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鄭州等地超過歷史極值的暴雨,持續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7月21日,河南防汛新聞發布會表示,據不完全統計,7月16日以來,此輪強降雨造成全省89個縣(市、區)560個鄉鎮1240737人受災,鄭州市因極值暴雨致25人死亡7人失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河南省和鄭州市兩級防洪預警、應急信息可以發現,鄭州並非前期防汛準備的重點,極端天氣突襲造成天氣預報失准,進而導致應急響應錯置,直接影響就在於城市內澇風險被忽略,被衝垮的地鐵擋水牆成為出現險情的「麻繩最細處」。
防汛「五不」目標。
大雨將至早在意料之中,但鄭州雨勢之大卻在意料之外。
7月13日,本輪降雨來臨之前全省防汛工作視頻會議,由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樓陽生宣布全省防汛工作進入主汛期戰時狀態,以戰時狀態、戰時機制、戰時做法做好防汛工作。
樓陽生提出,要形成工作落實的閉環機制,消除死角、覆蓋盲區,確保不在「麻繩最細處」出現險情、形成災害。
這說明防汛工作極受重視。在去年的疫情防控中,社會公眾對戰時狀態已不陌生,這意味著最大力度的動員能力。
不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詹承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主汛期戰時狀態並非一個正式名詞。「法律上沒有明確的界定,雖然體現了對險情的重視,但這種重視可能只停留在理念和口號上。」。
我國《防洪法》和《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並未規定戰時狀態,而是提出了緊急防汛期。
2008年長江抗洪時,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蘇等省防指先後宣布進入緊急防汛期,從而依法採取了緊急組建抗洪搶險隊伍、緊急調用搶險物資、實行交通管制等有力舉措。
不過,進入緊急防汛期往往在啟動Ⅰ級、Ⅱ級應急響應之後,此時,河南省、鄭州市還未啟動應急響應。
7月13日當天,河南省市、縣兩級同步收聽收看了全省防汛工作視頻會議。之後,鄭州市立即召開了全市防汛工作視頻會議。
會議提出了確保實現「重大水利工程不出事,因地質災害、小流域洪災等引發的人員傷亡不發生,重要交通不中斷,城區居民家中不進水,城市局部地區不出現長時間積水」的「五不」目標。
這個「五不」目標在7月19日被再次提出,但事後發現,多個目標沒有實現。
連發兩個黃色預警。
3天後,即7月16日,雨來了。不過意外的是,鄭州的降雨並不強。鄭州市氣象台的雨情通報稱,7月16日8時至17時,鄭州市雨量分布不均,最大降水量為27.5毫米。
據當地媒體報道,7月16日下午,本以為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暴雨,其實只是牛刀小試,沒有幾分鐘就停了。
7月16日晚,河南省召開全省防汛工作視頻調度會議,由省長、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王凱主持。鄭州仍可能不是防汛壓力最大的地方,據報道,在調度會議上作彙報的省轄市是洛陽、焦作、商丘。
同一天,鄭州市收聽收看了全省防汛視頻調度會,並接續召開會議安排部署相關工作。鄭州市相關領導強調,預警會商要再提升,加強災害性天氣、水情、汛情預報預測,及時發布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和洪水預報預警信息,做到早預測、早研判、早處置。
防汛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著,按照天氣預報,鄭州市雨量不大。據當地媒體7月16日報道,鄭州市氣象台天氣預報稱,7月16日-7月20日,鄭州市累計降水量只有100-120毫米。
然而,恰恰是天氣預報及降雨預警,與此後的事實出現了很大偏差。
從7月17日開始,雨勢加大,河南全省大部出現暴雨大暴雨。鄭州市氣象台7月18日21時54分發布了暴雨黃色預警信號。
黃色預警只是四個暴雨預警級別中的第三級別,早在4天前,鄭州市發布的就是黃色預警。不過按照標準,未來6小時降水量50毫米以上確實是啟動黃色預警的標準。
到了第二天7月19日12時28分,鄭州市氣象台發布的仍是暴雨黃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6小時內,包括鄭州市區中西部等地區的降水量還只是50毫米以上。
然而風雲突變,雨越下越大,且在持續地下。根據「鄭州發布」微信號7月21日7時發布的消息,7月18日18時至21日0時,鄭州出現罕見持續強降水天氣過程,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
也就是說,這場罕見持續強降水天氣過程從7月18日18時就已開始,但鄭州市氣象台卻在那之後連發了兩個黃色預警信號。
城市內澇的風險。
「應對大的洪水,只能靠事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詹承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城市內澇應對上,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提前做好預警,讓人們進行一些響應,比如單位實行彈性工作制,公交、地鐵停運,學校、培訓機構停課等。」他說。
詹承豫指出,「暴雨會產生什麼樣的危害,預警用什麼方式發,然後預警之後採取什麼措施,實際上很多地方政府做得不夠好。」?
