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疼痛:與創傷、骨折、手術切口有關。
措施:根據疼痛的刺激源,給予不同的方法,如遵醫囑給予止痛劑,護患溝通,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或採用中醫療法,針刺止痛、按摩等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等,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也可物理止痛,如冷療、熱療等。
2.知識缺乏:與角色突變,未接受相關知識有關。
措施: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疾病的性質、原因、向患者及家屬宣教醫學知識,介紹有關治療護理的方法和意義。
3.焦慮、恐懼:與意外受傷,無思想準備,擔心不良預後有關。
措施:鼓勵患者講出自身感受(心理、生理等)給予針對性處理,介紹疾病相關知識,講解成功病例,鼓勵患者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4.生活自理缺陷:與疾病和治療限制,骨折後患肢功能受限有關。
措施:指導病人使用呼叫器,將常用物品放置病人易取到的地方,及時給予生活上的護理,協助病人使用拐杖、助行器、輪椅等,使其進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鼓勵病人完成病情允許的自理活動或部分自理活動,使病人的生活需要得到滿足。
5.軀體移動障礙:與受傷後肢體功能障礙和治療限制有關。
6.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可能;與長期臥床有關。
7.有廢用綜合症的危險:與長期臥床及患肢制動,活動受限和減少有關。
措施:醫護合作,鼓勵並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鍊,做示範動作,教會病人並檢查患者是否掌握。
8.睡眠形態紊亂:與疾病、心理因素、治療限制和環境改變有關。
措施:給予心理護理,減輕患者對疾病及相關因素的緊張情緒,針對患者主訴及症狀,配合醫生給予相應的處理,保持病室環境安靜整潔舒適,並給予患者講解促進睡眠的方法。
9.體溫升高:與手術創傷、感染有關。
措施:給予必要的解釋工作,根據病因,遵醫囑給予降溫措施,指導患者多飲水,按時進行病室內空氣凈化消毒。
10.潛在併發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壓瘡、深靜脈血栓、便秘、心腦血管意外等措施:
(1)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如老年人骨折後,循環系統發生明顯衰退性變化,心血管系統不能適應應激狀態,加之受傷後疼痛刺激,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生,要多巡視病房,嚴密觀察血壓、脈搏、患者神志、表情變化等,多與病人交流,傾聽患者主訴,及時了解病情,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預防消化系統疾病:患者患病後由於長時間臥床,個別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給他人增添麻煩,為減少大小便次數,而控制飲食。這樣的病人應向其說明營養的重要性。因為胃腸蠕動慢,排空慢,易引起腹脹,便秘,應鼓勵患者多進行順時針按摩腹部,增強腸蠕動,從而預防並減輕腹脹、便秘。另外督促患者多飲水,飲食平衡,多吃新鮮蔬菜及粗糧等,飲食有規律、定時定量,並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必要時給予緩瀉劑。
(3)預防呼吸系統疾病:老年人骨折後,呼吸功能相對減弱,長期臥床及術後病人易發生肺部併發症。因此病人入院,要求不吸煙,講清吸煙對術後身體的危害性。鼓勵病人咳嗽、作深呼吸,上肢能活動的作擴胸運動,增加肺活量。在協助病人翻身時,給予叩背,使積痰易於排出,怕疼痛、不能咳嗽的病人鼓勵病人儘量把痰咳出,若痰液粘稠可給予霧化吸入。病房應經常開窗通氣,保持空氣新鮮,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4)預防泌尿系統疾病:患者因臥床時間長,加之骨折處疼痛,怕多飲水排尿不方便,易發生泌尿系感染。要鼓勵患者多飲水,定時改變體位,有利於尿沉渣的排出,保持會陰部清潔,對留置尿管患者每日會陰護理2次,每周更換集尿袋並保持引流通暢。
(5)預防壓瘡:長期臥床患者皮膚耐受性降低,皮膚彈性差,易受損,加之疼痛,不願意活動,易造成壓瘡,應指導患者床上活動,並定時改變體位,減輕局部皮膚受壓,長期臥床,截癱或需牽引病人,由於全身血液循環差,皮膚抵抗力低下,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尤其是骶尾部、後枕部、踝關節、足跟部各骨突處容易發生褥瘡,因此病人入院後給予氣墊床,不能自行翻身的隔1h—2h協助翻身,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必要時塗油保護,按摩受壓部位,促進血液循環。指導家屬正確使用便盆,預防壓瘡和擦傷發生。
