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雲南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今年)、《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舉全省之力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的意見》、《雲南省委辦公廳、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建立扶貧攻堅「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幹部幫戶」定點掛鈎扶貧工作長效機制,紮實開展「轉作風走基層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工作的通知》和縣級、鄉鎮級總體規劃等,結合股水村實際,編制《易門縣銅廠鄉股水村脫貧發展規劃(2015—2017年)》。
規劃期限:2016—2017年,鞏固提升期:2018—今年。
一、基本情況
(一)自然資源條件。
1.股水村概況。股水村民委員會,是全省扶貧工作對象建檔立卡貧困村。地處銅廠鄉東北面,距銅廠鄉政府所在地11公里,到鄉道路為磚石路面,距易門縣城23公里。幅員面積18.4平方公里,國土面積32121.4畝,最高海拔2345 米,最低1750 米,年平均氣溫13.5℃。東面鄰股水村委會,南面鄰龍泉街道、西山村委會,西鄰銅廠,北鄰碧多。轄米茂、股水、張家箐、者得箐、枇杷樹、黃草嶺等13個村民小組,共6個自然村。下設9個黨支部,共103名黨員,其中女黨員為20名。
2.自然資源。最高海拔2345 米,最低1750 米,年平均氣溫13.5℃,年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屬冷涼型氣候,立體氣候特徵十分明顯;土壤類型為紅壤、黃棕壤、紫色土、水稻土,呈酸性,適宜種植烤煙、玉米、水稻、小麥、油菜、蠶豆等農作物。
(二)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經濟收入:2014年整個村委會農村經濟總收入1489.29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6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0%;畜牧業收入334.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2.4 %;林業收入7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 0.4 %;其他收入387.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6%。農民人均純收入3285元。
農業方面: 2014年,全村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518畝,糧食產量132.13萬公斤;大牲畜存欄432頭,出欄430頭;其中,生豬存欄2522頭、出欄5189頭,羊存欄499隻、出欄388隻。
特色產業:股水村委會的主要產業為種植烤煙、油菜、菜豌豆、辣椒。烤煙銷售於煙草公司,油菜、菜豌豆、辣椒正籌備以專業合作社的方式進一步發展。同時正在大力發展泡核桃種植作為我村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三)貧困現狀。
1.貧困人口和比重。轄13個村民小組,共6個自然村。下設9個黨支部,共103名黨員,其中女黨員為20名。現有農戶617戶2280人,2015年錄入系統建檔立卡貧困戶數199戶,貧困人口819人,貧困發生率35.92%。
2.「五個一批」扶持情況。
表1:銅廠鄉股水村委會「五個一批」扶持情況匯總表。
分類扶持措施戶數備註。
發展生產一批90。
易地搬遷脫貧一批32。
生態補償脫貧一批0。
教育培訓就業脫貧一批17。
社會保障兜底一批13。
(四)致貧原因。
1.基礎設施薄弱。股水村耕地多為山地,且分散不連片,水資源總體缺乏,在申報土地整理、煙田建設等項目時,達不到申報條件無法實施,機耕路、水利溝渠不配套,耕地抗災能力差,群眾勞動生產成本較大。近年來,各級都加大了農村公路建設投資,但仍有自然村道路還是沙石路、土路,通行條件和通行能力仍然較差,群眾生產、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狀況仍然沒有轉變。
2.產業結構單一。烤煙產業獨大,結構調整受群眾思想觀念、烤煙任務影響,步伐不快、效果不好。在股水村有菜碗豆種植專業合作社,但受組織化程度不高、市場因素影響,群眾收入不高;依託銅廠良好的生態,林果產業有一些發展及試驗示範種植中藥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主導產業、支撐產業、可持續發展產業仍然沒有形成。