隨著雨勢加大,鄭州市暴雨預警終於升級。7月19日19時13分,暴雨預警信號升級為橙色。
7月19日,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徐立毅到現場檢查督導防汛工作,其中包括在航海路、大學路交叉口,了解地鐵施工、管網改遷積水情況。
鄭州市還在7月19日16時召開了全市防汛救災緊急調度會議。不過,會議召開過後,鄭州市的防汛應急響應還只是iv級。河南省防指也是在這一天17時啟動的防汛iv級應急響應。
按照《鄭州市防汛應急預案》,iv級是應急響應的最低級別,觸發iv級啟動的情況有3個,分別是河道、水庫、泥石流易發區險情,同高一級的Ⅲ級相比,除了上述三種險情程度不同,還包括一個重要區別:Ⅲ級響應觸發情況包括城市主要道路和低洼地區積水。
也就是說,鄭州市啟動iv級應急響應時,並未意識到或尚未出現城市內澇的風險。
7月19日晚,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又召開了防汛會商調度會,會上作彙報的分別是洛陽、焦作、安陽,報道中依然沒有出現鄭州市。
但險情已經來臨。7月20日一早,鄭州市就召開了全市防汛救災緊急調度會議。7月20日11時,鄭州市防汛應急響應被從iv級直接提升至Ⅱ級。
按照《鄭州市防汛應急預案》,這意味著可能已經出現「城區道路大範圍積水,積水深度在30cm以上,部分立交橋下積水深度可能達到50cm」的觸發情況。
鄭州市一家校外培訓機構教師劉宇(化名)在7月20日上班時,道路積水還只是沒過腳踝,他蹚水到了公司,但當下午5點下班時,道路積水已沒過膝蓋。
劉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步行3個小時回到家,有的地方積水已經1米多深,家裡停水停電,連手機信號都沒有。
至暗時刻在7月20日16時來臨,僅僅一個小時,鄭州降雨量達201.9毫米,超過我國陸地小時降雨量極值。7月20日17時,鄭州市防汛應急響應從Ⅱ級提升至Ⅰ級。
按照《鄭州市防汛應急預案》,相應的應急響應行動包括做好道路交通和區域交通管制工作。
但此時,地鐵仍在運行。一個小時過後,18時10分,鄭州地鐵才下達全線網停運指令。那是因為10分鐘之前,鄭州地鐵5號線五龍口停車場及其周邊區域發生嚴重積水現象,積水衝垮出入場線擋水牆進入正線區間。
十幾分鐘後,鄭州市氣象服務中心官方微博在7月20日18時14分和15分連發兩條微博,稱暴雨預報預警屬於世界性難題,「很難得出正確的預報結論」,「希望公眾對預測科學,對天氣預報的不確定性有更多的包容」。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河南省和鄭州市兩級防洪預警、應急信息可以發現,鄭州並非前期防汛準備的重點,極端天氣突襲造成天氣預報失准,進而導致應急響應錯置,直接影響就在於城市內澇風險被忽略,被衝垮的地鐵擋水牆成為出現險情的「麻繩最細處」。
防汛「五不」目標。
大雨將至早在意料之中,但鄭州雨勢之大卻在意料之外。
7月13日,本輪降雨來臨之前全省防汛工作視頻會議,由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樓陽生宣布全省防汛工作進入主汛期戰時狀態,以戰時狀態、戰時機制、戰時做法做好防汛工作。
樓陽生提出,要形成工作落實的閉環機制,消除死角、覆蓋盲區,確保不在「麻繩最細處」出現險情、形成災害。
這說明防汛工作極受重視。在去年的疫情防控中,社會公眾對戰時狀態已不陌生,這意味著最大力度的動員能力。
不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詹承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主汛期戰時狀態並非一個正式名詞。「法律上沒有明確的界定,雖然體現了對險情的重視,但這種重視可能只停留在理念和口號上。」。
我國《防洪法》和《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並未規定戰時狀態,而是提出了緊急防汛期。
2008年長江抗洪時,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蘇等省防指先後宣布進入緊急防汛期,從而依法採取了緊急組建抗洪搶險隊伍、緊急調用搶險物資、實行交通管制等有力舉措。
不過,進入緊急防汛期往往在啟動Ⅰ級、Ⅱ級應急響應之後,此時,河南省、鄭州市還未啟動應急響應。
7月13日當天,河南省市、縣兩級同步收聽收看了全省防汛工作視頻會議。之後,鄭州市立即召開了全市防汛工作視頻會議。
會議提出了確保實現「重大水利工程不出事,因地質災害、小流域洪災等引發的人員傷亡不發生,重要交通不中斷,城區居民家中不進水,城市局部地區不出現長時間積水」的「五不」目標。
這個「五不」目標在7月19日被再次提出,但事後發現,多個目標沒有實現。
連發兩個黃色預警。
3天後,即7月16日,雨來了。不過意外的是,鄭州的降雨並不強。鄭州市氣象台的雨情通報稱,7月16日8時至17時,鄭州市雨量分布不均,最大降水量為27.5毫米。
據當地媒體報道,7月16日下午,本以為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暴雨,其實只是牛刀小試,沒有幾分鐘就停了。