(6)預防深靜脈血栓:很多老年患者由於血管彈性降低,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流動緩慢,極易形成靜脈血栓。指導患者對肢體主動或被動活動,患肢抬高,並經常按摩患肢增加血流。嚴密觀察患肢血液、感覺、運動等情況,重視患者的疼痛主訴,及時發現,早期治療。
另:石膏固定病人:
(1)自理缺陷:與石膏固定肢體,醫療限制有關。
(2)有壓瘡的危險:與石膏壓迫肢體有關;措施:經常檢查並石膏的鬆緊度,詢問患者感覺,傾聽患者主訴,查看石膏邊緣有無擦傷,觀察患肢的皮溫、顏色、血液循環情況。
(3)潛在併發症:石膏綜合徵、肢體血循環障礙、肌肉萎縮。
措施:講解石膏固定的患肢功能鍛鍊的意義和方法,做肌肉收縮活動及鄰近關節的屈伸活動,並注意未被固定的肢體的活動,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石膏綜合徵的表現: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頭頸胸、軀幹、髖人字石膏患者可能會發生。
骨盆骨折:
(1)便秘:與骨盆骨折刺激腹膜造成植物神經紊亂級長時間臥床有關。
(2)潛在併發症:出血性休克,膀胱、尿道、直腸損傷。
股骨頸骨折:
(1)有牽引效能降低或失效的可能:與病人不合作和缺乏相關知識有關。
脛腓骨骨折:
(1)潛在併發症:神經血管功能障礙。
脊柱骨折:
(1)自理缺陷:與臥床及神經功能受損有關。
(2)自我形象紊亂:與肢體癱瘓有關。
(3)排泄形態改變:尿瀦留、便秘、尿失禁,與神經系統損傷有關。
(4)舒適的改變:腹脹與胃腸功能紊亂有關。
(5)有廢用綜合症的危險:與脊髓損傷有關。
手外傷:
(1)自理障礙:與手部功能障礙有關。
(2)自我形象紊亂:與手功能改變有關。
腰椎間盤突出症:
(1)疼痛:與神經根受壓和被動體位有關。
(2)舒適的改變:與神經根受壓,腰肌痙攣有關。
(3)排泄形態改變:與馬尾神經受壓級臥床時間長有關。
(4)自理缺陷:與疾病所致,治療限制有關。
(5)有壓瘡的可能:與皮膚感覺減退和局部長期受壓有關。
(6)有廢用綜合症的危險:與神經受壓時間長有關。
頸椎病:
(1)。
(2)。
(3)。
(4)軀體移動障礙:與頸椎病變刺激或壓迫神經有關;自理缺陷:與疾病致肢體功能障礙有關;有排泄形態的改變:與馬尾神經受壓有關;舒適的改變:與神經根受壓、刺激交感神經和椎動脈痙攣有關。
措施:根據疼痛的刺激源,給予不同的方法,如遵醫囑給予止痛劑,護患溝通,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或採用中醫療法,針刺止痛、按摩等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等,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也可物理止痛,如冷療、熱療等。
2.知識缺乏:與角色突變,未接受相關知識有關。
措施: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疾病的性質、原因、向患者及家屬宣教醫學知識,介紹有關治療護理的方法和意義。
3.焦慮、恐懼:與意外受傷,無思想準備,擔心不良預後有關。
措施:鼓勵患者講出自身感受(心理、生理等)給予針對性處理,介紹疾病相關知識,講解成功病例,鼓勵患者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4.生活自理缺陷:與疾病和治療限制,骨折後患肢功能受限有關。
措施:指導病人使用呼叫器,將常用物品放置病人易取到的地方,及時給予生活上的護理,協助病人使用拐杖、助行器、輪椅等,使其進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鼓勵病人完成病情允許的自理活動或部分自理活動,使病人的生活需要得到滿足。
5.軀體移動障礙:與受傷後肢體功能障礙和治療限制有關。
6.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可能;與長期臥床有關。
7.有廢用綜合症的危險:與長期臥床及患肢制動,活動受限和減少有關。
措施:醫護合作,鼓勵並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鍊,做示範動作,教會病人並檢查患者是否掌握。
8.睡眠形態紊亂:與疾病、心理因素、治療限制和環境改變有關。
措施:給予心理護理,減輕患者對疾病及相關因素的緊張情緒,針對患者主訴及症狀,配合醫生給予相應的處理,保持病室環境安靜整潔舒適,並給予患者講解促進睡眠的方法。
9.體溫升高:與手術創傷、感染有關。
措施:給予必要的解釋工作,根據病因,遵醫囑給予降溫措施,指導患者多飲水,按時進行病室內空氣凈化消毒。
10.潛在併發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壓瘡、深靜脈血栓、便秘、心腦血管意外等措施:
(1)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如老年人骨折後,循環系統發生明顯衰退性變化,心血管系統不能適應應激狀態,加之受傷後疼痛刺激,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生,要多巡視病房,嚴密觀察血壓、脈搏、患者神志、表情變化等,多與病人交流,傾聽患者主訴,及時了解病情,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預防消化系統疾病:患者患病後由於長時間臥床,個別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給他人增添麻煩,為減少大小便次數,而控制飲食。這樣的病人應向其說明營養的重要性。因為胃腸蠕動慢,排空慢,易引起腹脹,便秘,應鼓勵患者多進行順時針按摩腹部,增強腸蠕動,從而預防並減輕腹脹、便秘。另外督促患者多飲水,飲食平衡,多吃新鮮蔬菜及粗糧等,飲食有規律、定時定量,並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必要時給予緩瀉劑。
(3)預防呼吸系統疾病:老年人骨折後,呼吸功能相對減弱,長期臥床及術後病人易發生肺部併發症。因此病人入院,要求不吸煙,講清吸煙對術後身體的危害性。鼓勵病人咳嗽、作深呼吸,上肢能活動的作擴胸運動,增加肺活量。在協助病人翻身時,給予叩背,使積痰易於排出,怕疼痛、不能咳嗽的病人鼓勵病人儘量把痰咳出,若痰液粘稠可給予霧化吸入。病房應經常開窗通氣,保持空氣新鮮,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4)預防泌尿系統疾病:患者因臥床時間長,加之骨折處疼痛,怕多飲水排尿不方便,易發生泌尿系感染。要鼓勵患者多飲水,定時改變體位,有利於尿沉渣的排出,保持會陰部清潔,對留置尿管患者每日會陰護理2次,每周更換集尿袋並保持引流通暢。
(5)預防壓瘡:長期臥床患者皮膚耐受性降低,皮膚彈性差,易受損,加之疼痛,不願意活動,易造成壓瘡,應指導患者床上活動,並定時改變體位,減輕局部皮膚受壓,長期臥床,截癱或需牽引病人,由於全身血液循環差,皮膚抵抗力低下,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尤其是骶尾部、後枕部、踝關節、足跟部各骨突處容易發生褥瘡,因此病人入院後給予氣墊床,不能自行翻身的隔1h—2h協助翻身,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必要時塗油保護,按摩受壓部位,促進血液循環。指導家屬正確使用便盆,預防壓瘡和擦傷發生。
(6)預防深靜脈血栓:很多老年患者由於血管彈性降低,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流動緩慢,極易形成靜脈血栓。指導患者對肢體主動或被動活動,患肢抬高,並經常按摩患肢增加血流。嚴密觀察患肢血液、感覺、運動等情況,重視患者的疼痛主訴,及時發現,早期治療。
另:石膏固定病人:
(1)自理缺陷:與石膏固定肢體,醫療限制有關。
(2)有壓瘡的危險:與石膏壓迫肢體有關;措施:經常檢查並石膏的鬆緊度,詢問患者感覺,傾聽患者主訴,查看石膏邊緣有無擦傷,觀察患肢的皮溫、顏色、血液循環情況。
(3)潛在併發症:石膏綜合徵、肢體血循環障礙、肌肉萎縮。
措施:講解石膏固定的患肢功能鍛鍊的意義和方法,做肌肉收縮活動及鄰近關節的屈伸活動,並注意未被固定的肢體的活動,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石膏綜合徵的表現: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頭頸胸、軀幹、髖人字石膏患者可能會發生。
骨盆骨折:
(1)便秘:與骨盆骨折刺激腹膜造成植物神經紊亂級長時間臥床有關。
(2)潛在併發症:出血性休克,膀胱、尿道、直腸損傷。
股骨頸骨折:
(1)有牽引效能降低或失效的可能:與病人不合作和缺乏相關知識有關。
脛腓骨骨折:
(1)潛在併發症:神經血管功能障礙。
脊柱骨折:
(1)自理缺陷:與臥床及神經功能受損有關。
(2)自我形象紊亂:與肢體癱瘓有關。
(3)排泄形態改變:尿瀦留、便秘、尿失禁,與神經系統損傷有關。
(4)舒適的改變:腹脹與胃腸功能紊亂有關。
(5)有廢用綜合症的危險:與脊髓損傷有關。
手外傷:
(1)自理障礙:與手部功能障礙有關。
(2)自我形象紊亂:與手功能改變有關。
腰椎間盤突出症:
(1)疼痛:與神經根受壓和被動體位有關。
(2)舒適的改變:與神經根受壓,腰肌痙攣有關。
(3)排泄形態改變:與馬尾神經受壓級臥床時間長有關。
(4)自理缺陷:與疾病所致,治療限制有關。
(5)有壓瘡的可能:與皮膚感覺減退和局部長期受壓有關。
(6)有廢用綜合症的危險:與神經受壓時間長有關。
頸椎病:
(1)。
(2)。
(3)。
(4)軀體移動障礙:與頸椎病變刺激或壓迫神經有關;自理缺陷:與疾病致肢體功能障礙有關;有排泄形態的改變:與馬尾神經受壓有關;舒適的改變:與神經根受壓、刺激交感神經和椎動脈痙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