3.群眾素質不高。村組幹部、黨員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思想觀念、發展意識、服務能力與當前市縣對我們的發展要求還有較大差距。黨員和村組幹部掌握適用技術少,發展意識淡泊,市場信息不靈,帶頭致富本領不強,對如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思路不寬、辦法不多,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還不夠。村集體經濟收入較少,脫「空」難度較大。受區位、群眾文化水平不高等影響,群眾的思想觀念和意識相對落後,在融入市場、接受新的生產方式和合作模式上積極性不高,也給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影響。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今年)》和《雲南省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意見》部署要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和開發式扶貧方針,牢固樹立「大扶貧」理念,緊緊瞄準貧困人口,以鄉為單位,以整鄉推進、連片開發為主線,集中力量重點突破,著力抓好基礎產業培育、基礎設施改善、基本素質提升、基本保障構建、基本隊伍建設,統籌方案、綜合開發,掃除貧困「死角」,鞏固和提升扶貧開發成果,建立脫貧致富成效機制,推動全鄉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與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二)工作原則。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集中資金、合力推進的原則。科學制定扶貧開發鄉村建設規劃,安排實施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態建設、科技推廣、改善民生、基層黨建等重點項目。創新項目資金整合方式,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形成配合協調、良性互動的大扶貧開發工作機制。
二是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形成合力、多措並舉、相互支撐的原則。加大各級財政資金投入扶貧開發整鄉推進整合的工作力度,鼓勵群眾投工、投料、籌資,積極參與扶貧開發項目的選擇和實施。廣泛動員一切社會力量,集中全村之智,全力打好扶貧攻堅戰,形成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互為支撐的「大扶貧」工作新局面。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缺什麼補什麼,突出重點、先難後易的原則。區別不同類型的貧困村,採取不同的扶持措施,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要求,在規劃編制和資金、物資的投放上,堅持突出重點、先難後易,優先扶持最需要幫扶的人群、最貧困的群眾和條件較差的村、組?
四是堅持產業支撐與綜合開發全面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項目村特有的資源優勢,合理配置農業資源,整合生產要素,因地制宜發展比較優勢產業,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把改造、提升傳統農業與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有機結合,逐步形成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顯著提高全鄉農業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五是堅持以人為本、連片開發、項目到村、扶持到戶的原則。項目建設以人為本,充分尊重貧困群眾的知情權、受益權、參與權和監督管理權,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增加項目實施透明度,突出解決好貧困群眾最關心、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解決制約和影響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確保資金項目進村入戶,讓貧困群眾真正從扶貧開發中得到實惠。
六是堅持「項目跟著規划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監管跟著資金走,全面實行報賬制」的原則。嚴格按照扶貧項目和資金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落實管理責任,嚴格專款專用,嚴禁挪用、拖欠、擠占和隨意改變資金用途。加大資金的監督和審計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組織人員對資金使用進行專項督察,杜絕項目和資金管理違紀違規現象的發生。
七是堅持整村推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結合的原則。扶貧開發是建設社會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二者相互促進,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扶貧開發整鄉推進,將現階段的扶貧開發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不僅在較短的時間解決了貧困,也為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找到一條有效途徑。