7月16日晚,河南省召開全省防汛工作視頻調度會議,由省長、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王凱主持。鄭州仍可能不是防汛壓力最大的地方,據報道,在調度會議上作彙報的省轄市是洛陽、焦作、商丘。
同一天,鄭州市收聽收看了全省防汛視頻調度會,並接續召開會議安排部署相關工作。鄭州市相關領導強調,預警會商要再提升,加強災害性天氣、水情、汛情預報預測,及時發布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和洪水預報預警信息,做到早預測、早研判、早處置。
防汛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著,按照天氣預報,鄭州市雨量不大。據當地媒體7月16日報道,鄭州市氣象台天氣預報稱,7月16日-7月20日,鄭州市累計降水量只有100-120毫米。
然而,恰恰是天氣預報及降雨預警,與此後的事實出現了很大偏差。
從7月17日開始,雨勢加大,河南全省大部出現暴雨大暴雨。鄭州市氣象台7月18日21時54分發布了暴雨黃色預警信號。
黃色預警只是四個暴雨預警級別中的第三級別,早在4天前,鄭州市發布的就是黃色預警。不過按照標準,未來6小時降水量50毫米以上確實是啟動黃色預警的標準。
到了第二天7月19日12時28分,鄭州市氣象台發布的仍是暴雨黃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6小時內,包括鄭州市區中西部等地區的降水量還只是50毫米以上。
然而風雲突變,雨越下越大,且在持續地下。根據「鄭州發布」微信號7月21日7時發布的消息,7月18日18時至21日0時,鄭州出現罕見持續強降水天氣過程,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
也就是說,這場罕見持續強降水天氣過程從7月18日18時就已開始,但鄭州市氣象台卻在那之後連發了兩個黃色預警信號。
城市內澇的風險。
「應對大的洪水,只能靠事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詹承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城市內澇應對上,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提前做好預警,讓人們進行一些響應,比如單位實行彈性工作制,公交、地鐵停運,學校、培訓機構停課等。」他說。
詹承豫指出,「暴雨會產生什麼樣的危害,預警用什麼方式發,然後預警之後採取什麼措施,實際上很多地方政府做得不夠好。」?
隨著雨勢加大,鄭州市暴雨預警終於升級。7月19日19時13分,暴雨預警信號升級為橙色。
7月19日,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徐立毅到現場檢查督導防汛工作,其中包括在航海路、大學路交叉口,了解地鐵施工、管網改遷積水情況。
鄭州市還在7月19日16時召開了全市防汛救災緊急調度會議。不過,會議召開過後,鄭州市的防汛應急響應還只是iv級。河南省防指也是在這一天17時啟動的防汛iv級應急響應。
按照《鄭州市防汛應急預案》,iv級是應急響應的最低級別,觸發iv級啟動的情況有3個,分別是河道、水庫、泥石流易發區險情,同高一級的Ⅲ級相比,除了上述三種險情程度不同,還包括一個重要區別:Ⅲ級響應觸發情況包括城市主要道路和低洼地區積水。
也就是說,鄭州市啟動iv級應急響應時,並未意識到或尚未出現城市內澇的風險。
7月19日晚,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又召開了防汛會商調度會,會上作彙報的分別是洛陽、焦作、安陽,報道中依然沒有出現鄭州市。
但險情已經來臨。7月20日一早,鄭州市就召開了全市防汛救災緊急調度會議。7月20日11時,鄭州市防汛應急響應被從iv級直接提升至Ⅱ級。
按照《鄭州市防汛應急預案》,這意味著可能已經出現「城區道路大範圍積水,積水深度在30cm以上,部分立交橋下積水深度可能達到50cm」的觸發情況。
鄭州市一家校外培訓機構教師劉宇(化名)在7月20日上班時,道路積水還只是沒過腳踝,他蹚水到了公司,但當下午5點下班時,道路積水已沒過膝蓋。
劉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步行3個小時回到家,有的地方積水已經1米多深,家裡停水停電,連手機信號都沒有。
至暗時刻在7月20日16時來臨,僅僅一個小時,鄭州降雨量達201.9毫米,超過我國陸地小時降雨量極值。7月20日17時,鄭州市防汛應急響應從Ⅱ級提升至Ⅰ級。
按照《鄭州市防汛應急預案》,相應的應急響應行動包括做好道路交通和區域交通管制工作。
但此時,地鐵仍在運行。一個小時過後,18時10分,鄭州地鐵才下達全線網停運指令。那是因為10分鐘之前,鄭州地鐵5號線五龍口停車場及其周邊區域發生嚴重積水現象,積水衝垮出入場線擋水牆進入正線區間。
十幾分鐘後,鄭州市氣象服務中心官方微博在7月20日18時14分和15分連發兩條微博,稱暴雨預報預警屬於世界性難題,「很難得出正確的預報結論」,「希望公眾對預測科學,對天氣預報的不確定性有更多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