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至8月2日,參加了縣委組織部在浙江大學舉辦的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黨務幹部培訓班。杭州的炎熱抵擋不了大家學習的熱情,浙江的人文理念之先進、生態環境之優美、鄉村振興之實踐令我大開眼界,深受震憾。
對浙江精神、浙江經驗、浙江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的起航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通過老師授課和現場觀摩,深刻認識到近年來浙江的發展變化,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具體的實踐結合起來,把落實中央的要求和發揮主觀能動性、優勢結合起來、統一起來的生動體現。
一是解放思想,勇於創新。浙江省面對資源短缺制約、環境壓力、「成長的煩惱」,創造性提出了「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涉及到經濟、社會治理、文化、生態和黨的建設等方面,之後又根據形勢的發展、任務的變化,作出了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清廉浙江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浙江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印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的偉大成就。
二是規劃藍圖,久久為功。16年來,浙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繪就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的富春山居圖,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年接著一年干」的定力。
三是依靠群眾,轉變服務。「楓橋經驗」「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再次證明走群眾路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寶,充分發揮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推行群眾和企業辦事「最多跑一次」,撬動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營造更優良的發展環境。
四是樹立導向,形成氛圍。「七一」前夕,浙江表彰了100位擔當作為好乾部,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鮮明導向,營造幹部敢幹事、願幹事、能幹成事的良好的幹事創業氛圍,推廣幹部擔當作為的「九種精神」。
對當前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通過學習,我受益匪淺。作為組織委員,怎樣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引發了我深入的思考。
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進一步理清「振興什麼」「誰來振興」「怎麼振興」等關鍵問題。一是強化黨建引領振興的責任落實。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建立健全鄉、村兩級抓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責任落實機制;建立健全鄉鎮黨委每月研究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村黨組織書記定期交流等機制。二是突出村黨組織領導地位。強化農村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突出政治功能,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全面推行「四位一體」村級治理機制,全面清查村幹部涉黑涉惡違紀行為,把掃黑除惡與加強農村組織建設結合起來,為鄉村振興營造清朗環境。三是打造過硬農村帶頭人隊伍。通過拓寬選育渠道、加強教育培養、完善考核激勵、暢通晉升渠道、提高待遇保障等舉措,推進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四是發揮黨員示範帶動作用。加強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深化黨員冬春訓、黨員示範崗、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積分管理、民主評議等做法,通過黨員示範帶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農村鄉風文明,提升鄉村民主和諧水平。五是打造服務型黨組織。一方面,改變觀念,加強學習,提升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著力服務群眾,了解村情民意,從抓好群眾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堅持把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人才是第一資源。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強力支撐,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和各類人才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是廣泛引進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實施本土人才回歸工程,完善政策激勵機制,鼓勵返鄉農民工、回鄉大學生、退休人員、退役軍人以及其他人才返鄉進村創業;另一方面,積極招錄公務員、事業人員和鄉村振興專干,充實基層工作力量。要善於挖掘有一定技能、技術的「田秀才」「土專家」「種養殖能人」建立本土人才庫,發揮本土人才的作用。二是加大培訓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農民頒發執業、培訓證書,同時注重提升學歷。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扶持一批農民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三是打造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打造文化陣地,加強農村文藝骨幹、民間藝人、專業人才等的扶持和培養,舉辦鄉村文化藝術節、文藝匯演等文藝活動鍛鍊人才。四是組建「兩支工作隊」下鄉駐村幫扶。選派專業對口、經驗豐富的黨員幹部,組建鄉村振興工作隊和科技人才服務隊,紮實開展駐村幫扶、科技幫扶。
堅持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產業興則農村興,產業旺則農村旺。綠色引領,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新業態。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現代農業+健康養生」「現代農業+電商」「現代農業+文化」等美麗經濟。二是發展新型服務業,盤活農村資源,拓展農民創業就業新途徑。推進鄉、村、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建設,廣泛吸納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社,積極參與生態養生、休閒觀光、鄉村旅遊、美麗鄉村等新興服務業建設。深入推進「網際網路+農業」,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依託「網際網路+」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強化電商企業與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產銷對接,鼓勵社會力量運用網際網路發展各種親農惠農新業態、新模式。