八是堅持「黨建帶動,扶貧促進」的原則。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是一個複雜、繁瑣、浩大的工程,為確保股水村項目推進實現預期目標。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堅持「扶貧開發項目推進到哪裡,基層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裡」的原則,緊緊依靠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推進項目建設,強化資金管理。項目實施村組則通過整治「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提高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工作,加強村黨總支、黨支部建設。管理使用項目資金堅持採用「四議兩公開」的方法,突出基層黨組織對扶貧開發建設的領導作用,發揮黨員群眾的主體作用、監督作用、評議作用,充分調動黨員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夯實基層黨員幹部的群眾基礎,提升基層黨組織及廣大黨員幹部的公信力、凝聚力、戰鬥力,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三)發展目標。
按照精準扶貧六到村和「新產業、新發展、新生活」的總體目標,通過2年建設,3年鞏固提升,到今年股水村實現村小組五通、農戶五有、全村五達到的具體目標。
1.村小組,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所在村,「五通」,即:
——通道路。29個小組(自然村)進村公路硬化全覆蓋,實現通達通暢。村內戶道路硬化,乾淨整潔。
——通電力。村農網改造升級全覆蓋,群眾生產生活用電有保障,實現同網同價。
——通飲水。安全飲水項目全覆蓋,水源穩定的有自來水,沒有穩定水源的有水窖。
——通廣電。廣播電視進村入戶,確保有條件的群眾能夠收聽、收看中央、雲南省廣播電視頻道。
——通網絡。網際網路寬頻村村通,村委會有電子商務平台。衛星手機通訊信號,自然村全覆蓋。
2.農戶,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實「五有」。即:
——有房住。通過農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及異地搬遷,採取拆除重建、異地搬遷方式進行房屋改造,對建檔立卡貧困農戶,確保戶均有一套安居房。
——有產業。戶均有一項以上增收產業,對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增收產業發展規劃要全覆蓋。
——有學上。按照基礎教育布局,確保農戶孩子,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孩子,就近上學前班、上小學、上中學,合理負擔上學費用。
——有就醫。村委會衛生室,要按照「三房一室」規定,配備基本藥品和醫療設備,有合格鄉村醫生,提高農村健康服務水平,做到小病不出村基本要求。
——有技能。加強農村適用技術、就業技能、「兩後生」職業能力的培訓和教育,每個勞動力至少學會和掌握一門以上致富的實用技術。
3.全村到2017年末或者今年前,必須做到「五達到」,並持續發展。即:
——收入指標達到。到2017年末或2020,全村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指標達到或超過易門縣平均水平。
——脫貧目標達到。到2017年末,全村達到如期實現貧困村摘帽、貧困人口脫貧目標要求,確保全村貧困人口比重下降到5%以下,今年絕對貧困現象消除。
——服務指標達到。建立健全完備的村級公共服務體系,全村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達到或超過全縣平均水平。
——法治指標達到。建立健全各項村規民約,並有效執行,農村治安秩序井然,村民和村幹部因違法犯罪現象減少或零發生為率,依法依規治村,成為法依治國的前提和堅實基礎。
——文明指標達到。全村居住環境優美、衛生整潔,成為美麗鄉村;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勞動致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體現,精神文明全面展現;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家庭團結、鄰里和睦、習慣科學的文明村風譽滿全村。
規劃期限:2016—2017年,鞏固提升期:2018—今年。
一、基本情況
(一)自然資源條件。
1.股水村概況。股水村民委員會,是全省扶貧工作對象建檔立卡貧困村。地處銅廠鄉東北面,距銅廠鄉政府所在地11公里,到鄉道路為磚石路面,距易門縣城23公里。幅員面積18.4平方公里,國土面積32121.4畝,最高海拔2345 米,最低1750 米,年平均氣溫13.5℃。東面鄰股水村委會,南面鄰龍泉街道、西山村委會,西鄰銅廠,北鄰碧多。轄米茂、股水、張家箐、者得箐、枇杷樹、黃草嶺等13個村民小組,共6個自然村。下設9個黨支部,共103名黨員,其中女黨員為20名。
2.自然資源。最高海拔2345 米,最低1750 米,年平均氣溫13.5℃,年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屬冷涼型氣候,立體氣候特徵十分明顯;土壤類型為紅壤、黃棕壤、紫色土、水稻土,呈酸性,適宜種植烤煙、玉米、水稻、小麥、油菜、蠶豆等農作物。
