,高質量發展就會成為空話。當前我市在生態環保、金融風險等方面的壓力依然很大,遠未到鬆口氣、歇歇腳的時候,必須持之以恆地抓下去。
三、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到知行合一
習近平總書記向來重視知行合一,多次對知行辯證關係進行理論闡述和實踐探索。他強調「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總書記不是要我們照搬王陽明的思想,而是強調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號召我們以「知行合一」的精神投身實踐。就像我們這次開的是研討會,不是「清談館」,明白了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和工作重點,就要真正付諸實踐,把市委的部署落實到工作中。知易行難,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打破路徑依賴,改變長期延續下來的發展習慣,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有很多「婁山關」「臘子口」要過,有不少硬仗要打。特別是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向高質量發展進軍,你追我趕、千帆競發,形勢不等人。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提振精氣神,擼起袖子加油干。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當好領頭雁、排頭兵,按照各自分工統籌抓好各項工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刻把握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重大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是一次極其重要的深刻轉變。從宏觀上看,資源、環境、能源、生態等要素對發展的制約越來越強,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已成為社會共識。從微觀上看,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消耗的粗放型高速增長越來越難以為繼,要避免發展衰退,必須實現以人才、技術、信息、創新等要素驅動的集約型增長,激發新活力,培育新動能,實現向上的總趨勢。我市的發展實踐印證了這一點,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價格不斷上漲,工業企業購進原材料價格持續攀升,加之環保要求越來嚴,不少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的企業科技水平高、產品質量好、環保意識突出、轉型發展成功,經濟效益就比較好,甚至產品供不應求。這充分說明,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近幾年,我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穩定,財政收入質量高、步子實,城市發展空間大,全市上下求發展的決心堅定、信心十足。可以說,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基礎有機遇、有能力有幹勁。今後,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省委部署要求,進一步明確方向、突出重點、強化舉措,著力破解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低、創新能力弱等難題,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上邁出堅實步伐。
二、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找准著力點強化支撐力
動高質量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必須找准方向,明確重點,沿著既定目標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一是必須把握產業發展這個重點。產業是經濟發展的脊樑,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把產業做大做強做優。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打造現代優勢產業集群。集群式發展可以促進優質資源集中,加快形成產業規模效益、特色品牌優勢,全面提升產業、區域的競爭力。當前,我市已經具備打造產業集群的基礎和條件,像能源、化工、新材料、加工等產業規模不斷膨脹,一批骨幹龍頭企業正在成長壯大,但因地域分布較散,無法形成強大的產業競爭力。下一步,無論是培育新興產業還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項目建設,都應該與產業集群發展結合起來,搞好發展規劃,提升園區建設管理水平,打造一批叫得響、立得住、有影響力的優勢產業。二是必須強化基礎設施這個支撐。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xx省這幾年發展速度很快,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推進。目前xx省已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建成通航11個民航運輸機場,實現9個市州全覆蓋,特別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村村通光纖、戶戶能上網」。與「地無三尺平」的xx比,我們搞基礎設施建設應當更具優勢,但這個優勢尚未完全發揮出來,下一步,必須加快推進高鐵、高速公路等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拉開城市空間架構,切實增強城市的吸引力、輻射力、帶動力。三是必須在創新驅動和人才建設上有大突破。科技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通過科技創新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立起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等為核心內容的新優勢。可以說,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發生了整體性、格局性、歷史性重大變革,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讓人目不暇接。在這方面,我們已經落後於人,科技供給依然嚴重不足,研發投入少、高層次人才匱乏、創新平台少的局面始終沒有扭轉。特別是人才引進困難,本地大學畢業生返鄉工作的少,全國各地又掀起「搶人大戰」熱潮,人才建設形勢更為嚴峻。我們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以大氣魄、大力度、大舉措加快推進,在增加科技投入、加強平台建設、招才引智、營造創新環境等方面儘快實現重大突破。四是必須打造鄉村振興樣板。推進鄉村振興是破解社會主要矛盾、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農業粗放經營方式沒有改變,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能滿足消費需求,那麼高質量發展就缺失了重要一環。我市作為傳統農業大市,在推進鄉村振興方面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關鍵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以鄉村產業振興為龍頭,統籌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把農村生產力充分解放出來。五是持續培育壯大新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主要靠新動能支撐。我市在培育發展新動能上進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下步仍須保持定力,加大力度,為全市加快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和活力。六是堅決守住發展底線。守住底線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前提,底線守不住守不牢,高質量發展就會成為空話。當前我市在生態環保、金融風險等方面的壓力依然很大,遠未到鬆口氣、歇歇腳的時候,必須持之以恆地抓下去。
三、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到知行合一
習近平總書記向來重視知行合一,多次對知行辯證關係進行理論闡述和實踐探索。他強調「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總書記不是要我們照搬王陽明的思想,而是強調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號召我們以「知行合一」的精神投身實踐。就像我們這次開的是研討會,不是「清談館」,明白了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和工作重點,就要真正付諸實踐,把市委的部署落實到工作中。知易行難,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打破路徑依賴,改變長期延續下來的發展習慣,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有很多「婁山關」「臘子口」要過,有不少硬仗要打。特別是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向高質量發展進軍,你追我趕、千帆競發,形勢不等人。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提振精氣神,擼起袖子加油干。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當好領頭雁、排頭兵,按照各自分工統籌抓好各項工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