對浙江精神、浙江經驗、浙江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的起航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通過老師授課和現場觀摩,深刻認識到近年來浙江的發展變化,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具體的實踐結合起來,把落實中央的要求和發揮主觀能動性、優勢結合起來、統一起來的生動體現。
一是解放思想,勇於創新。浙江省面對資源短缺制約、環境壓力、「成長的煩惱」,創造性提出了「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涉及到經濟、社會治理、文化、生態和黨的建設等方面,之後又根據形勢的發展、任務的變化,作出了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清廉浙江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浙江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印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的偉大成就。
二是規劃藍圖,久久為功。16年來,浙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繪就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的富春山居圖,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年接著一年干」的定力。
三是依靠群眾,轉變服務。「楓橋經驗」「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再次證明走群眾路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寶,充分發揮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推行群眾和企業辦事「最多跑一次」,撬動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營造更優良的發展環境。
四是樹立導向,形成氛圍。「七一」前夕,浙江表彰了100位擔當作為好乾部,樹立重實幹、重實績的鮮明導向,營造幹部敢幹事、願幹事、能幹成事的良好的幹事創業氛圍,推廣幹部擔當作為的「九種精神」。
對當前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通過學習,我受益匪淺。作為組織委員,怎樣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引發了我深入的思考。
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進一步理清「振興什麼」「誰來振興」「怎麼振興」等關鍵問題。一是強化黨建引領振興的責任落實。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建立健全鄉、村兩級抓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責任落實機制;建立健全鄉鎮黨委每月研究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村黨組織書記定期交流等機制。二是突出村黨組織領導地位。強化農村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突出政治功能,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全面推行「四位一體」村級治理機制,全面清查村幹部涉黑涉惡違紀行為,把掃黑除惡與加強農村組織建設結合起來,為鄉村振興營造清朗環境。三是打造過硬農村帶頭人隊伍。通過拓寬選育渠道、加強教育培養、完善考核激勵、暢通晉升渠道、提高待遇保障等舉措,推進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四是發揮黨員示範帶動作用。加強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深化黨員冬春訓、黨員示範崗、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積分管理、民主評議等做法,通過黨員示範帶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農村鄉風文明,提升鄉村民主和諧水平。五是打造服務型黨組織。一方面,改變觀念,加強學習,提升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著力服務群眾,了解村情民意,從抓好群眾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堅持把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人才是第一資源。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強力支撐,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和各類人才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是廣泛引進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實施本土人才回歸工程,完善政策激勵機制,鼓勵返鄉農民工、回鄉大學生、退休人員、退役軍人以及其他人才返鄉進村創業;另一方面,積極招錄公務員、事業人員和鄉村振興專干,充實基層工作力量。要善於挖掘有一定技能、技術的「田秀才」「土專家」「種養殖能人」建立本土人才庫,發揮本土人才的作用。二是加大培訓力度。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農民頒發執業、培訓證書,同時注重提升學歷。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扶持一批農民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三是打造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打造文化陣地,加強農村文藝骨幹、民間藝人、專業人才等的扶持和培養,舉辦鄉村文化藝術節、文藝匯演等文藝活動鍛鍊人才。四是組建「兩支工作隊」下鄉駐村幫扶。選派專業對口、經驗豐富的黨員幹部,組建鄉村振興工作隊和科技人才服務隊,紮實開展駐村幫扶、科技幫扶。
堅持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產業興則農村興,產業旺則農村旺。綠色引領,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新業態。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現代農業+健康養生」「現代農業+電商」「現代農業+文化」等美麗經濟。二是發展新型服務業,盤活農村資源,拓展農民創業就業新途徑。推進鄉、村、供銷合作社組織體系建設,廣泛吸納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社,積極參與生態養生、休閒觀光、鄉村旅遊、美麗鄉村等新興服務業建設。深入推進「網際網路+農業」,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依託「網際網路+」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強化電商企業與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產銷對接,鼓勵社會力量運用網際網路發展各種親農惠農新業態、新模式。