(二)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經濟收入:2014年整個村委會農村經濟總收入1489.29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6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0%;畜牧業收入334.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2.4 %;林業收入7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 0.4 %;其他收入387.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6%。農民人均純收入3285元。
農業方面: 2014年,全村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518畝,糧食產量132.13萬公斤;大牲畜存欄432頭,出欄430頭;其中,生豬存欄2522頭、出欄5189頭,羊存欄499隻、出欄388隻。
特色產業:股水村委會的主要產業為種植烤煙、油菜、菜豌豆、辣椒。烤煙銷售於煙草公司,油菜、菜豌豆、辣椒正籌備以專業合作社的方式進一步發展。同時正在大力發展泡核桃種植作為我村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三)貧困現狀。
1.貧困人口和比重。轄13個村民小組,共6個自然村。下設9個黨支部,共103名黨員,其中女黨員為20名。現有農戶617戶2280人,2015年錄入系統建檔立卡貧困戶數199戶,貧困人口819人,貧困發生率35.92%。
2.「五個一批」扶持情況。
表1:銅廠鄉股水村委會「五個一批」扶持情況匯總表。
分類扶持措施戶數備註。
發展生產一批90。
易地搬遷脫貧一批32。
生態補償脫貧一批0。
教育培訓就業脫貧一批17。
社會保障兜底一批13。
(四)致貧原因。
1.基礎設施薄弱。股水村耕地多為山地,且分散不連片,水資源總體缺乏,在申報土地整理、煙田建設等項目時,達不到申報條件無法實施,機耕路、水利溝渠不配套,耕地抗災能力差,群眾勞動生產成本較大。近年來,各級都加大了農村公路建設投資,但仍有自然村道路還是沙石路、土路,通行條件和通行能力仍然較差,群眾生產、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狀況仍然沒有轉變。
2.產業結構單一。烤煙產業獨大,結構調整受群眾思想觀念、烤煙任務影響,步伐不快、效果不好。在股水村有菜碗豆種植專業合作社,但受組織化程度不高、市場因素影響,群眾收入不高;依託銅廠良好的生態,林果產業有一些發展及試驗示範種植中藥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主導產業、支撐產業、可持續發展產業仍然沒有形成。
3.群眾素質不高。村組幹部、黨員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思想觀念、發展意識、服務能力與當前市縣對我們的發展要求還有較大差距。黨員和村組幹部掌握適用技術少,發展意識淡泊,市場信息不靈,帶頭致富本領不強,對如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思路不寬、辦法不多,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還不夠。村集體經濟收入較少,脫「空」難度較大。受區位、群眾文化水平不高等影響,群眾的思想觀念和意識相對落後,在融入市場、接受新的生產方式和合作模式上積極性不高,也給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影響。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今年)》和《雲南省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意見》部署要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和開發式扶貧方針,牢固樹立「大扶貧」理念,緊緊瞄準貧困人口,以鄉為單位,以整鄉推進、連片開發為主線,集中力量重點突破,著力抓好基礎產業培育、基礎設施改善、基本素質提升、基本保障構建、基本隊伍建設,統籌方案、綜合開發,掃除貧困「死角」,鞏固和提升扶貧開發成果,建立脫貧致富成效機制,推動全鄉經濟社會跨越發展,與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二)工作原則。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集中資金、合力推進的原則。科學制定扶貧開發鄉村建設規劃,安排實施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態建設、科技推廣、改善民生、基層黨建等重點項目。創新項目資金整合方式,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形成配合協調、良性互動的大扶貧開發工作機制。
二是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形成合力、多措並舉、相互支撐的原則。加大各級財政資金投入扶貧開發整鄉推進整合的工作力度,鼓勵群眾投工、投料、籌資,積極參與扶貧開發項目的選擇和實施。廣泛動員一切社會力量,集中全村之智,全力打好扶貧攻堅戰,形成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互為支撐的「大扶貧」工作新局面。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缺什麼補什麼,突出重點、先難後易的原則。區別不同類型的貧困村,採取不同的扶持措施,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要求,在規劃編制和資金、物資的投放上,堅持突出重點、先難後易,優先扶持最需要幫扶的人群、最貧困的群眾和條件較差的村、組?
四是堅持產業支撐與綜合開發全面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項目村特有的資源優勢,合理配置農業資源,整合生產要素,因地制宜發展比較優勢產業,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把改造、提升傳統農業與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有機結合,逐步形成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顯著提高全鄉農業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五是堅持以人為本、連片開發、項目到村、扶持到戶的原則。項目建設以人為本,充分尊重貧困群眾的知情權、受益權、參與權和監督管理權,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增加項目實施透明度,突出解決好貧困群眾最關心、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解決制約和影響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確保資金項目進村入戶,讓貧困群眾真正從扶貧開發中得到實惠。
六是堅持「項目跟著規划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監管跟著資金走,全面實行報賬制」的原則。嚴格按照扶貧項目和資金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落實管理責任,嚴格專款專用,嚴禁挪用、拖欠、擠占和隨意改變資金用途。加大資金的監督和審計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組織人員對資金使用進行專項督察,杜絕項目和資金管理違紀違規現象的發生。
七是堅持整村推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結合的原則。扶貧開發是建設社會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二者相互促進,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扶貧開發整鄉推進,將現階段的扶貧開發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不僅在較短的時間解決了貧困,也為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找到一條有效途徑。
八是堅持「黨建帶動,扶貧促進」的原則。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是一個複雜、繁瑣、浩大的工程,為確保股水村項目推進實現預期目標。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堅持「扶貧開發項目推進到哪裡,基層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裡」的原則,緊緊依靠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推進項目建設,強化資金管理。項目實施村組則通過整治「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提高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工作,加強村黨總支、黨支部建設。管理使用項目資金堅持採用「四議兩公開」的方法,突出基層黨組織對扶貧開發建設的領導作用,發揮黨員群眾的主體作用、監督作用、評議作用,充分調動黨員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夯實基層黨員幹部的群眾基礎,提升基層黨組織及廣大黨員幹部的公信力、凝聚力、戰鬥力,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三)發展目標。
按照精準扶貧六到村和「新產業、新發展、新生活」的總體目標,通過2年建設,3年鞏固提升,到今年股水村實現村小組五通、農戶五有、全村五達到的具體目標。
1.村小組,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所在村,「五通」,即:
——通道路。29個小組(自然村)進村公路硬化全覆蓋,實現通達通暢。村內戶道路硬化,乾淨整潔。
——通電力。村農網改造升級全覆蓋,群眾生產生活用電有保障,實現同網同價。
——通飲水。安全飲水項目全覆蓋,水源穩定的有自來水,沒有穩定水源的有水窖。
——通廣電。廣播電視進村入戶,確保有條件的群眾能夠收聽、收看中央、雲南省廣播電視頻道。
——通網絡。網際網路寬頻村村通,村委會有電子商務平台。衛星手機通訊信號,自然村全覆蓋。
2.農戶,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實「五有」。即:
——有房住。通過農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及異地搬遷,採取拆除重建、異地搬遷方式進行房屋改造,對建檔立卡貧困農戶,確保戶均有一套安居房。
——有產業。戶均有一項以上增收產業,對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增收產業發展規劃要全覆蓋。
——有學上。按照基礎教育布局,確保農戶孩子,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孩子,就近上學前班、上小學、上中學,合理負擔上學費用。
——有就醫。村委會衛生室,要按照「三房一室」規定,配備基本藥品和醫療設備,有合格鄉村醫生,提高農村健康服務水平,做到小病不出村基本要求。
——有技能。加強農村適用技術、就業技能、「兩後生」職業能力的培訓和教育,每個勞動力至少學會和掌握一門以上致富的實用技術。
3.全村到2017年末或者今年前,必須做到「五達到」,並持續發展。即:
——收入指標達到。到2017年末或2020,全村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指標達到或超過易門縣平均水平。
——脫貧目標達到。到2017年末,全村達到如期實現貧困村摘帽、貧困人口脫貧目標要求,確保全村貧困人口比重下降到5%以下,今年絕對貧困現象消除。
——服務指標達到。建立健全完備的村級公共服務體系,全村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達到或超過全縣平均水平。
——法治指標達到。建立健全各項村規民約,並有效執行,農村治安秩序井然,村民和村幹部因違法犯罪現象減少或零發生為率,依法依規治村,成為法依治國的前提和堅實基礎。
——文明指標達到。全村居住環境優美、衛生整潔,成為美麗鄉村;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勞動致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體現,精神文明全面展現;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家庭團結、鄰里和睦、習慣科學的文明村風譽滿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